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執法人員隨機抽查了兩款兒童化妝品。(記者 陳泥攝)
如今,年輕的父母,都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其參加彈琴、唱歌、跳舞等各種演出。這些場合都需要化妝,兒童化妝品幾乎成了孩子們的“剛需”。但是,由於目前我國在兒童化妝品方面的法規體系仍相對薄弱,市場尚不完善,相應的投訴也屢見不鮮。
案例
女孩化完妝第二天
臉上出現紅色疙瘩
姚女士的女兒最近要參加童模大賽,為了讓小朋友能夠美美地上台,她帶孩子到海滄某化妝品店接受化妝服務。妝化得很美,姚女士很滿意,小朋友上台也自信了不少。可第二天早上起床時,姚女士發現,女兒的臉部出現了一個個紅色的疙瘩。她當天就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確診為皮膚過敏。
姚女士認為,孩子不會莫名其妙發生皮膚過敏,肯定是前一天使用的化妝品所致。她找到商家反映情況,但雙方交涉無果。最終,姚女士便撥打了12315投訴。
針對姚女士的投訴,海滄市場監督管理所工作人員到該化妝品店進行檢查。化妝品店負責人表示,他們給姚女士女兒使用的化妝品都是正規廠家生產的,也給很多消費者包括小朋友提供過服務,並未接到有消費者反映出現皮膚過敏的症狀,認為是小朋友的個體差異問題,不願承擔責任。
市場監管人員指出,為兒童提供化妝服務,應使用兒童化妝品,也就是專門“供年齡在12歲以下(含)兒童使用的化妝品”,產品不僅質量要符合化妝品相關國標,還應明示適用於兒童等說明性詞語。從現場檢查的情況看,該化妝品店給小朋友提供的只是普通的化妝品,並不是兒童專用化妝品,“大小混用”的情況容易使兒童嬌嫩的皮膚過敏,而且在使用前應先測試使用人對產品的耐受性。經過調解,化妝品店同意給姚女士退化妝的費用並賠償醫藥費。
調查
號稱兒童化妝品 卻無生產許可証
根據姚女士所反映的情況,記者近日在各大購物平台上搜索“兒童彩妝”后發現,在網上銷售的兒童彩妝還真不少,而且銷量好的店鋪一個月能售出上百件。其中,不少是標稱“迪士尼授權”的兒童彩妝套裝,裡面有唇膏、眼影、腮紅等,生產廠家多在廣東一帶,但售賣的商戶大多都是“××玩具專營店”。此外,很多號稱兒童化妝品的產品,實際上還是屬於玩具品類,並沒有獲得“妝”字號生產許可証。
面對記者的咨詢,多數網店經營者稱,其店內所售的兒童彩妝適合任何年齡段的兒童使用,沒有任何副作用。但在評論區,也有家長指出孩子用后過敏、用成人的卸妝油才能卸掉等問題。
與火爆的網上銷售相比,實體店銷售情況如何?記者也走訪了我市多家母嬰店、化妝品店及超市,發現兒童護膚品等銷售較多,而兒童彩妝這類化妝品卻寥寥無幾。
檢查
對商超等重點場所 開展專項檢查
為進一步規范嬰幼兒和兒童化妝品經營行為,海滄市場監管部門近期也以商場、超市、母嬰用品專賣店等為重點場所,組織開展了嬰幼兒和兒童化妝品專項檢查。昨日下午,記者隨同海滄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一起對海滄阿羅海商業廣場內的啟兒母嬰精品館、屈臣氏等經營化妝品的店鋪進行了檢查。
在阿羅海二樓的啟兒母嬰精品館,執法人員重點檢查了經營者主體資格、索証索票和購銷台賬管理制度落實情況,查看所售兒童化妝品標識標簽是否齊全,是否存在經營“三無”、過期和自制化妝品,違法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標示具有功能主治、適應症或者明示治療功能或藥用療效等,現場未發現上述違法行為。記者注意到,該店銷售的一款兒童彩妝套裝,包裝上就印有“粵妝20190009”字樣的生產許可証編號,且印有較完整的安全警示內容。
市場監管執法人員表示,市場上常見的兒童護膚產品,批准文號包括“妝”字號和“消”字號兩種,分別代表化妝品和衛生消毒用品。“不論是‘消’字號還是‘妝’字號,國家都規定產品標簽和宣傳內容不得出現或暗示對疾病的療效。”
不僅如此,我國對兒童化妝品安全的監管有別於成人化妝品,2016年起施行的《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明確了兒童化妝品的各類指標,包括微生物菌落總數指標的特別要求、部分原料3歲以下兒童禁限用等規定。兒童化妝品除應明示適用於兒童等說明性詞語外,還應標注“應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檢查中,執法人員也指導化妝品經營者嚴格遵守《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在購進化妝品時,索取供應商及產品相關資料並建檔留存,建立健全化妝品進銷貨台賬,按照說明要求進行陳列、儲存,定期檢查產品質量和有效期,切實規范兒童化妝品經營行為。
消費提示
兒童使用化妝品要認准成分
由於兒童皮膚較嫩較薄,免疫力較低,也容易過敏,因此建議家長購買相關化妝品時應選擇成分不復雜的化妝品,“出身”越簡單越好,含有香精、防腐劑等添加劑的最好少用或者不用。此外,家長在購買兒童化妝品時要選擇正規的商家和有信譽的品牌,注意查看經營者的營業執照,保留好發票、購物小票以及支付寶微信付款記錄等購物憑証,在網上購買時應謹慎選擇,不要輕易聽信“純天然”“無添加”等宣傳。如發現兒童化妝品存在質量問題,可直接撥打投訴舉報熱線12315,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投訴舉報。(廈門日報記者陳泥 通訊員 陳萍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