守初心躬行鄉村 拓新路奔向小康

——走近福建永春縣“全國勞模”蘇天恭

2020年12月14日14:31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全景。康慶平攝

冬日的清晨,在福建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伴著微風顯得有些涼意,流動的幾絲霧氣纏裹著一縷縷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氣,令人神清氣爽,嶄新的房子與房前屋后成片泛綠的果樹、桂花樹相映成趣,一切顯得清新自然、安寧和諧。

村裡的當家人——村黨支部書記蘇天恭總是習慣性地早起,行走在村中,或停步與當地群眾寒暄,談論家長裡短,詢問問題困難,或駐足枇杷樹、桂花樹下,察看枇杷、桂花長勢,或邊走邊思考村裡的下一步發展規劃……這一習慣,他已堅持了26年。

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一角。康慶平攝

26年來,蘇天恭帶領當地3000多名群眾開山修路,堅持科技創新,引種枇杷、桂花優良品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推文化旅游產業,帶領仙嶺村實現了從偏遠貧困小山村到遠近聞名的“美麗村”“小康村”“幸福村”的蛻變,先后被評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榮譽,蘇天恭也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帶領村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全國勞動模范。

特色產業開路 “貧困村”蝶變

仙嶺村位於蓬壺鎮東部的半山腰,轄有4670畝土地,在20世紀90年代初,幾乎都是窮山雜地,僅有700余畝水田地,沒有其他資源,加上交通不便,發展工業難度大,民間流傳著“田不平,路不平,糧食畝產隻有二百零”的說法,仙嶺人生活苦不堪言。

“人有逆天之時,天無絕人之路。”正值青春年華的蘇天恭從不認命,帶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沖勁,四處考察,問詢專家。在2000年最終決定引種“早鐘6號”枇杷、桂花樹等特色優良品種作為突破口,並自己率先試驗,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蘇天恭在給枇杷樹梳花,保障明年枇杷果實的品質。康慶平攝

蘇天恭介紹,當時就把自家的承包田全部種上了“早鐘6號”枇杷,同時引進全省農業龍頭企業“萬馬集團”,創辦“永特公司”,推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早鐘6號”枇杷由於品質獨特,又在春節期間可出產,被稱為“新春第一果”,深受各地消費者青睞。

“投產當年,由於果實品質獨特,出產時節特殊,最多可賣到一斤50元。” 蘇天恭說道。

看到種枇杷能帶來實惠,眾多村民被蘇天恭的開拓精神所折服,紛紛發出這樣的聲音:“我們跟著蘇書記干吧!他認准的事,准沒錯!”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是蘇天恭常挂在嘴邊的話。懷揣著帶領大家實現小康生活的夢想,蘇天恭積極倡導科學種植、抱團取暖,把個體小果園發展成集體抱團的大企業。

於是,蘇天恭帶領村民籌建枇杷種植基地,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高校專家前來指導、培訓,並修建通村公路,以及通往果園道路,為方便種植和銷售,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蘇天恭(右二)在指導村民如何給枇杷樹梳花。康慶平攝

如今,仙嶺全村共種“早鐘6號”枇杷1850多畝,產量500多噸,產值460萬元,形成泉州市的重要枇杷生產經營基地。同時,各有桂花300多畝,苗木12萬株,苗圃100多萬株,並建設了仙嶺花卉批發市場和花卉電商平台,實現家家戶戶種植桂花樹、培育桂花苗,小桂花成為了大產業。

“通過枇杷種植,不僅把房子裝修得漂漂亮亮,還在城關買了房子。”前些年就實現脫貧致富的仙嶺村村民蘇興隆很有感觸,“我們跟著蘇書記一起發展枇杷產業,現在已經種植了20多畝,近幾年又在枇杷園裡發展樹下養雞,達到雙重效益,年純收入可達10多萬元,徹底改變了過去貧苦不堪的生活。”

幾年來,類似蘇興隆,通過發展枇杷或者桂花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在仙嶺村是大有人在。短短幾年間,村裡的新房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與枇杷樹、桂花樹齊頭並進、相映成趣,昔日的貧困村蝶變成了當今的“模范村”。

科技創新助力 脫貧致富提速

事情發展常常是難以順心順意,在村民剛剛擴大規模種植枇杷后,新的挑戰又來了。

2005年年底,永春出現了長時間罕見霜降和持續陰雨天氣,土壤水分增多,加上持續低溫,枇杷樹上的花穗和一些剛結出的果實出現局部腐爛情況,如此下去很可能導致絕收。蘇天恭和廣大村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面對自然災害,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科學辦法解決現實問題。”蘇天恭回憶說,“當時我們趕緊邀請高校和農科所專家前來‘把脈問診’,開展科學防治,將雜草堆放於枇杷樹下焚燒,減輕低溫影響,並為果樹提供必要養分,問題迎刃而解,果農們焦慮的心得到了放鬆。

發展源於創新,成果始於勤奮。喜好創新的蘇天恭發現外地桂花大多是一年一開的年桂,而仙嶺有一月一開的月桂,月桂的價格比年桂高了好幾倍。

經過咨詢花卉專家,得到“年桂嫁接本地月桂能變月月開花新月桂”好消息后,蘇天恭就發動村民到外地收購年桂,通過嫁接變成月月開花的新月桂。

不僅如此,他還根據消費者對桂花樹形、品種的多向需求,對所培育的苗木進行雕琢修剪,同時,請專家幫忙指導培育多個新品種,提高附加值。

蘇天恭(前一)和當地群眾行走在桂花園裡。康慶平攝

目前,仙嶺村已培育出狀元紅、永春桂等8個桂花品種,為不同喜好的消費者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隨著種類增多、規模擴大,仙嶺村的名氣不斷攀升,省內外大客戶紛沓而至。

枇杷和桂花苗木多了,如何暢通各種銷售渠道呢?蘇天恭想到的是現代網絡科技的力量,將主動權抓在手上。他鼓勵大家要想辦法,借助網絡與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客戶聯系起來,創新營銷模式,並打造了仙嶺農產品電商交易平台。

2004年,剛20出頭的村民沈金鎮喜歡通過電腦QQ社交軟件結交朋友。在蘇天恭的鼓勵下,通過QQ好友或者QQ群嘗試著網絡銷售,沒想到效果不錯。后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他又通過微信等平台做起了微商。

“微信上建有來自全國各地30多個桂花苗木群,交易起來很方便,每年都不愁銷售。” 沈金鎮介紹,現在自己種有10多畝800多棵各個品種的桂花苗木,平均每年可以通過網絡銷售賺到20多萬元。

如今,仙嶺村已有50多戶人家在網上銷售,每年共增加了近2000萬的收入。

據統計,如今,桂花和枇杷這兩個產業已覆蓋仙嶺村700多戶農戶,年產值2600多萬元。到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多元,連續5年穩定增長10%以上,有效助力了全村實現穩定脫貧,走向致富。

仙嶺村,以獨特的優勢產業,融合別致的文化元素和優美的鄉村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鄉村旅游方興未艾,一條通往鄉村振興的小康道路正越走越寬。(康慶平)

(責編:吳舟、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