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山川秀麗、景象萬千,贏得多少詩人吟頌。自唐宋以來,便有眾多著名的詩人學者,揮毫潑墨書寫經典,留下了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
來到福州的朋友,常會在朋友圈如此感慨:三坊七巷,從詩畫中走出來的人文歷史﹔西湖公園,詩人筆下說不盡道不完的美景﹔屏山公園,富有詩意的地方……
福州到底詩意在哪兒呢?
福州“三山”
福州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對三山的贊美也是“傾盡”筆墨,毫不吝嗇。
陳軒|《冶城》
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這是吟詠福州古城的一首名作,傳誦甚廣。漢高祖時期,無諸在福州冶山一帶筑“冶城”為都城。文中的“古越都”指的是古代閩越國的都城,“蓬壺”指的是海上仙山,俗稱“蓬萊”。
詩中所寫“三山”和“樓台相望”,雖是其他詩作經常寫到的,但當它與“有時細雨微煙罩”這一獨特狀態相結合時,審美的效果出來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卷,令人神往。
龍昌期|《三山即事》
蒼煙巷陌青榕髯,白露園林紫蔗甜。
百貨隨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戶垂帘。
詩的前半部道盡了福州特色,三山、青榕髯、紫蔗,指的是福州三山(烏山、於山和屏山)、老榕樹以及一種表皮呈紫色的甘蔗。
后半部分“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帘。”則為古代福州商貿繁榮的樣子拍了張快照,這幅圖景在台江一帶上演了千年。而在這其中的上下杭,現在更被譽為福州傳統商貿博物館。
從“巷陌”寫到“園林”,從“百貨隨潮”寫到“沽酒垂帘”,把福州的繁榮經濟、旖旎風光和風土人情描繪得明明白白。
福州西湖
福州西湖公園,是福州一顆璀璨透亮的翡翠明珠。仙橋柳色、湖心春雨、荷亭唱晚,鼎鼎大名的八景掩映在滿目蒼翠中,古韻古香,令人心生向往。古時人們游西湖,由城西門過迎仙橋而至,仙橋臥碧波,景色迷人,留下了不少詩篇。
辛棄疾|《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待細把江山圖畫。千頃光中堆灩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馬。中有句,浩難寫。
詩人例入西湖社。記風流重來手種,綠陰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國,十裡水晶台榭。更復道橫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年魚鳥無存者。堂上燕,又長夏。
用如今的網絡熱詞來說,“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是這首詞中最“出圈”的一句,這句化用蘇軾詠杭州西湖的詩意,吟詠福州西湖之美,雖是化用,但別有新意。
煙雨朦朧時,西湖給人以幽雅適意的感覺﹔天朗氣清時,更給人以心曠神怡的享受。作者把對景色的喜愛之情用這短短兩行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旅人游西湖,許是想說清幽雅致,許是想說心曠神怡,但直接道出又覺得平鋪直敘,表達不了眼前風景,便以“詩意”概況,可詩意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
福州三坊七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國內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詩人們也在這裡留下了不少關於三坊七巷的詩詞。
陳衍|《畏廬寄詩題匹園新樓次韻》
敢雲隱幾日看山,隻擬千忙博一閑。
聯扁分書已坡谷,畫圖傳本待荊關。
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循例吾家懸榻在,何妨上塚過家還?
在陳衍之前,“三坊七巷”在清道光年間劉心香、林楓等人的詩文中已經出現。劉心香《無題》詩雲:“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紫菱丹荔黃皮果,一路香風引酒樓。”林楓在《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提到“……俗有三坊七巷之名”。
“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是陳衍最為人知的一句詩,該詩最早讓“三坊七巷”名字響徹海內外,表達了陳衍對故鄉深切熱愛的同時,也精煉地概括了詩人對所處時代的思考及無奈。
楊慶琛|《宮巷》
拍肩挹袂賦仙居,拱極樓前舁筍輿。
園綺衣冠圖洛社,金銀宮闕夢華胥。
但憑善俗成仁裡,自愛吾廬讀我書。
秋景數峰塘半畝,此中容得老樵漁。
三坊七巷中,人文鼎盛,走出過許多名人。其中的宮巷,不僅保有船政大臣沈葆楨的故居,林則徐的同窗好友楊慶琛也曾住在宮巷。郁達夫曾經在1936年2月7日的《閩游日記》中有這樣的描寫:“走過宮巷,見毗連的大宅,均是鐘鳴鼎食之家……兩旁的進士之匾額,多如市上招牌,大約也是風水好的緣故”。
這首《宮巷》充分抒寫了巷中的古跡景觀,突出巷名取“官”的特征,從“仙居”到“圖洛社”“夢華胥”等,加以釋名,而且道出了“自愛吾廬讀我書”的情趣,不僅表現了作者園林生活的怡然自得,也反映了小巷深處書香人家的生活。
福州的水
江流雋永,煙光成詩。福州人自古依水而居,環繞三山的水網形成了福州古城內河縱橫的格局。有福之州,福在山水。福州城內,三山對峙,一水長流,天造地設,氣勢非凡。水,賦予了這座古老的城市靈性與活力。
張紳|《雜憶福州》
城中到處小河溝,垂柳人家夾岸幽。
每愛水邊涼意滿,日斜來上酒家樓。
福州建城歷史悠久,而內河的形成同樣久遠,與之相伴的人文情懷也因長期積澱而豐富深厚,因而特色鮮明。福州內河與大江海潮相通,用自然水域的調節功能,給福州帶來了豐富的魚米之利。
《雜憶福州》描繪了福州內河河網密布、潮漲潮落、岸綠水碧、魚蝦成群、舟楫往來的美妙風光,儼然一派“城繞青山市繞河,市聲南北際山河”的景象。
何振岱|《夜過萬壽橋》
百廛夾道矗蜂房,奔轂聲中萬影忙。
彩蠲初橫新賈舶,臥雲已換舊輿梁。
洪瀾不砥憑春漲,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陰何許客,此中可有陸龜蒙。
街道兩旁百姓居屋的擁擠,江上波濤的洶涌和商船的密集……詩裡既有春潮泛漲,又有弦月映江,然而在吹笛揚波、榕陰幽情裡,霧散夢醒,是千帆過盡后的沉寂。
最后兩句“吹笛榕陰何許客,此中可有陸龜蒙”是在尋覓城市的隱者。陸龜蒙是唐代詩人、學者,曾做過地方官的幕僚,后隱居鬆江甫裡,著書吟唱。何振岱也曾做過幕僚,退居家鄉后吟詩著述,詩中提到陸龜蒙,或許是詩人自比。
詩人陸游任職福州留下了作品《度浮橋至南台》,再現了南宋時福州城南閩江的波濤洶涌,以及江上浮橋的壯觀。陸游所經過的通往南台的浮橋,就是福州萬壽橋的前身。而何振岱的詩似乎在有意承接陸游的詩意。
萬壽橋有幸,時隔近八百年,兩位詩人從這裡走過,寫下美妙的詩篇,並且借著這過橋的吟詠,成為知音。
魏秀仁|《台江竹枝詞六首》
高燒紅燭唱瓏玲,白馬橋邊駐足聽。
曲罷短筵人不見,滿江星火一天星。
白馬河曾是福州護城河,與瀛州河、陸庄河、新西河、東西河等河流交匯。起於福州西湖,沿途流過福州城區西部,在台江流入閩江。白馬河最大特色莫過於橋多,每一磚一瓦,似乎都在訴說著白馬河曾見証過的悠悠歷史。
一首《台江竹枝詞六首》歌唱台江風光,從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聽聞殘笛,舟行同在畫中,白馬河邊夜景,極為別致令人神往。
夜晚的白馬河,兩岸燈光璀璨,夜色迷人,游船更加受歡迎。乘坐船中,看燈光在水中流動,微風徐來,綠意映入眼帘,再配上古箏幽幽動人的旋律,像是穿越到了如詩如畫的國風意境,一秒夢回古代之夜。
福州的塔
走近福州的塔,可見一層層古韻、祝願、匠心、信仰等。多年過去,這些古塔改變的可能是色彩,是工藝,但無法改變的,是它們不畏風雨的佇立。福州的塔,各有其歷史,各有其風貌。我們無法窮盡其美,於是文人墨客便用詩句敘寫記錄下那些動容的故事。
謝泌|《福州即景》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裡,地涌寒泉敕齒冰。
在謝泌離任福州太守后,回憶了親身經歷過的福州的歷史風貌,“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可見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於南方各省。據載,當年王審知先后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
這七塔指的是白塔(報恩定光多寶塔)、烏塔(崇妙保聖堅牢塔)、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
如今,詩人筆下的七塔隻剩下烏塔和白塔,雙塔對峙,聳立於城裡三山的於山、烏山之麓,遏遙相對,構成榕城雙塔之景,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謝泌詩中還記錄了福州民間的重要民俗活動之一“中秋擺塔”。相傳戚繼光赴閩平倭患大捷,恰逢中秋,福州百姓為歡迎凱旋之師,將家裡的貴重物品擺在門口以示慶賀。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擺設品也多為古塔的模型,故稱“擺塔”。
福州溫泉
湯涌三山,福澤榕鄉。這“湯”指的就是溫泉。福州是“中國溫泉之都”,溫泉的歷史悠久而豐富,從晉朝開始便已全國聞名。古往今來,福州溫泉文化一脈相傳,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撰寫歌頌溫泉的詩詞歌賦,從未間斷,一直是國內最負盛名的溫泉古都之一。
程師孟|《福州溫泉》
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見蓮花見荔枝。
福州溫泉,相傳在晉太康年間就已發現,宋代有“內湯”地名,明代城東溫泉坊(今湯井巷)漸為大眾所用,如今的福州,開發了多處溫泉洗浴休閑場所。
宋代詩人程太守在福州享受溫泉的時候,思緒徘徊至唐玄宗即位開元之治之時。曾經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當時唐玄宗遠運新鮮荔枝,都隻為討得楊貴妃歡心。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陝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裡華清池從繁華奢靡到如日落天涯般蕭條的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福州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