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時間:4月12日
●講述地點:臨夏州廈臨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汪集鎮咀頭村扶貧車間
●講述人簡況:茹翠玲,33歲,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汪集鎮咀頭村人,初中畢業
汪集鎮咀頭村扶貧車間位於山脊上。圖為該扶貧車間窗外風貌。
茹翠玲在採訪本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本組圖/記者林森泉攝
我是酒泉市人,18歲時,我老公到我家鄉做生意,我和他相識相愛,嫁到了這個山大溝深的山頂小村。當時還不敢讓我的父母知道,等我生下大女兒,才告訴我的父母。當時,相對於這裡的女孩來說,我算是自由戀愛的“先進代表”。接下來,我都待在家裡,生孩子和帶孩子。我共生育有三個娃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女兒,老三是兒子,現在分別是14歲、10歲和8歲。都在讀書,家裡有三個書包。
我的丈夫做點小買賣,蓋了房子后,沒剩下幾個錢了。但相愛的日子很幸福。4年前,老公突然病了,是肝癌晚期,住院治療,花光借來的錢,老公最后還是走了。家裡背負一些債。從此,一家4人得到政府照顧,成為低保戶,每人一個月350元生活費。孩子還小,離不開我,我無法出去打工。一畝馬鈴薯和兩畝玉米,僅夠糊口。錢不知何年還完,未來不知怎麼辦。
前年3月,正當我的人生陷入無望時,廈門來的廈臨公司,在距離我家步行半個小時的地方,建立扶貧車間,從事箱包和衣服生產。剛開始,公司經理郭永忠和其他人天天來。來回開車,要走一百多公裡陡峭山路。這讓我們都很感動。從來不會用電動縫紉機的我們,包括50多歲的人都被教會了。
車間姐妹們隻有我學歷最高,初中畢業。我嫁到這裡的頭一年,就學會難學的東鄉族語言。剛開始,我充當車間翻譯,把技術員的普通話翻譯成東鄉族話,讓工人領會技術要領。后來,公司把我培養成為車間主任。工資每月3000元,一年有36000元的工資收入。去年,我家如期脫貧了。
去年底,我買了一部3000多元的電動車,上班就不用步行了。有時,我載娃娃去鎮裡,吃好吃的,娃娃們高興。車間生產高峰時,我管理著50多名員工,現在20多名。安排生產、發料、收件、質檢、工資造表等,都是我一個人扛著。這裡的員工很勤奮。今天是封齋的第一天,還是許多人來做工。方圓十數裡的幾十座大山,也隻有這個工廠。廈門是為了幫助我們脫貧和教我們技術,才跑到這裡來辦廠。這我們都知道。
脫貧后,我們要跟沿海的熟練工比效率、拼功夫了,壓力大。公司說,這就是走向市場。我們會爭氣的,一起讓車間旺起來。
去年,大女兒小學畢業考試成績不錯,被臨夏州三中錄取了。我認為,州裡城市學校的教育會比縣裡好,也讓她到50多公裡外的州裡念書。培養成本會高一點,每星期至少要150元的生活費,加上10元的交通費。我一定要好好培養孩子讀書,讓孩子走出大山。
我正在考駕照,已考過科目一和科目二了。打算多掙錢買部小車接送在州裡讀書的孩子,周末還可以帶孩子出去玩。
腳一踩,機器一叫,坐在車間,不用風吹日晒,錢就來了。過上好日子,不能僅靠男人掙錢。我希望車間的姐妹們明白,要遵守訂單生產制度和車間管理制度,把車間“拉扯”大了,大家把技術提高上去,效率提高上去,訂單才會穩定,大家才能掙更多的錢。如果家門口的車間關了,離不開家的婦女,隻能閑晒太陽。(整理/廈門日報臨夏特派記者林森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