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4日,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和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雜志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群書治要》學術研討會”在福州正祥書院召開。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多所院校、單位和媒體的50余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群書治要》基本問題及其當代價值”“《群書治要》與百年大黨”“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管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文化根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取得豐碩成果。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哲學教研部原副主任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侯才以《中國傳統哲學的心性論與形而上學的重建》為題首先發言。他說,在當代,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亟需構建一種真正體現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當代形態的形而上學。在所有實現人與其相統一的合理的方法和路徑中,中國傳統哲學的心性論路徑具有由內而外的特征,提供了一條人與“存在”或“道”相統一的內在路徑和模式,是中國文化和哲學幾千年積澱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哲學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加以繼承、轉換和發展。同時,他認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心性論路徑是一把鑰匙,可供開啟《群書治要》這座智慧寶庫。
中國人民大學中華經典研究中心主任、《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名譽主任焦國成教授圍繞傳統“中”思想,提出《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提要,而“中”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要中之要,也是中國遠古聖王代代相傳的最核心的政治理念。他提出,“中”是思維方法論,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原則。以“中”修身可達“中庸”至德,以“中”平治家國天下可擺脫“四海困窮”的狀況,使百姓安居樂業,使天下長治久安。
“中國式管理的思維方式體現在陰陽相生相克這一基本認知圖式中,它明顯與西方管理X理論所包含理性主義思維方式截然不同。”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教授在主題為《中國式管理的核心命題》的發言中表示,中國古代哲學提出了“陰”與“陽”兩面相生相克的關系,這一概念確定了中國人認識自身和周遭世界的主要認知路徑。中國絕大多數成功企業家具備的能力之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陰陽式認知能力。這一能力的特點是企業家並不追求矛盾的化解或消亡,而是深刻知曉矛盾具有正反兩面性和動態變化性,由矛盾而獲得相輔相成與轉化提升。
《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劉余莉教授指出,《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精粹集成,其中貫穿古聖先賢的“治道”傳統,體現了傳統政治的邏輯規律,並將之概括為“以道為體,以仁政為相,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愛民而安,好士而榮為徑,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歸,其效用自然是家齊、國治、天下平。”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古代聖賢的治國理政思想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因此使得中國傳統政治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軍事、外交等具體制度和政策。深入研學實踐《群書治要》,有助於充分理解中國傳統的治道傳統及政治邏輯,有助於讀懂中國特色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淵源,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國之治”。
北京師范大學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謝瓊教授認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群書治要》是我國古代治政匡政的經典巨著。從社會治理的手段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源遠流長,對中國社會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社會治理的主體看,在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中,多元主體參與、人人參與的社會治理要求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創新性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個體的道德修養,提高社會治理的活力與有效性,是需要解決的一大課題。
北京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教授從品讀《群書治要》來談教師教學發展的變與不變。 他說,《禮記·學記》中強調: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教學為先”的主角是教師,百年樹人是教師的責任。新時代教育模式正在發生改變,但是從《群書治要》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到,長善救失、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是不變的。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編審、學習時報社經濟社會部負責人儲峰闡述了新時代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底蘊。她認為,中華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經典條目,都是從以儒家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伸出的思想觀念,涉及人與自然、人與家國社會、人與世界、人與自我之間的各種關系。在當代世界,加強自身文化建設,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闡釋,並將其中治國理政的精髓運用於新時代的執政理念、執政思維以及戰略布局中。與此同時,還要推動中國特色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程冠軍表示無論是從大禹治水、皋陶執法,還是到老子的上善若水理念,《群書治要》囊括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善治”思想。中國共產黨傳承了儒家的善治思想,從管理型執政黨轉變為治理型執政黨。從管理到治理,從治理到善治,百年大黨正帶領當代中國走向善治。
5月3日下午,研討會以主題發言和專家點評的方式進行。會議上半場由焦國成教授和中國農業大學譚英教授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學院教師劉海天博士、國家開放大學教師葛斯青博士、《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聶菲璘博士、河南省委黨校講師徐佳佳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程麗君博士,以《<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群書治要>君主修身思想研究》《<群書治要>中的德福觀研究》《從<群書治要>看政德的效能》《<群書治要>中“敬”的多重意蘊探析》為主題作了主題發言,認為《群書治要》奠定了“貞觀之治”的思想理論基礎,其中的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理念對於加強領導干部政德修養、培養領導干部的敬畏之心具有重要作用。
會議下半場由李萍教授和孫華教授主持。山東建筑大學講師秦芳博士、《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宣傳部長郭家瑞、北京財貿職業學院講師邢夢潺、湖南衡陽和澤書院講師鄒紫玲、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黃少雄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李紅姍分別做了主題發言,提出研學實踐《群書治要》對於汲取中華優秀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提升思政課的有效性,乃至實現國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
5月4日,研討會圍繞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舉辦專題講座。上午,劉余莉教授、沈麗霞主任以《<群書治要>與中國式管理》《人生本道場,無處不修行》作了主題報告。下午,羅嘉羽博士、張波副主席、聶菲璘博士分別以《<群書治要>選賢任能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把研讀國學經典作為修身律己的重要途徑》《<群書治要>德福一致觀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作了主題報告,把中國式管理的精髓概括為“富之教之”“禮主刑輔”“德本財末”“財散人聚”“正己化人”,並通過選賢任能,明了德福一致的規律,而達到“不忍欺”的管理境界。講座內容充實,凸顯了《群書治要》在企業管理中歷久彌新的價值。(鄒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