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陣地 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搬到群眾家門口

2021年04月02日11:23  來源:廈門網
 
原標題:集美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陣地 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搬到群眾家門口

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通訊員 吳覓亮 攝

崎溝村黨委書記王惠燕(右一)介紹崎溝村黨組織的發展歷程。 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攝

紡織社區實踐站“織雲博愛”雲電台志願者正在錄制“紅色記憶”欄目節目。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攝

昨日上午,一場黨史學習教育“實景課”在兌山革命烈士陵園舉行——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兌山社區、園博社區實踐站開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活動,走進身邊的紅色文化基地,由老黨員向年輕黨員分享紅色故事、重溫入黨誓詞,齊唱經典紅歌、向英雄致敬,新老攜手傳承紅色基因。

連日來,黨史學習教育在集美區各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紅色電波”傳遞黨史故事,身邊人講述身邊紅色記憶﹔百人百尺繪畫活動進校園,筆墨傳情頌黨恩﹔千人齊唱紅歌,回顧百年崢嶸歲月……集美區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把鮮活的課堂搬到群眾“家門口”,讓黨史學習教育更鮮活、更接地氣。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是百姓參與黨建活動的重要陣地之一。目前,集美區擁有一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6個實踐所、61個實踐站。

集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集美區將以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為抓手,圍繞落實“十四五”規劃,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的平台功能,整合各村居、紅色文化基地的資源,並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百姓需求,因地制宜精准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學習“觸角”延伸到村居,讓黨史學習教育熱潮在全區各個角落澎湃涌動。

鏡頭1

兌山烈士陵園

走進紅色文化基地 實地實景深入學習

“今天我們所在的地方,就長眠著為解放集美犧牲的英雄烈士們。”昨天上午,在兌山革命烈士陵園,“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活動舉行,老黨員李淑聯向大家講述集美解放故事,帶領年輕黨員回眸70多年前戰火紛飛的歲月,感受老一輩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

“美好的新生活來之不易,感謝我們黨創造了這麼好的時代。”今年87歲的李淑聯有64年的黨齡,他通過講述集美解放故事,激勵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斗、振興中華。

在兩名老黨員的帶領下,在場70多名新老黨員高舉右手、握緊拳頭,重溫入黨誓詞,進一步堅守初心情懷。隨后,英村社區老年合唱團登台,帶領大家齊唱《我的祖國》《我們的中國夢》等歌曲。最后,黨員們一起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深切緬懷先烈。

“在迎接黨的百年華誕之際,跟著老黨員重溫革命崢嶸歲月,我更加堅定了為黨為國奮斗的決心。”重溫入黨誓詞后,園博社區黨支部書記范春波振奮不已,“我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老黨員為榜樣,服務好廣大社區居民。”

鏡頭2

崎溝村

講述身邊紅色故事 用好家門口的“活教材”

“在革命時期,我們崎溝村的王利元作為地下黨員,組建了一支游擊中隊,為支援解放軍解放集美、廈門做出重大貢獻。”3月29日上午,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在后溪鎮崎溝村實踐站舉行,該村黨委書記王惠燕以崎溝村作為基點村的黨支部發展歷程為主線,介紹了當地的紅色歷史文化以及地下黨員王利元的愛黨愛國故事。

崎溝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上世紀40年代,閩中地下黨的負責人許集美、林文慶來到該村開展革命活動,吸納村民王利元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村黨支部,王利元任支書。王利元以黨支部為核心,組建了珩山游擊中隊,使崎溝村成為閩中地下黨的一個活動點,為支援解放軍解放集美、廈門做出了杰出貢獻。

來自崎溝村、后垵村、東宅村的40名黨員群眾共同聆聽了這堂課。“本土紅色歷史故事就是很好的黨史學習教育素材。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深感受到,要沉下心來學習黨的歷史,挖掘身邊的紅色故事。”后垵村委會工作人員王博超說,將牢記共產黨員初心和使命,繼續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帶領村民建設更富更美的家鄉。

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崎溝村將發揮實踐站的陣地作用,進一步利用好紅色資源,弘揚紅色傳統,通過打造王利元故居參觀路線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變成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鏡頭3

紡織社區

“紅色電波”傳遞黨史故事 老少攜手更“走心”

“歡迎收聽‘織雲博愛’雲電台,今天我們將講述黨史故事,帶您重拾紅色記憶……”3月29日上午,杏林街道紡織社區實踐站傳出“紅色電波”——在“織雲博愛”雲電台,一期全新的節目正在緊張錄制中,社工主播帶領大家重溫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

“織雲博愛”雲電台是紡織社區實踐站為宣傳政策法規、服務居民生活而開通的一檔廣播語音節目。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織雲博愛”雲電台專門開辟了“紅色記憶”欄目,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帶廣大黨員追憶黨的重大歷史事件、致敬英烈人物,引導更多居民學黨史、強信念。

“我們社區老年人居多,老人視力不好,不便閱讀太多的文字資料,但有收聽廣播的習慣。”紡織社區實踐站工作人員介紹,接下來,電台將定期邀請社區老黨員做客廣播間,講述黨史故事,重溫紅色記憶,通過貼心的“紅色電波”豐富更多老年群體的精神生活,擴大黨史學習教育的覆蓋面。此外,依托實踐站已成立的小記者團,組織青少年深入採訪老黨員,以老黨員攜手青少年的“傳幫帶”形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