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雙十中學打造“學術型”高中 育新時代英才

2020年12月25日08:00  來源:東南網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創辦於1919年10月,為紀念辛亥革命,學校以“雙十”命名。建校百年來,一代代雙十人牢記“勤、毅、信、誠”的校訓,秉承“追求極善,勇為最先”的雙十精神,讓學校發展成為聞名全國、享譽海外的福建省名校。近年來,學校基於百年積澱,立足廈門,為黨育人,以為國家育學術型、精英型人才為己任,在統籌規劃“學術型”高中建設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大膽探索,成績斐然。

  著眼教育大局

  統籌規劃“學術型”高中

  “學術型”高中,顧名思義就是以學術為導向,以高素質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的高中。

  雙十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歐陽玲說,通常來講,普通高中隻承擔傳授知識的任務,對創造要求並不多,“學術型”高中顛覆這一理念,把發展高中生科學創造與實踐能力、為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奠基作為己任。

  學校確立打造“學術型”高中的目標,並非標新立異,而是著眼於教育大局與學校實際。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在面對科技“卡脖子”技術阻礙國家發展的背景下,培養精英型人才被提到重要位置。歐陽玲認為,結合畢業生的成才路徑來看,學校有能力為國家培養一批在科技領域、稀缺領域的“特種兵”,因此確立了打造“學術型”高中的奮斗目標。

  學校認為,建“學術型”高中,首先是不能把眼光放在高中的“一畝三分”地,而應把高校“學術型”的做法向下輻射,對接高校需求,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培育學生學術品質,做到把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關口”前移。

  “百年英才計劃”在雙十中學實施多年,已經悄然落地生根。這項計劃中,效仿高校,實施書院制和導師制是其最典型的特征。這兩項制度在繼承我國古代的書院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借鑒了牛津大學等研究型書院模式,讓學生在個性化教學、精英學生組隊的環境下,進行思想交流與碰撞,並給予他們更科學有效的指導,讓他們在高中就“熏出”學術意識。

  哪些學生可以參與到“百年英才計劃”中來?“不是成績好就可以加入,關鍵是要看綜合素養。”雙十中學高二年段長黃昌鴻說,學生可以寫申請材料自薦,經過初審,再進行面試,最終確定入選名單。目前,雙十中學高二年段已經有60名學生進入“百年英才計劃”行列。下學期,預計參與人數將增加到100人,達到整個年段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

  學校現設九章書院、鴻羽書院、求闕書院、鹿洞書院及薛定諤的貓書院等五個書院,各書院院長由中層以上干部擔任。英才計劃的全體成員按照興趣和特長分別進入不同的書院,學生也可以按意願申請書院或轉院。

  五個書院個個是臥虎藏龍。鹿洞書院裡有擅長生物、化學競賽的理科學霸,九章書院則大多是參加數學競賽的學生。求闕書院大多是有文科特長、對人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鴻羽書院則集合了不少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的文藝綜合型人才。薛定諤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以此命名的學院吸引了一批參加物理競賽的學生。

  據介紹,學校平常的行政班級傳授的是“硬”知識,而書院則授予學生“軟”技能。各書院在專用活動教室定期組織交流、分享。比如,鴻羽書院每周二晚自習組織“好題分享”,在一題多解中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求闕書院每周日晚上的讀書分享會盛名在外,連其他書院的學生也被吸引過來。

  學校的“導師制”也是做得風生水起。學校在全校遴選各學科名師,組成導師團隊,這其中不乏一些“明星教師”。比如,喜歡帶領學生長跑,鍛煉學生意志的數學競賽金牌教練張瑞炳﹔善於將化學知識改編成流行歌曲,讓試卷“唱歌”的特級教師肖培林﹔博古通今、富有才情,在微博圈小有名氣的“廈門仙森”許鵠翔﹔帶出數個高考英語單科省狀元,有著“福建英語教學領軍之王”美譽的王慶華……

  雙十中學把選擇導師的主動權留給了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科目、興趣點、未來發展方向,來匹配合適的導師。每名導師負責3至4名學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一對一指導交流。除了關心學生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導師還要輔導學生以學期為單位進行一項研究性課題,並完成論文的寫作。

  個性化通識教育

  學生在“奇思妙想”中仰望星空

  在前不久的雙十大講壇上,南京大學教授黃永鋒做了“我們生活的宇宙”主題講座。500余名高二年級學生聆聽講座。講座中,黃永鋒用和藹親切的口吻,將廣袤神秘的宇宙以數據化、科學化的姿態展現在學生面前。黃教授沒有過多地講解已經發現的宇宙理論,而是側重於說明當今天文界仍未解決的幾大問題。這是一場典型的仰望星空的報告。

  高二(4)班的陳嘉欣同學聽完報告后說:“宇宙,不僅僅是美麗的星空,它更是照亮了每一位天文學者人生的星空,是那麼深邃而迷人。”專家的講座,激發了學生對學術的無限奇思妙想。

  現在,一流大學都意識到,創新型人才在本科階段都應學習大量的通識課程,並把培養“強烈的好奇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雙十中學在建“學術型”高中過程中,也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學校的通識教育,除了課堂滲透,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一是專家講座,二是社團活動,三是學生自主實踐活動。

  來雙十中學講座的,主要是大學教授和學者,這其中不乏中科院士以及外交官等社會知名人士,甚至還包括諾貝爾獎的得主。而講座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既有前沿的科技知識等學術性強的理工科內容,還有文學、歷史、時政等人文社科知識,也有學習方法、溝通方法等具象的內容。

  每個周日下午,雙十學生可以像大學生那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網上選擇需要參加的講座。這些內容就像是在學生心中植入“種子”,學校相信這些種子總有一天會破土而出,並長成大樹。

  學校認為,培養“學術型”人才,不能讓學生變成古板的“學究”,而是要激發學生“奇思妙想”天性,為他們未來的發展種下“創新與創造”的基因。學生通識教育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社團活動。學校的社團活動可謂是種類繁多。學校有“雙十之聲”廣播站、科技創新協會、天文社、航模社、棋社、攝影社、魔方社等社團。在社團中,學生可以盡情地“奇思妙想”,學校以他們的“奇思妙想”為自豪,並提供實施舞台,幫學生在動手與動腦結合中,實現自己創造與創意的活動。

  表面鬆散的社團,卻展現出不俗的實力。學生在天文、模聯、燈謎、航模、科技創新等比賽中,屢屢獲獎。已經畢業的雙十“模聯”成員很多被美國西北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名校錄取。

  前不久,學校的校慶活動演出由學生自主組織,學生在演出完成之后,很快清理現場,做到“活完地光”。活動結束后,學生快速轉換角色,投入到學習中。歐陽玲說,學生的這種自由轉換能力,讓她很是感動和佩服。她說,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試錯”是“學術型”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一些重大活動,之所以要交給看起來“不靠譜”的學生來做,目的是要讓他們在實踐中“試錯”,在實踐中進行通識教育。

  現在,學校的不少活動都是由學生“自治”來完成,而老師則成了“旁觀者”。每年由學生來組織開設數學文化節,由學生主持。老師認為,這樣做能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做自己感興趣的數學。

  學校還讓學生有了自己的媒體“每周TV”。學生自己去尋找當下熱點,錄制相關視頻,內容涉及社會新聞、國家新聞。由學生以自己的視角來播報新聞,這讓實事政治在學生中更有親和力。

  “一體化德育”鍛造學術品格

  勞動教育讓應用“入心”

  學校認為,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培養學生自律精神與堅毅的品格顯得格外重要。學校構建“一體化德育”新格局,從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多個角度入手,構建“家校社”一體化德育體系。

  學校認為,培養“學術型”人才,首先要保証思想品質過得硬。為此,學校把“立德”放在首位。前不久,雙十中學成立思政研究室。揭牌儀式上,學校提出要建設思政“課程群”,在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將開設《時事與哲學》《時事政治》等校本課,形成了一套橫向覆蓋全體學生、縱向貫穿學習始終的思政課程體系。

  在實踐育人方面,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採訪、訪問等活動,以此增強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認識。學校還將組織思政宣傳、宣講、演講,並開展講思政故事、拍攝思政微視頻等活動,通過多種育人方式,提升學校思政工作水平。

  帶著家長讀書,引導家長一起,打通家校教育的通道。這是雙十中學的一貫做法。學校開展“以書論心”的智慧家教活動,建立家長讀書微信群,開辟家庭教育工作坊,讓家長一起交流育兒感受,同時請專家開設講座,為家長出謀劃策。學校引導家長與孩子建立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的關系,共同面對成長的各種復雜問題,引導孩子自主,積極成長。

  學校認為,培養學術型英才,不能排斥應用型人才,學校通過精致的勞動教育,給學生搭建實踐舞台,讓應用和實踐深入人心,從而讓他們更能理解學術的真諦。

  拿起螺絲刀、鉗子、測電筆、熱熔槍、電焊筆等常用工具,組裝與維修“米奇小夜燈”,這是學校“家電維修”校本課程的內容。近日,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學校在校本課程中開設勞動教育特色課程,目的是通過課程實踐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自主的勞動意識,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學校認為,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勞動,隻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才能在未來學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學校還因勢利導地開展家務勞動、校園勞動、校外勞動、志願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勞動,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

  本期勞動校本課程為“家電維修”和“剪紙藝術”,課程由相關專家先行講授,學生進行一定的理論學習和安全教育后,現場動手實踐操作。

  學校還依托通用技術等課程,確保實踐活動在教育教學中佔有一定課時或學分。學校以年段和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組成“社會實踐團”“志願服務隊”,參與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中,讓他們在實踐中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校還注重把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勞動中掌握科技知識。前不久,在廈門正新汽車國際文化中心,同學們在導師的引導下,實地考察這裡的汽車輪胎博物館,了解橡膠與輪胎的基本知識。學習完輪胎生產知識,同學們在研學導師的引導下,開始動手組裝汽車模型,親身感受了工程師所需要具備的看圖、空間想象及動手操作等能力,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科專業興趣。

  雙十中學德育處副主任曾娟說,學校希望學生通過實踐性的課程體驗,讓他們了解科學知識在現實生產中的應用,從而讓他們樹立學術為生產和社會服務的意識,同時,也讓他們體悟勞動的智慧與快樂,從而更好地支持他們的個人成長。

  特色“生涯教育”

  眺望通往“學術殿堂”之路

  近日,雙十中學高一年級1000多名學生,兵分22路,開展了生涯體驗研學活動。他們走進銀行、醫院、農村黨支部、新媒體中心等地方,去體驗現實的工作。校方介紹,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專業的工作過程,增加對行業的理解。這是學校特色“生涯教育”的一個側影。

  金融學一直是學生樂於選擇的熱門專業,而銀行作為金融學專業畢業的主流就業單位,卻鮮少有人了解。這次,同學們走進了光大銀行廈門分行的“后台”,在總經理助理的課程分享中,深入了解銀行証券行業。

  這次研學活動,學校提供了22條生涯體驗的研學路線,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學校學生發展指導中心負責人趙向波介紹,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生涯教育,學校把學生認識自我、認識未來的學術與職業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發展路徑這三項工作,作為生涯教育的出發點。

  學校通過導師輔導、心理教師輔導,班主任談話形式,讓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同時,學校還組織學生進行“霍蘭德職業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與特長所在。

  在認識未來學術與職業方向上,學校除了組織大規模的職業體驗外,還讓學生學習生涯必修課程。課程的內容圍繞生涯與生活、社會、國家多方面展開,每學年約為12個課時。學校還利用“雙十大講壇”載體,請大學專家教授、社會知名人士來學校講座,他們與學生面對面,進行答疑解惑,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內外專業的發展現狀,使學生對未來的學術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讓他們能眺望通往“學術殿堂”之路。

  在找到適合自己發展路徑上,學校注重抓三個關鍵節點,即選科指導、專業定向、院校定位。首先,學校為高一年學生開展選科指導會,由學科老師介紹未來兩年的學業內容,由生涯老師指導學生了解選科決策的關鍵因素,並通過選科系統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專業院校的選考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選科決策,此外,從高二開始,學校還為學生提供多元升學的指導,根據學生的學業發展趨勢,幫助學生提前規劃自己的院校定位,並有針對性准備強基計劃、夏令營等院校相關活動。

  學校成立了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全面負責學生生涯教育工作。中心將統籌安排相關的講座與職業實踐課程,還在校內招募並管理生涯導師團隊,同時開展培訓,讓他們能為學生的生涯規劃進行更好的服務。發展中心還為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手冊,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探索外部世界。

  “學者型”教師隊伍

  育“學術型”人才

  學術型高中急需學者型教師,他們必須具備相關專業資質並重視學術。隻有具備專業技能的教師,才能夠幫助學生打好學術基礎,為今后的學術發展做好鋪墊。為此,雙十中學在打造“學者型”教師隊伍上做到不遺余力。

  首先,學校引導教師在“學術上”多下功夫。學校認為,教師除了在德育管理、學生的生涯發展、課堂教學、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等方面肯下功夫,還要做到在“學術上”上肯下功夫,學校引導教師把教育教學工作的探索與成功的經驗,以學術的形式固定下來。同時,引導教師學習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新經驗,激發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撰寫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的積極性。

  其次,學校組建名師工作團隊,建立多個學習共同體,讓教師在共同學習中提高專業水平。現在,學校有1名省級教學名師、5名特級教師、7名省級學科帶頭人、10名市級專家型教師(包含2名在培)、43名市學科帶頭人(包含在培)、97名市級骨干教師(包含在培)。學校發揮這些名師作用,讓他們帶領教師進行“校本研修”,通過開展實踐的反思與評論、交流與分享實踐經驗,從而培育教師洞察學習的能力。這也讓教師在共同學習中開闊視野,交流碰撞,提升能力,結出成果,從而實現“從技能訓練”走向樹立“學術意識”,真正達到教師發展改革的目標,同時,也彌補了教研組、備課組在學術類的教科研工作方面的不足。

  最后,學校讓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提升學術水平。學校借助福建省教科所、廈門市教育學院的專家的力量,指導名師工作團隊開展科研工作。通過課題研究,學校形成了一個個教育教學實驗研究的群體,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題研究群體、基於兩岸交流視角的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群體、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研究群體。這些群體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各學科、各主題的教師學習與發展的共同體。在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發展,教學能力得到提升。

  數學組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研究》也帶動初中數學教研組教師開展跨學科的教學研究,現已出版《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生活中有趣的數學》等專著和校本教材,發表了多篇CN刊物。還帶出多項子課題通過提升,被立項為省市級課題。

  學校歷史組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兩岸交流視角的中學校本課程研究》就帶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述》等12本校本課程教材(其中6本由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1本還入選中國2019年度影響力圖書推展)、10多篇CN論文,還帶出多項子課題通過提升,被立項為省市級課題。這個課題的開展,使得歷史教研組整體的教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