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閩北貨”變“搶手貨” 南平用新招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陳濤

2020年12月28日15:2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這裡是福建的山區、老區、蘇區,曾經有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今,這裡舊貌換新顏,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高質量精准脫貧之路。這個地方就是——福建省南平市。

12月28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九場·南平專場在福州舉行。發布會邀請到南平市委書記袁毅、順昌縣委書記邱建彬、光澤縣鸞鳳鄉黨委書記白子平、浦城縣蓮塘鎮山橋村黨總支部書記徐芳忠,講述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 攝

創新突破,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講述人:袁毅 南平市委書記

“立足南平豐富的生態資源,發揮‘綠’的優勢,做出‘創’的特色,下‘繡花功’,施‘精准策’,用‘創新’擦亮脫貧攻堅底色、提高全面小康成色,走出一條具有南平特色的高質量精准脫貧之路。”發布會上,南平市委書記袁毅用四個小故事介紹了南平創新推進脫貧攻堅的歷程。

一、品牌賦能促脫貧

南平打響“武夷山水”品牌,探索推廣了“品牌(公司)+集體+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在“武夷山水”入圍企業與貧困村(戶)之間建立溢價增值分享機制,將順昌神農菇業、浦城旭禾米業等34家具有帶動貧困戶增收能力的企業納入消費扶貧目錄,推動帶貧企業和貧困戶農特產品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促進貧困群眾產品變商品、增產變增收。

在“武夷山水”品牌帶動下,“閩北貨”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比如,政和白茶春茶和夏茶茶青價格分別增長了85%和50%,直接受益的農戶28萬戶,其中貧困戶1.05萬戶,戶均增收1.35萬元、同比增長50%。浦城大米、建陽桔柚、順昌蘆柑、建甌竹筍等農特產品價格分別增長了150%、80%、66%和36%。

“建甌市房道鎮西際村的貧困戶竹農說‘打品牌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家鄉的竹山真的變成金山了。’”袁毅說。

二、民企帶村促脫貧

南平探索開展“民企帶村“活動,將產業有機嵌入鄉村,以工業反哺農業,帶動村集體增財、村民增收,形成了“公司+村辦企業”民企帶村“1+1”模式,有力助推富民強村和鄉村振興。

如聖農集團為中坊村、十裡鋪村、上屯村分別定制1個以上產業幫扶項目,3個村在帶動幫扶下均實現村集體自有收入突破100萬元,其中省級貧困村中坊村的雞腸子加工項目帶動村民就業90人、人均增收近5萬元。

三、科技助力促脫貧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南平充分發揮科技扶貧“主力軍”作用,整合省、市、縣三級農技、畜牧、林業等科技特派員隊伍,實現346個貧困村派駐全覆蓋,90%以上的村設立了科特派服務點,並大力推行“四個一”工作機制(找好一條路子、抓好一個班子、建好一個機制、打好一個基礎),著力加強科技特派員與下派村書記、挂鉤扶貧單位和結對幫扶干部的有效銜接聯動,為貧困戶提供點對點的精准科技服務。

四、黨建引領促脫貧

南平在精准扶貧的過程中緊緊抓住“人”這一核心要素,創新推行“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在南平篩選1695個有較強戰斗力、執行力的機關黨組織,與1635個村黨支部“一對一”結對共建,以高位嫁接的理念壓實扶貧責任、落實精准脫貧。

“目前,全市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34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60158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順利完成了全面脫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袁毅說。

全面小康實現以后,南平市將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如何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在答記者問環節,袁毅對此作了闡述,主要是著力“四個持之以恆”。

一、持之以恆“強幫扶”

堅決落實“四個不摘”的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總結提升“機關聯鄉村”“百企幫百村”“民企帶村”等機制,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進一步完善教育、醫療、住房和兜底等保障體系。針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及時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二、持之以恆“強支撐”

深入推進產業扶貧“五個一百”工程,打造聖農千億產業集群和武夷岩茶、筍竹、糧食、食用菌等產值超百億產業集群,結合深化科特派制度創新,實現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集聚發展。

三、持之以恆“強示范”

圍繞“點上出精品、線上有美景、一帶一主題”,在現有22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基礎上,明年起全市每個鄉鎮重點串點連線打造一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同時圍繞實現“全域無垃圾”,把“爭創文明城、爭做文明人”大討論延伸到鄉村、延伸到農戶。

四、持之以恆“強堡壘”

以明年村級基層組織換屆為契機,進一步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南平全市1635個村、214個城市社區進行換屆選情調研體檢,著力選優配強村“兩委”特別是“帶頭人”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創新機制,實現“一對一”碳匯精准扶貧

講述人:邱建彬 順昌縣委書記

順昌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擁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中國杉木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14張國家級名片。”順昌縣委書記邱建彬介紹,在2018年底,順昌縣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8個貧困村全面出列,現有1404戶4218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20年貧困戶人均收入15460元。

邱建彬說,順昌縣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抓脫貧,促振興。

一、黨建驅動,發揮政治引領作用

1、全“面”統籌

成立共享發展扶貧合作社,下設黨委,把黨委建在扶貧專項工作上,統一領導全縣共享發展扶貧黨組織,充分發揮發揮黨建引領的“主心骨”作用。

2、支“線”延伸

探索建立跨村、跨組、跨行業聯合黨支部,把支部建在行業上,全縣成立柑橘、食用菌等50個行業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橋頭堡”作用。

3、多“點”輻射

開展“機關聯鄉村”活動,全縣30個黨組織結對幫扶28個重點貧困村,1050名黨員干部挂鉤聯系貧困戶,實現“一對一”結對、“點對點”幫扶,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主力軍”作用。

二、產業帶動,推動利益聯結共享

順昌縣緊抓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採取“五共”幫扶措施,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1、產業共促

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產業幫扶模式,對全縣貧困戶進行調查摸底、分類幫扶,發動全縣103家企業(合作社)與1045戶有產業經營意向的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促進貧困戶長效增收、穩定脫貧。

2、生態共享

運用市場化手段將全縣809戶貧困戶的林木資源納入“森林生態銀行”統一經營開發,讓貧困戶獲得固定收益。創新“一元碳匯”扶貧機制,為90戶貧困戶增加30多萬元收入。

3、土地共營

本著自願互助的原則,由當地龍頭企業採取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轉貧困戶土地,通過土地收租、股份分紅、勞務收入等模式,每年帶動全縣259戶貧困戶增收52萬元,實現從“共營”到“共贏”。

4、市場共拓

充分發揮南平“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效應,幫助順昌全縣有從事生產經營的貧困戶對接福建省內外60多家生鮮超市以及網上銷售平台,每年銷售貧困戶農產品400多萬元。

5、保險共助

順昌縣從2016年開始累計投入959萬元,為全縣貧困戶統一辦理醫療健康綜合保險,累計理賠912.11萬元,報銷率達95.1%以上。同時,為487戶貧困戶辦理產業綜合類減災防貧險,累計理賠22戶16.74萬元。

三、機制推動,嚴格落實“四個不摘”

1、建立動態監測預警機制

建設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對貧困戶、貧困村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及引水安全”鞏固情況進行分類整合,實行數字化管理,做到及時動態分析、及時監測預警、及時幫扶解困。

2、建立政策扶持激勵機制

通過系列的政策激勵機制,激勵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不忘初心、擔當作為。通過扶志扶智、政策激勵等方式,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實現貧困戶從思想脫貧到行動脫貧、從幫扶脫貧到自主脫貧。

3、建立聯合督查工作機制

重點圍繞挂鉤幫扶單位“干沒干”“怎麼干”“干得怎麼樣”開展聯合督查,確保督查成果共享共用﹔依托扶貧資金在線監管系統,強化對扶貧資金“流向、流量、流速”的電子監察和預警,確保扶貧資金“陽光”運行﹔組建監督聯絡員隊伍,在職能部門、專責監督機構之間實現信息共享,確保“四個不摘”落實到位。

“順昌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我們目前擁有林地面積2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34%。”在答記者問環節,邱建彬介紹了當地利用生態優勢創新的“一元碳匯”扶貧機制。

順昌縣依托專業技術團隊精准測算出杉木、馬尾鬆、闊葉樹、毛竹等每年每畝產生的碳匯量。在此基礎上,將貧困村、貧困戶的林地納入縣國有林場碳匯項目統一實施,開發微信小程序,通過微信掃碼的方式,向社會公眾銷售貧困村或貧困戶的碳匯產品,不僅增強了公眾的低碳環保意識,還實現了“一對一”碳匯精准扶貧,屬全國首創。

“1+1”模式推動鄉村振興,助農增收

講述人:白子平 光澤縣鸞鳳鄉黨委書記

白子平說,光澤縣鸞鳳鄉於2018年5月與聖農集團簽訂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產業有機嵌入鄉村,以工業反哺農業,帶動村財增收、村民增收,形成“公司+村辦企業”的民企帶村“1+1”模式,有力助推貧困村摘帽和貧困戶脫貧增收。

“1+1”模式如何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發布會現場,白子平分四個方面做了介紹。

一、產業強村

鄉黨委、政府主動與企業對接,聖農集團董事長傅光明帶隊調研,策劃幫扶項目,採取“公司+村辦企業+農戶”模式,將產業有機嵌入鄉村。在中坊村設立扶貧車間即雞腸子加工項目。幫扶十裡鋪村成立物流運輸公司,由黃溪、油溪、高源、雙門及大羊村共同組建股份制運輸公司,並通過引進職業經理人、讓村集體企業承接業務、指定高管長效幫扶等方式,鞏固提升幫扶成效。

二、資金興村

聖農集團投資1300萬元新建一個車間,購置新設備,由中坊村承包聖農集團宰殺一、二、三、四廠雞腸子加工項目﹔2018年至2019年,傅光明多次出資,支持十裡鋪村成立首家村辦企業 —— 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支持油溪等6個村成立聖興物流有限公司。

三、就業帶村

中坊村雞腸子加工項目生產,安排幫扶本村和附近村近90多名村民就業,中坊村招收本村員工70余人、其他村2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人。每個村民每月可在加工廠獲得4000-7000元工資收入。兩個物流公司雇請45名駕駛員,每個駕駛員每月工資8000-10000元。在幫扶企業就業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至少可達5萬元。

四、合力扶村

傅光明牽頭抓民企幫村工作,指派專門團隊和有經驗的專家對幫扶企業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鸞鳳鄉黨委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親自抓,鄉長協助抓,並確定一名副鄉長具體負責推進,由鄉村振興辦聯系對接﹔要求被幫扶村將幫扶項目確定為支部書記、村主任一把手工程。

同時,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強對幫扶企業的監督管理。鄉黨委政府與企業密切聯系,建立聯手監督管理機制,保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目標實現。

“鸞鳳鄉在聖農集團的支持下,全面抓好各項脫貧攻堅措施的落實,全鄉3個省級貧困村全部摘帽,326戶790個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白子平表示,鸞鳳鄉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借助聖農集團打造千億元產業集群的有利發展機遇,把全鄉15個村全部融入聖農集團幫帶,實現所有村村財達50萬元以上,100萬元村財村5個以上,並帶動村民和貧困戶穩定增收。

“三大創新”,多元發展,脫貧奔小康

講述人:徐芳忠 浦城縣蓮塘鎮山橋村黨總支部書記

“這些年,我們村圍繞鄉村振興總目標,立足特有的區位優勢,積極推進南平市委提出的‘三大創新’,全力打造多元發展、三產融合的浦城后花園‘谷滿山橋’,交出了一份脫貧攻堅的高分‘成績單’。”浦城縣蓮塘鎮山橋村黨總支部書記徐芳忠在介紹當地脫貧攻堅經驗時表示。

山橋村全村620戶2770人,其中貧困戶40戶81人。在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3500元提高到了19800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46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500元,在2018年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9萬元提高到2020年的45萬元。

發布會上,徐芳忠從三個方面分享了山橋村脫貧攻堅的歷程。

一、用好“三大創新”,助力脫貧攻堅

重點打造“十裡蓮塘”田園綜合體,一方面,以“生態銀行”理念,成規模的整合了村裡的田地,連續兩年村集體和村民通過土地流轉達到增收230萬元﹔另一方面,以“武夷山水”品牌理念,引進曉禾農業、旭禾米業幾個龍頭企業,建立優質稻示范基地3600畝,大米批發價從每公斤4元提高到8元,一些高端產品批發價達到20元。

此外,以“水美經濟”理念,沿著馬蓮河連片種植大型花海,打造果蔬採摘體驗園、大型水稻生態種植觀光主題公園、十裡蓮塘特色小吃街,發展“夜間經濟”,開展農耕體驗活動,大大發展了城郊游,幾年來吸引游客達到20萬人。

二、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脫貧奔小康

山橋村依靠村裡創辦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做“活”村裡的紅糖、大米、水果等農產品,比如:依托浦城大米、山橋紅糖等農產品吸引旭禾米業、仙芝科技、浦芝韻靈芝等8家龍頭企業加盟入駐,平均每畝增加收益約1800元,幫助農戶增收90余萬元,成立蓮塘甜蜜蜜甘蔗種植等7家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戶以多種形式參與合作,探索股份合作、共享分紅發展模式,促進村財增收的同時,解決村裡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今年各經營主體共吸納36戶貧困戶務工就業,全年實現增收約14萬元。

三、突出“黨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

山橋村把全村85名黨員分成“谷滿山橋”種植、曉禾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田園3個產業黨支部和7個黨小組,做到“一產業一支部,一鏈點一小組”,通過給每一名黨支部的黨員“設崗定責”,由黨員帶頭創辦致富項目、入戶宣傳政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僅花一年時間就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等10個項目。

目前,山橋村黨總支部共支持16名黨員創辦領辦致富帶富項目20多個,帶動300名本村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有36戶貧困戶通過這種模式受益,年戶均增收3878元。

“接下來,我還會帶著鄉親們打造出高質量的田園綜合體,搞大棚種植,發展城郊游、辦好農家樂、民宿,等等,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徐芳忠堅定地說。 

(責編:林東曉、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