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閩越先民篳路藍縷,孕育海洋文明﹔漢唐之時,東吳興建溫麻船屯,海上貿易不斷﹔明清之時,建古城以御倭寇,堪稱會城重鎮。
這裡就是福建連江縣定海灣,海域面積135平方公裡,扼閩江口、敖江口,素稱“閩江北喉”,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搖籃。
據悉,連江定海博物館初步建成亮相,重現水下考古輝煌,再現定海古城歷史,展現千年海絲文化。
重現水下考古搖籃這一輝煌
這個博物館在哪裡呢?據了解,定海博物館位於定海灣內的定海村。該村是筱埕鎮第一大行政村,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擁有明代九龍禪寺、定海古城、清代古琉球商人墓等歷史文化古跡,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據悉,定海博物館是連江首個村級博物館,由定海村供銷站改造而來,於去年8月動工,目前初步建成,總造價130多萬元。
這個博物館有何特色呢?定海博物館分為兩個展廳,共300多平方米,目前共收集文物97件、珍貴圖片100多幅、影音資料23部,其中大部分由群眾捐贈和鎮村收集。
其中,第一展廳主題為“順風相送定海灣”,主要介紹定海灣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中國水下考古搖籃的重要歷史地位。在展廳中,可以看到考古出水的文物(如碗、罐、壺等)以及潛水裝備(如潛水衣、呼吸調節器、腳蹼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進門,就可看到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張威題詞——定海·中國水下考古搖籃。
據了解,1990年和1995年,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學者聯合對定海灣內的白礁1號沉船遺址進行了海底調查與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近20年來,我國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績,開展的重大水下考古工作,都有從定海灣走出的水下考古人員的身影。”張威曾如此評價道。中國水下考古培訓一期學員、福州市考古工作隊原隊長林果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定海成了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搖籃,創下多個第一:我國最早的兩期水下考古人員培訓地﹔我國最早將沉船遺址列為水下文物保護單位的地方,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展現千年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第二展廳主題為“源遠流長定海情”,主要介紹定海村的歷史與民俗文化,展示了定海1700多年的歷史沉澱以及姚啟聖、沈有容、葉向高、董應舉、吳文華、薩鎮冰等眾多歷史名人的故事。
在這裡,可以看到舊棕衣、斗笠、竹蟶擔等少有的漁具。這些在古定海人的生活中頗為常見,但是隨著歲月流逝,存世的已不多。元宵送蓮燈、海上賽龍舟等習俗展示,也為當地歷史文化增添了鮮活的注腳。
除了實物展示外,定海博物館還採用了多媒體投影、場景塑造、電子沙盤、觸摸一體機等多樣化的展示手段,力求全方位展現定海之美。
從第一個展廳的出水文物到第二展廳的歷史民俗,都印証了定海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何建造定海博物館呢?“此次建造定海博物館是為了向更多人展示與傳播定海文化,喚醒人們對定海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承載定海人的鄉情鄉愁,也傳承發揚定海人開拓進取的精神。”筱埕鎮政府相關人士介紹說。(鄭瑞洋 顏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