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福建省教育科研所和規劃辦在福州第十五中學舉行省教科研實踐基地校授牌儀式。這是福建省首個二級達標高中教科研基地校,對於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近年來,福建省基礎教育教科研工作開拓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機制,提煉了一批教研精品,打造了一批品牌名校,培育了一批教學改革名師。以高質量教科研支撐高質量發展,福建基礎教育的未來正在到來。
新機制:縱向聯動和區域協同
福州第十五中學基地校授牌式之后,舉行了四個省專項課題開題論証會議。據該校校長、特級教師蔡隆介紹,省教科專家團幫助一校同時開展四個省級課題研究,在全省也極為少見。專家團為每一個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維度等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指導,字字珠璣,干貨滿滿。
省教育科學規劃辦主任、省教育科研所所長吳明洪表示,近年來福建省持續強化基礎教育科研的統籌協調能力,探索建立起一個覆蓋到縣、延伸到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網絡,逐步構建起“縱向聯動、區域協同”的教育科研管理機制。
其中,“縱向聯動”是指通過以課題研究為抓手,通過精准扶持科研基地、精細過程指導、精煉科研成果,形成教研名家引領和一線教師互動共生、深度合作的機制。到目前為止,省教科所和規劃辦已經建立了40多個省級科研基地,覆蓋全省9個設區市的省、市、縣(區)和學校四個層級。
吳明洪認為,學校教科研工作要堅持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切入點,以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為主攻方向﹔要以課題帶動教學研究,以教科研提升教學質量,讓老師在工作狀態下研究,在研究狀態下工作。
如果說“縱向聯動”是科研機制創新之經,那麼“區域協同”就是創新之緯。
“區域協同”指構建跨區域、跨學校的教育科研網絡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成長。例如,福州市倉山區擁有福州市區第一個“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涵蓋倉山小學、麥頂小學、倉山實驗小學、倉山一附小、三十九中及馬榕幼兒園。“區域協同”有助於打破校際隔閡,跨越學科界限,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新路徑:深度提升教育科研效益
日前,在廈門第二外國語學校的一節英語區級公開課上,先是學生們接力完成了限時背誦,接著師生共同探究英語寫作,以詞塊理論為指導,從詞到句再到篇章結構,實現由難學到易學再到樂學的轉化。旁聽者發現,課堂的生態顯得自主而高效。主持公開課的英語老師庄端介紹說,這種以讀促寫的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記憶習慣,同時能為寫作積累語言素材。
這堂實用性很高的英語寫作課,是廈門市不少學校近年來以“科研項目”為支撐,找准自己的優勢、生長點和發展方向,進而形成辦學特色的縮影。
廈門市同安區教育局局長呂子祥告訴記者,以教育科研助力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與特色品牌建設,同安區各所學校近年來逐漸呈現“科研興校”的新氣象。
長期以來,同安區的基礎教育水平與廈門島的中心城區存在客觀上的城鄉差距,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因素成為發展瓶頸。為縮小差距,滿足廣大群眾對公平教育和優質教育的雙重期盼,同安區四管齊下,努力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措施包括:優化格局,探索教育均衡新機制﹔活化培訓,培育教育均衡新動能﹔實化研究,提升教育均衡新效益﹔深化運用,創建教育均衡新生態。
呂子祥介紹說,深度提升教科研效益是推動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的重要路徑。站在“十四五”起點上,同安區將繼續以優質均衡為引領,創新教科研力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現實需求。
新風尚:教科研轉型實踐研究
與此同時,福州市台江區將發力點聚焦於構建常態化區域質量監測體系和“備、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格局。通過教研員深入學校指導教師創建大量有示范性的課例,台江區多所中小學掀起了一陣教科研轉型實踐研究的新風尚。
在台江區第三中心小學,音樂老師郭晶的一堂優質課例《行進的步伐》,把整間音樂教室變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園。她改變傳統編創教學手段,用上了智能手機編曲軟件。學生分組現場創作交流,讓音樂不僅聽得見,也能“看得見、摸得著”。
郭晶說:“在教研員的指導下,一線老師利用微課、智慧課堂教學軟件、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優化教學設計,構建了音樂教學的新模式,對學生產生強大吸引力,讓美育的價值功能進一步凸顯。”
台江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李燕斌介紹說,教研員積極開展實踐研究,賦能“教”與“學”兩個環節,將教育教學新理念落實在關鍵之處。
台江區教育局局長楊強表示,5年來,台江區積極打造名師教研隊伍,著力鑄造“教研內核”,激活“內生動力”﹔立足區情,通過混合式研訓、卷入式研訓、協同式研訓等方式,促進教師隊伍的個人內涵發展﹔堅持立德樹人,以思政、美育、“智學”等為抓手,關注學生立場,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在高品質提升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路上,曾經憧憬的教育願景成了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實景。
上月,福建省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全省教科研高峰論壇暨管理培訓班。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教科研系統作為推進改革創新的人才庫、建言獻策的智囊團,要主動面向新時代重大課題,積極破解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以高質量的教科研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