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區地盡其用 創新機制苦練“繡花功”

2021年04月12日16:09  來源:廈門網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源、生態之要。建設高素質高顏值家園,離不開土地等自然資源這些載體。

日前,記者從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同安分局(下稱“同安分局”)了解到,在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對2020年度自然資源管理工作評價優秀市縣通報中,同安區在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地災防治與生態修復方面均獲得第一名。

好成績的背后,是同安區在“地盡其用”思路下,苦練“繡花功”。近年來,同安全區上下創新機制,把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落在實處,穩步推進地災防治,完善群測群防體系,一礦一策修復生態,守護綠水青山,為富美新同安經濟社會高質量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和服務保障。

一礦一策

因地制宜修復生態“垃圾坑”變成“聚寶盆”

碧波蕩漾的湖泊,魚翔淺底﹔褐壁蒼石中,滿眼蒼翠,一派自然好風光。4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同安區新民鎮南山村,曾經水土流失嚴重、垃圾亂堆、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經過湖面治理、植被栽培等生態修復,“梳妝打扮”成為眼前這片風景宜人的生態公園。

“一出家門就能享受到湖光山色,真讓人舒心!”村民老陳是礦坑治理后的直接受益者,他現在經常和朋友在湖邊唱上幾曲。

在同安,南山村這樣讓廢棄礦坑、礦區煥發新生,不是個例。“整治廢棄石窟,讓村子生態美了,安全隱患消失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同安分局副局長吳文東介紹,對朝山建材有限公司建筑用凝灰熔岩礦區進行轉產轉業,原本給村民帶來安全隱患的石窟,成為市政渣土填埋場,助力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讓村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與此同時,位於五顯鎮的溪獅石子加工廠建筑用花崗岩礦區,也轉變為生豬養殖基地。據悉,該項目已基本完成建設,並擬投產。

“如果說廢棄礦山、礦坑是大地上的‘傷疤’,那麼我們就是‘醫生’‘護理員’。”吳文東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他們深知整治廢棄礦坑不能僅是粗暴填平。為此,他們組織編制《同安區廢棄礦坑治理規劃》,按照“一礦一策、規劃先行”“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結合”原則,“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景則景、宜工則工”思路,將轄區內幾十處廢棄礦山劃分為規劃治理、採取自然恢復、已規劃砂石基地、已規劃征用、已恢復、已利用、已回填平整待利用7種規劃屬性並逐步開展治理工作,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合理開發利用,才能將廢棄礦區、礦坑變廢為寶,成為生態“正資產”。

寸土寸金

提升土地利用率 盤活節約集約用地

“梳理清同安區‘家底’,方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節約集約用地,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深挖土地潛能,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吳文東介紹,為了厘清“批而未供”土地情況,同安分局創新舉措,依托廈門市規劃數字研究中心技術力量,利用大數據手段,策劃形成可利用地258宗。

在此基礎上,同安區可以綜合分析地塊現狀、農轉和儲備情況、征拆情況、相關規劃、出讓計劃等,逐宗核實地塊信息及供地條件,形成對應的一表、一圖,助力招商服務和供地保障。

“現在你們企業拿到的400多畝的工業用地,存在著‘晒太陽、種雜草’的現象,必須盡快合理利用起來。”“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是市場發生變化,得重新進行規劃。”……近日,經過同安分局工作人員反復上門溝通、協調引導,提出解決思路,一塊閑置數年、長滿蒿草的工業用地,即將動工建設。

馬不停蹄,過去一年,同安分局工作人員不斷“出擊”,惜土如金抓整治,精耕細作優空間,根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對個別用地企業圍繞相關指標“打擦邊球”,造成部分土地未真正完工、未實際產生經濟效益的情況,加大巡查力度,及時、准確錄入“動態監測監管系統”,並予以堅決查處。

數據顯示,2020年,省自然資源廳下發的各市區閑置土地項目清單,同安區共完成處置並通過省廳審核的有21宗,處置率達82.74%,超過省廳要求的20%以上的處置率,位居全省處置率第一。同時,在供地率方面,同安區達到73.95%,位居全市第一。

通過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清理,盤活了閑置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讓企業盡快將項目落地產出,達到“寸土產寸金”。

群測群防

創新機制上下一心 織牢地災防治“安全網”

4月8日清晨,從同安城區出發,吳文東一行人沿著山路彎彎繞繞50多分鐘,終於來到蓮花鎮深山中的小坪村,查看地災點和高陡坡治理。

記者了解到,地處高山的小坪村,人多地少,許多村民房屋都被迫建在高陡邊坡附近,以前每逢汛期或台風季暴雨天氣,邊坡下的村民就會戰戰兢兢。為避免險情發生,隻能從居住的房屋緊急撤離,轉移到安全地帶。回首過去,村書記感慨:“危險警報不解除,人不敢回去,坐立難安,每天都睡不好。”

吳文東表示,對此,同安區啟動高陡邊坡治理,原來鬆軟的邊坡上打入了深10-20米的錨杆,灌水泥漿后,外加格構梁鎖定,就像鋪上了一張鋼筋水泥網,把整個山坡牢牢抓住。

“針對坡度過於陡峭,地質條件太差的情況,我們將通過整村搬遷和就地搬遷的方式予以解決。”吳文東說,蓮花鎮淡溪村和西坑村就在整村搬遷的范疇之內。兩村的房屋大多建在半山腰,時常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

在採用工程治理“硬措施”的同時,同安區也緊抓摸清地質災害隱患底數、完善群測群防體系等“軟手段”。同安分局依托技術支撐單位廈門地勘院,首創性開展轄區地質災害汛前專業排查工作,對歷經一年風雨考驗的地災點和高陡邊坡進行專業汛前“體檢”。同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平台和“地災防治交流群”,利用鷺島資規雲App,與各鎮街、各防災責任人等形成互動,充分發揮群測群防的作用。

2020年度,同安區在地災防治方面包含地災按期報告率、地災威脅對象信息採集、地災搬遷舊宅拆除率和地災治理工程完成率等子項,均達到100%完成。“隨著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深,我們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進一步做好地災防治,提升百姓安全感。”同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廈門日報記者 朱道衡 通訊員 黃靜怡)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