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高密度養殖整治的寧德答卷:海上“牧場” 風光正好

陳歡歡

2020年12月23日09:1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臨近歲末,站在福建寧德三都澳海域的漁排上,養殖戶宋向國看著長勢喜人的大黃魚在碧海中歡騰,滿懷欣喜。

十幾年前,同樣面對這片海域,宋向國卻一籌莫展:投放的魚苗大都活不成,“靠海吃海”還能“靠”多久?怕是要“斷”了子孫后代的路!

寧德依山面海,坐擁三都澳、沙埕港等優良港灣,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裡,1046公裡的海岸線佔福建省海岸線的近三分之一,是中國大黃魚、海參、海帶、紫菜、鱸魚之鄉。海是寧德最大的優勢所在,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然而,2000年以來,三都澳海上養殖“無証、無序、無度”問題嚴重,成為閩東人經略海洋、脫貧致富的“絆腳石”。

2018年7月,寧德全面打響清海“戰役”。短短兩年時間,銷聲匿跡20多年的中華白海豚重現三都澳海域。“耕耘”好門前海,子孫代代有盼頭——宋向國重燃信心。

困局:門前海“病”了,致富路“斷”了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是寧德人民討生活的“指南針”。祖輩都以“耕海牧漁”為生的宋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繼承衣缽。“那時候水質多好啊,養出來的大黃魚一斤最高能賣到100多元,成本才10來元。”宋向國每每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很是感慨。1997年至1999年,宋向國從這片門前海賺得盆滿缽滿,還成立了水產養殖公司。

那幾年,環三都澳漁民眼看著“水產養殖能致富”,紛紛從傳統捕撈轉向海上養殖。大黃魚、海參、鮑魚、海帶、紫菜、龍須菜……一下子“填滿”了這片海。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海水養殖從業人員達到60萬人。不少漁民“靠海吃海”,走上發家致富道路。

無序、無度地“耕海”,很快給三都澳帶來“創痕”。短短幾年時間,海面上隨處可見草梗、白色泡沫、餌料包裝袋和各種各樣的垃圾、廢棄物。每年約有100萬個易破碎、難分解的泡沫浮球成為海上垃圾。“最嚴重的是漁民把大量的死魚扔在海上,死魚造成的二次污染很可怕!”寧德市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王健說。

三都澳是一個頭小腹大的內灣,一般海流循環一次要一周,這些不可降解垃圾在海上長時間地漂流,使水域污染日益嚴重,加劇海水富營養化,病害頻繁發生。

2018年7月綜合整治前,三都澳養殖海域上漂浮著大量白色污染物和廢棄漁排。(資料圖)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供圖

2008年8月,三都澳海域三都鎮海區內因污染物聚集、漁排密度過大、水流不暢導致5000多萬元損失。2009年夏天,三都鎮青山海域、礁溪海域等由於環境污染造成“白點病”(一種因寄生虫而讓大黃魚身上產生白點的病,當地人稱為“白點病”)等魚病爆發,給漁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魚病嚴重的年份,公司一年就要損失幾百萬元,每斤大黃魚最低隻能賣到六七元,連成本都不夠。”彼時,海水養殖業慘遭滑坡,不少養殖戶傾家蕩產,宋向國如今提及仍覺后怕。

更令人擔憂的是,無証、無序、無度養殖,不斷蠶食和侵佔航道、錨地、碼頭等,險象環生。

“有一次,一艘外地餌料船在三都澳海域航道中航行,螺旋槳被密布的龍須菜纜繩纏住。船主使足馬力才脫了身,卻損壞了纜繩和龍須菜。當地漁民要求巨額賠償,引發矛盾糾紛。”這在寧德市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黃培聰看來,屢見不鮮。

據衛星航拍圖比對統計,2017年三都澳、沙埕港中1.8萬公頃的養殖區內,網箱密布﹔3.5萬公頃的限養區內,養殖密度也幾近飽和﹔而1.8萬公頃的禁養區約1/3面積被違規佔用。

就在同一年,福建省部分海域高密度養殖問題引起中央環保督察組關注,並被要求整改。為此,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全省海水養殖清理整頓工作方案。

借此契機,寧德下定決心全面整治三都澳養殖海域,加強三都澳海域保護管理、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營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

轉型:深“耕”細“作”海上“牧場”

早在2006年,寧德便開始每年組織開展漁業用海整治及清港工作,但由於養殖戶受利益驅動,前清后養、前清后置、易地而養,三都澳海域違法養殖始終未能根治。

寧德要發展,三都澳養殖海域整治迫在眉睫。三都澳要“動刀”,這將牽連1046公裡海岸線在內的蕉城、福安、福鼎、霞浦4個沿海縣(市、區)、34個鄉鎮(街道)、361個村(居)60多萬人的利益。如何才能既保生態,又穩生計?

2018年9月,寧德專門成立由黨政主官挂帥、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指揮部,依法、科學、強力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

一個月后,蕉城區“千人行動”打響清海“戰役”的第一槍。來自蕉城區15個鄉鎮(街道)、17個區直部門以及公安、武警、邊防、海事、港務、行政執法等單位1000多人,配備30多艘船隻,矛頭直指佔用侵佔航道等的違法藻類。

三天內,千人堅持“拉網式、全覆蓋、每日清”行動,共清除違規養殖龍須菜一萬多畝。

“首戰”打響,過程卻十分艱辛。“我們在巡邏中發現,前面剛清理的龍須菜,漁民看我們的船走了,馬上潛入海裡又種上,前后不到1小時。” 寧德市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執法三都漁港監督中隊中隊長高東浩無奈地說,漁民一開始不理解,竟跟執法人員玩起“貓捉老鼠”游戲。

開弓沒有回頭箭。清海“戰役”指揮部緊急增員,啟動“24小時巡邏”“百日攻堅”工作機制,強力助攻海上養殖綜合治理。

清海“戰役”開展不到一年,三都澳海域共清理海漂垃圾4674.8噸、廢棄漁排1.2萬口,清理岸線19.85公裡,全面退養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傳統漁排18.1萬口。三都澳海域面貌大變樣,“顏值”更高了。

整治后,三都澳養殖海域上,新型塑膠漁排連片成排,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供圖

龍須菜割了、漁排清了,養殖戶該如何安置?寧德採用“邊清理、邊安置”策略,穩住民心。寧德重新規劃海域,劃定禁養區、養殖區和限養區,解決養殖戶哪裡可以養、養什麼、養多少的問題。同時,明確權責:海域所有權屬於國家、審批權屬於政府、使用權屬於各村、承包權屬於養殖戶,養殖戶可以通過競標有償用海。

這一規范用海的創新模式率先在三都鎮礁頭村得以落實。

2019年6月,一場海域分配競標會在礁頭村舉行。村裡50多戶養殖戶以傳統抓鬮方式競標。村裡130畝藻類養殖海域被劃分為13個片區,按照一個片區10畝每年6000元的價格,承包期3年,讓退養戶優先抽簽、承包。承包者與村委會簽訂養殖用海承包協議。

競標會后,村裡一次性收到養殖戶2年承包金,村集體收入增加了15.6萬元。

村民陳由森幸運地競得10畝養殖海域,投入7萬多元,高高興興准備“下水”。“這種形式很公平,大家都能分到養殖海域。”他笑著說道。

清理掉的泡沫浮球、廢舊漁排不能用了,養殖設備升級同步推進。寧德引進60家新型塑膠設備生產和銷售企業,爭取18.1億元的環保專項PSL貸款和30億元的銀行授信,補貼養殖戶改用新型塑膠漁排、深水抗風浪網箱,並建立由市屬國有企業牽頭,縣、鄉屬地區域分層級負責的海漂垃圾治理新機制。這些行之有效的舉措有力推動了綜合整治工作。

“原先的泡沫浮球一兩年就要換一次,現在的環保抗風浪塑膠網箱可以用十幾年,政府還補貼費用,對提升海洋環境也有很大好處。”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村村民阮元廣說。

清海“戰役”歷時兩年多,寧德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為打好這場“硬仗”,寧德累計投入資金45.48億元,共清退及升級改造漁排142.73萬口、貝藻類54.15萬畝,清理海漂垃圾10.6萬噸、泡沫浮球538萬個,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問題整改和福建省委、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升級:“顏值”“產值”,兩者兼得

沐著冬陽,從寧德蕉城區三都鎮礁頭碼頭乘船,一路穿行在碧波蕩漾的三都澳,藍色的浮球隨波起伏,彩色新型塑膠漁排連片,鷺鳥時而結對翱翔時而駐足海面,沿途盡覽和美風光。

綜合整治后的三都澳,海清港闊,魚多肉肥,漁民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過去從技術到設備,都沒有現在的先進環保,原來600口小網箱全部換成新的塑膠漁排,每口可產出大黃魚約1000斤,一年下來能賺200萬元。”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村養了20年大黃魚的黃宗容笑著說道。今年,七星村的養殖效益不降反升,整體邁上一個大台階。

“現在深水網箱養出來的生態大黃魚條形好、成色佳、品質高,價格是市面上普通大黃魚的兩三倍。”今年,宋向國的公司迎來“大豐收”,除了大黃魚外,公司還養殖了鱸魚、真鯛等水產品,主要出口日本、韓國,可直接制作生魚片。

養殖設備升級改造后,條形好、成色佳的生態大黃魚正在打包,准備銷往國外。宋向國供圖

從三都澳海面放眼望去,黃藍相間的新型塑膠漁排連片成排,風光格外好。今年國慶黃金周,三都澳的海面風情吸引了近30萬游客,打破歷史記錄。

漁旅融合,帶動漁民增收致富。在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村漁排轉型升級示范區裡,“枕著海浪入睡”的海上民宿深受游客歡迎。整潔的床位,木質裝飾的牆面,現代化的衛浴,再加上電視、無線網絡等硬件設施,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家高檔星級酒店。示范區內,這樣的房間共有20套46間。

這片養殖基地兼具科研生產、旅游觀光、休閑垂釣、科普教育等功能,可以滿足游客多方位游覽需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心連心”慰問演出、第36屆青春詩會等全國性活動曾在此舉行。

“念好海經”,蕉城區還成立了海投公司,進一步盤活海域資源。2019年,公司開發建設了三都澳現代漁業海上田園綜合體示范區項目,其中漁旅結合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以上,致力打造海上休閑社交平台,為寧德海洋產業名片添彩。目前,項目已完成中央廣場、躉船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

2020年9月30日,針對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寧德市委、市政府指出,下一階段要全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堅持綠色發展,念好漁民增收“山海經”,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加快漁旅產業發展,打通一二三產業通道。

如今,海上“牧場”,風光正好。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寧德探索”,已成為全國海水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典型。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