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振興質量更高、成色更足,形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圖為集美許溪灌口段。
溫室大棚裡,番茄鮮紅透亮,瓜苗長勢喜人﹔養殖基地裡,圈舍成排,豬羊肥壯﹔村庄裡,干淨整潔、鄉愁濃厚……雖是寒冬臘月,但行走鷺島,一幅美麗鄉村圖景徐徐展現,希望的田野上釋放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
鄉村,激揚著振興的號角﹔田野,洋溢著豐收的喜悅。2020年,廈門市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精准施策、真抓實干,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實施村庄建設行動,以更大力度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活力,推動鄉村振興質量更高、成色更足,形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
亮點1
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年收入突破千億元
時值隆冬,北辰山下的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一派火熱:溫室裡,一串串櫻桃番茄即將成熟,充滿勃勃生機﹔育苗棚裡,兩岸專家交流育苗工藝,指導工人進行苗種嫁接……
如今越來越多的兩岸種子種苗業專家,來到北辰山下,一起探索產業發展的未來。截至目前,入駐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的種苗企業達到20家,其中台資企業就有10家。專注番茄苗培育的台灣青年陳嘉宏說道,“園區有強大的技術支撐,還有優美的環境、優惠的政策,我在這裡一定可以培育出受到農民和市場歡迎的好番茄。”
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是廈門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生動縮影。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年銷售收入已突破千億元,成為全市第九個超千億的產業集群。
得益於濃厚的招商引資氛圍,一個個項目為廈門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活力。2020年全年廈門市共新增項目260個,總投資302.1億元,夏商新希望、元初食品新零售等158個項目成功落地,新增入庫項目數、總投資等均超過2019年3倍以上。一個個項目的落地發展,成為推動廈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全面提速的新引擎。
為了加快促進種養業轉型升級,廈門市於去年組建廈門農業發展公司,出台蔬菜種子種苗扶持政策,在同安竹壩打造省級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廈門已經成為長江以南最大的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此外,廈門市新建、改擴建生豬養殖場4個,新增生豬存欄6萬多頭,存欄總量順利實現超過20萬頭目標。同時推動都市現代漁業升級,培育“新榮騰”“百利”“龍程”等品牌苗種,市民“菜籃子”有了充足的保障。
廈門市打破傳統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推動“農業+文化+旅游”相融合,不斷拓展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比如,同安依托汀溪鎮獨特的地理優勢,打造集產、銷、學、研、旅為一體的三角梅產業示范園。翔安大帽山境成為廈門市精品旅游線路。同安、海滄上榜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佔全省總數一半。同安軍營村和海滄青礁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同安古坑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裡,智能化玻璃大棚蔚為壯觀。
亮點2
人居環境全面提升
鄉村處處是風光
遠處樹木青翠欲滴,近處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花香四溢……走進臘月裡的廈門鄉村,處處是美麗的田園風光,這些都是廈門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而結出的累累碩果。
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當頭炮”,去年廈門市多次召開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會、視頻會和點評會等,聚焦“一革命四行動”(廁所革命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處理、農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行動),認真查缺補漏,加快補齊短板,確保三年行動圓滿收官。
廁所雖小,卻是關系民生的大事。截至目前,廈門市新建改造鄉鎮公廁15座、農村公廁210座、旅游廁所29座,實現農村公廁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99.37%。同時,建立完善農村公廁管護和第三方監管考核體系,落實公廁“一長兩員”等制度,做到保潔良好、管理有序。
廈門市積極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所有行政村均設置垃圾集中收集點,打造“一把掃把掃到底”模式,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並委托第三方機構實施日常考評。
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採取分散式和截污納管等治理方式,深入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流域范圍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廈門市還加快推進村庄雨污分流,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機制。
廈門市扎實推進農房整治,一棟棟農房成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全市統一規劃,嚴控村落空間布局,編制推廣《廈門市農村住宅通用圖集》,強化建筑風貌和質量管控。結合鐵路、高速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完成既有農房“平改坡”2459棟、裸房整治1509棟,農房整治實現“鎮鎮有示范”。
提升村容村貌,扮靚鄉村顏值。廈門市廣泛發動群眾,定期組織村庄清潔行動、潔淨家園活動和愛國衛生運動,所有村庄全域覆蓋,突出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整治,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取得較好成效。申報創建127個“綠盈鄉村”,佔比84.67%。開展造林綠化,完成植樹造林4113畝、森林撫育26400畝。
亮點3
繁榮鄉村文化
留住鄉愁文脈
一張張照片濃縮記憶,一件件物品講述歷史,走進集美區灌口鎮田頭村的村史館,每個老物件的背后都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閑暇之余,村民們都會走進村史館回味感慨。
鄉愁,在余光中的詩歌中,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廈門市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通過傳承閩南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涵養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養。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2020年,廈門市完成同安孔廟、蓮塘別墅、瑞青宮、集美馬鑾杜氏家廟等一批鄉村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田頭、院前、蘇厝、澳頭4個村還建設了村史館示范點,各具特色的村史館,讓鄉愁有了“歸處”。
為了更好地保護閩南文化,廈門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的制定工作,出台並施行《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用“硬手段”為閩南文化保護發展的“軟環境”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法治支撐。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日益完善,去年廈門市組織市屬文藝院團深入鄉村開展78場文化惠民演出,在“互聯網劇院”集中展播優秀劇目66部,用數字化手段錄制南音古詩詞音樂會《鄉愁》、歌仔戲《僑批》等14部精品劇目,滿足鄉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潤村。廈門市持續開展文明創建,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全面推動海滄、同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區建設,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翔安黃厝村的老宅散發著藝術氣息,斷瓦殘牆在藝術家的眼中成了裝飾,和諧地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
亮點4
創新鄉村治理
鋪就基層善治之路
“阿伯,我們這個茶葉的品種要不斷改良,質量好了,才能賣出好價錢……”在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經常能看到“鄰長”高樹足忙碌的身影,他大方地與鄰裡鄉親分享種茶的經驗。作為土生土長的軍營村人,他不僅讓優質茶葉走出大山,還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解決茶農銷路的困境,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軍營村,像高樹足這樣的鄰長還有不少。這是同安區蓮花鎮創新鄉村治理的新舉措——“鄰長制”,旨在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打造守望相助的和諧家園。
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就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去年,廈門市印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若干措施》,召開全市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推進會,鄉村治理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群眾參與集體事務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依法辦事的法治意識越來越強,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在黨建引領下,廈門市實施“黨建富民強村”工程,創新實施資源開發、資產經營、合作共享、入股分紅等發展模式,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促進集體經濟壯大,鞏固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突破20萬元發展成果。同時,發揮國企龍頭帶動作用,指導行政村成立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盤活資源,深化“國企+村集體經濟”合作模式,實現集體資產、資源等集中統一調配、規范經營管理。
群眾的事兒,大家商量著辦。廈門市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機制。推動鄉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法院、司法等部門深度參與鄉村治理,在同安蓮花鎮共同設立“高山議理堂”。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議理堂在線解紛平台”,實現糾紛化解、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司法服務“一次都不用跑”。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市深化結對幫扶機制,持續推動101家市直單位挂鉤幫扶113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薄弱村,積極開展“造血式”幫扶,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激發挂鉤村內源動力。據統計,全市共有7300多名處級以上黨員干部和3870多個機關企事業基層黨支部與困難戶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
在海滄區淘寶福建綠植花卉產業帶大樓內,直播人員正忙著推銷綠植。
【2020亮彩成績單】
健全政策體系
2020年,廈門市出台《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三農”工作補齊發展短板若干措施》,聚焦農民群眾關心的產業、土地政策等,出台扶持種子種苗產業發展、農村集體預留發展用地開發、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等20項配套文件,編制《廈門市鄉村振興工作導則》《廈門市鄉村振興政策文件選編》,形成較為完善的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
率先全省打造8條示范動線
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面”要求,廈門市率先在全省打造8條示范動線,總長度近百公裡,途經近40個村庄。
8條動線分別是:翔安區“茂林-黃厝”動線、翔安區“馬塘-大帽山”動線、同安區汀溪動線、同安區蓮花動線、集美區溪林生態動線、集美區新324國道鄉村振興動線、海滄區東孚街道動線、海滄區海滄街道動線。
借力動線建設,沿線的一個個村庄都煥發新顏,村庄與村庄之間的空白地帶,也經過巧妙地“點綴”,串聯了起來。該項工作機制在全省進行推廣。
鄉村振興項目
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30.7%
廈門市健全鄉村振興千億投資工程項目月調度、季督查機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科學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全力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社會事業等項目實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20年累計完成投資358.2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30.7%,典型經驗在全省介紹推廣。
現代農業招商引資項目289個
2020年全市現代農業招商項目共289個,總投資394.66億元,推動夏商新希望、元初食品新零售等192個項目落地。
安井食品等11家企業入選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佔全省總上榜數55%。
69名科技人才進駐島外鎮街
以市屬21家國企為主、市直機關為輔,廈門市擇優遴選第五批32名駐村蹲點干部,統籌安排到鄉村振興任務重的32個試點示范村。完善“下派制+平台制”科技特派員制度,遴選69名科技人才進駐島外全部23個鎮街。開通“廈門市科技特派員與技術服務對接平台”,累計幫助開展農技培訓、項目對接等300多項,受益農民6000多人次。
聚焦民生事業提升農民獲得感
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施項目60個,完成投資13.24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05%。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88.7公裡,環山風景道55公裡,重點推動翔安鋤山第二通道改造、大帽山路提升改造等。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車率均達100%。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4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7.8%。推進“名校跨島”行動,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島外四區建成國企辦幼兒園29所,在園幼兒約1萬名。(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本版圖/記者 張奇輝 張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