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助農民增收致富

2021年02月21日08:2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擦亮“特”招牌富了咱口袋

  近日,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公布第四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福建省共有福建百香果、福州茉莉花茶、古田銀耳、福安葡萄等4個入選。自2017年啟動認定工作以來,福建已累計創建11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福建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農業特色顯著。近年來,全省各地立足區域資源稟賦,以發展特色鮮明、優勢集聚、產業融合、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為重點,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將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發展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立足特色,集群發展

  每天10時,“銀耳姐姐”張家巧准時亮相抖音直播間,為自家無公害銀耳打CALL。去年2月試水直播帶貨以來,她已累計開展300多場直播,最好的時候一天帶貨量1400多單。

  2013年,古田人張家巧放棄在北京經營多年的家具生意,回到家鄉創辦古田晟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從事銀耳工廠化栽培。“我們已經實現了銀耳菌包制作全自動生產和銀耳工廠化生產,100多間菇棚日常管理隻需10名工人。”張家巧說,如今公司日產銀耳10噸、海鮮菇10噸,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與此同時,這一傳統產業正向線上突圍,線上線下聯動發展。

  在中國食用菌之都——古田,“銀耳姐姐”的故事俯拾皆是。

  近年來,古田縣立足區域產業優勢,深化食用菌生產“縣域工廠化”模式,逐漸成長為全國銀耳產業高地。全縣食用菌鮮品年產量超90萬噸,其中銀耳產量佔全球90%,食用菌產業鏈總產值突破120億元,全縣70%勞動力從事與食用菌產業相關工作,農民現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產業。

  “我們力爭到2025年,食用菌生產‘縣域工廠化’模式邁向更高層次,一二三產融合特色更加鮮明,力爭實現全產業鏈產值達350億元目標。”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管理局局長余新敏說。

  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福建特色農產品正實現集群發展。

  “我們以培育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契機,全力推動十大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食用菌、水果、茶葉等優勢產業打造千億、百億產業集群。”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福建按照“福建第一、區域暢銷、全國知名”的總體思路,大力培育一批“福”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全面提升“福”字號福建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和品牌公信力。

  福州是中國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年產量1.5萬噸,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約22億元。在創建福州茉莉花茶特優區過程中,當地積極推進茉莉花和茶葉種植、茉莉花茶批發市場、茉莉花茶博物館以及茉莉花公園建設,著力打造集生產加工、展示銷售、影視演藝、餐飲服務、文化旅游等為一體的福州茉莉花茶產業園,促進福州茉莉花茶產業集聚發展。

  目前,全市共有福州茉莉花茶生產加工企業45家,預計福州茉莉花茶2021年品牌價值達到50億元左右,全產業鏈價值超過100億元。

  借力科技,創新發展

  再過兩個月,連江縣養殖戶林則合家的綠盤鮑就能養成上市了。

  去年4月,老林以每粒3元的價格,從連江官塢海產開發公司購買了1萬粒綠盤鮑苗。盡管鮑苗成本遠高於傳統品種,但養了一年下來,他覺得特別劃算:“1萬粒傳統鮑魚,每粒進價0.25元,成活率不足五成,至少要養兩年才能上市﹔1萬粒綠盤鮑,每粒進價3元左右,成活率超過95%,養一年就能上市,早一年出售能節省約70萬元的餌料及人工費。”

  科技賦能,連江鮑魚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加速度。

  鮑魚是連江的漁業支柱產業,全縣漁業從業人員近20萬,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與鮑魚打交道。鮑魚產業高速發展,但也遭遇一些“成長的煩惱”。“近年來,鮑魚品種退化、病害頻發,養殖成活率低,制約著福州鮑魚養殖產業的發展。”連江縣鮑魚行業協會會長吳永壽說,苗種改良勢在必行。

  在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過程中,連江縣強化科技支撐,接連出台扶持措施,鼓勵本土企業發展鮑魚種業產業。歷經多年攻關,本土企業連江官塢海產開發公司成功突破綠盤鮑育苗技術,並注冊“福鮑1號”品牌。由國外綠鮑親本與本土皺紋盤鮑雜交育種而成的綠盤鮑苗種,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周期短,出肉率也比傳統鮑魚高。

  借力科技力量,連江鮑魚種業創新不斷,產業鏈實現延伸。“我們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積極推進產學研技術研究開發,不斷拓展鮑魚產品體系。”吳永壽說,速凍保鮮的鮑魚干品、即食包裝的鮑魚罐頭、由鮑魚殼制作而成的珍珠粉等精深加工產品,都是連江鮑魚產業創新的代表成果。

  “我們在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過程中,突出科技創新,強化技術研發和推廣體系建設,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環節標准化管理,為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構建科技支撐體系。”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福安市是南方設施葡萄栽培最大的優勢產區,享有“南國葡萄之鄉”美譽,全市13萬多人從事葡萄產業。近年來,當地加強產學研融合,建設南國葡萄產業研究院和試驗基地,重點篩選培育抗病適應性強、市場前景好的葡萄優良品種,開展新產品研發,新技術培訓,應用5G+、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葡萄園智能化管理、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實現葡萄生產基地快檢全覆蓋。

  聚焦強農,聯動發展

  一顆黃金百香果,改變了劉春紅的生活。

  劉春紅是武平縣岩前鎮和安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春天,返鄉大學生王秀珍為劉春紅帶來了一顆“致富果”。

  在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過程中,武平縣出台了一系列產業扶貧政策,在每個鄉鎮都建立了百香果激勵性扶貧種植基地,為貧困戶統一搭好棚架、流轉好土地、提供優質種苗。王秀珍緊跟步伐,創立武平縣優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場+貧困戶”模式,為貧困戶提供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產品回收等幫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在她的帶動下,400多戶農戶投身百香果種植,年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百香果這顆“致富果”讓劉春紅一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不久前,一家人終於從泥瓦房搬進了新建的磚結構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布局適當向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傾斜,著力發揮特優區輻射帶動作用,強化當地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能力,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蜜柚是平和縣的農業支柱產業,全縣90%的農業人口從事涉柚產業,全縣超過70%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蜜柚。

  “農業產業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貧困戶往往難以承受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去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蜜柚產銷帶來巨大影響。”平和縣扶貧辦主任王振惠說,在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過程中,平和縣在產業扶貧保險的基礎上,為種植蜜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蜜柚價格指數保險,“確定目標價格,保障蜜柚扣除當年投入成本后不虧本,且有一定利潤空間,讓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吃上‘定心丸’”。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