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普查員風採:高樓工地田間地頭都有他們的身影

2020年12月24日14:34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朝浴晨霧,夜沐月色。

他們身披藍馬夾、胸戴工作証、手持一部手機、肩挎一個包,他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小區住宅的樓棟之間,出現在田間地頭的厝邊小巷之中。

他們有時需要“見縫插針”到處“堵人”,有時為等待早出晚歸的“打工人”錯過飯點……

他們正是奮戰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一線的普查員們。

不畏地勢艱險 隻為畫好一張圖

胡佳琪,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普查指導員。

建筑物標繪圖是人口普查入戶摸底最重要的依據,要求普查員實地勘察,以畫地圖、數建筑、查人頭的方式初步掌握普查小區的人口狀況。

“在我負責的普查區域內,隻要有一戶人在,我都要想盡辦法找到他。”胡佳琪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龍門巷,位於在東孚街道和新垵街道交界處,因地勢復雜、位置偏遠,給建筑物標繪工作造成很大困難,但胡佳琪卻迎難而上,連續上山一周,隻為確認每個細節、畫好一張圖。

“有時我們需要穿過一片沙場,一路走完,全身上下全是灰﹔有時我們又要穿過施工現場,無法開車進去,會選擇騎共享單車或步行前往。因位置偏遠,常常要走到哪,問路問到哪,圖也就畫到哪。”

戶外條件艱苦,胡佳琪便鋪上圖紙,以地作桌,一手拿著筆,一手撐著地面,固定好圖紙,蹲下畫起來。

她還分享了一次“歷險”:那天上午,胡佳琪早早出門上山,因地勢條件艱苦,隻能選擇步行。臨近傍晚時,她遠遠望見一座門窗破舊的房子。抱著“不漏掉一戶人”的想法,她加快腳步走近房屋。她發現房門未關,屋內堆滿廢棄物,很像無人居住的樣子﹔可另一間屋內挂著幾件衣服,風一吹,門吱呀吱呀地響著,衣服隨風飄揚起來,頓時令人毛骨悚然。胡佳琪心裡害怕卻不忘職責所在,堅持走到最后一間房,確認無人才能離開。果然,她在二樓找到了屋主。

普查登記階段,胡佳琪每天依然很忙碌,除了做好分內的工作外,她還因業務能力強,成為街道普查員們的“顧問”。摸底入戶、短表登記、后台數據審核把關、社區交叉驗收等內容,一個疑問,胡佳琪盡量做到及時回復處理,因堅持信息回復不過夜,她經常要到凌晨一兩點才休息。

無私忘我、認真敬業的她,成了同事們眼中的榜樣。

“超人媽媽”步履不歇 用心耕耘那塊“田”

周元春,廈門市鷺江街道營平社區普查員周元春。她是一位“二娃媽媽”,大寶剛上一年級,小寶僅11個月,她還是一名軍嫂,丈夫常年在部隊。

考慮到她的家庭情況,社區領導曾關切地詢問周元春是否需要支援。但她毅然拒絕,作為一名工作四年的社區網格員,基本沒有誰能比她更熟悉普查小區的人口狀況。為了不影響人口普查工作,她堅定在孩子9個月的時候斷奶,並請鄰居幫忙照看。

普查入戶工作開始后,她早早地把大寶送到學校后,便馬不停蹄地開始入戶普查登記﹔臨近中午,她回家安頓好小寶后,便又匆匆趕往普查小區,隻為利用吃飯時間,見到住戶登記信息。由於她負責的普查小區地處老城區,流動人口多,上班時間敲門一般無人在家,周元春隻能先“掃”一遍樓,再留下《到訪不遇通知單》,與住戶另外約定上門時間,每天的微信運動記錄1萬多步。

有天中午,她從中午1點忙到3點半,從1樓到5樓,她敲了近百家的房門,回到家腰已痛得站不起來。“同事都說我是‘死腦筋’,一定要見到人,核對好信息,簽字無誤后,我心裡的大石才能落地。”周元春說。

迎難而上“90后” 遇上外籍人員有妙招

“90后”黃靖玉,廈門市開元街道陽台山社區普查員。

當人口普查遇上外籍人員,語言溝通成了難點,來自開元街道陽台山社區普查員黃靖玉,善於利用妙招讓困難迎刃而解。

在入戶摸底階段,黃靖玉了解到自己的普查小區內有外籍住戶,便提前上門嘗試溝通。然而,在早、中、晚多次敲門都沒遇上住戶后,他並不氣餒,馬上找到該小區的物業管理處,向負責人說明來意后,得到了其中一位住戶的聯系方式。

可電話接通后,黃靖玉又犯愁了,對方一句中文都不會說,自己的英語水平也有限,聊了半天,隻簡單問出住戶的姓名和居住人數。

突然,他靈機一動,想到通過手機號碼與對方添加了微信。沒想到,這一招很管用,他真就與這位外籍友人添加上了好友,並順利與外籍住戶預約好了入戶上門時間。

盡管自己英語水平並不算差,但因人口普查工作涉及不少專業術語,黃靖玉擔心翻譯不准確會造成誤解,便想到在入戶登記時,借助翻譯軟件,與外籍友人進行溝通。

不巧的是,到了預約時間,外籍住戶因臨時有事,延遲到晚上11點才回到家。

而黃靖玉堅持從8點等到住戶到家,通過妙招,成功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記,信息上報核對無誤,他還獲得了外籍友人的點贊。

自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各地普查員們加班加點、步履不停、敲開萬戶門,為“大國點名”貢獻力量,也成為大街小巷裡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圖文由福建省統計局提供)

(責編:吳舟、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