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2021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創建名單。作為閩北唯一入選的鄉鎮,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榜上有名。
南山鎮是南平的農業重鎮,擁有水稻、蔬菜、水果等傳統優勢產業。當地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在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推進全鏈條開發上下功夫,壯大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老百姓致富。
現代農業強了
走進南山鎮村尾村長富十四牧場,前來參觀體驗的游客絡繹不絕。牧場負責人徐金貴告訴記者,近年來,鎮裡引進福建長富乳品公司與南平享通公司共同打造南山生態園有限公司,不僅提升智能化養殖水平,實現牧場全自動智能化管理,而且推進全產業鏈開發。牧場租賃周邊1000多畝土地,發展“牛—沼—菜(果)”生態循環農業,奶牛養殖廢棄物實現零排放。
“這裡建成集生態農業開發、觀光旅游、休閑體驗、農業科普教育、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於一體的觀光‘農業工廠’,實現農業數字化管理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鮮奶年產量達5500余噸,綠色無公害蔬菜年生產能力2000噸。”徐金貴說。
這樣頗具現代化水平的農業企業在南山鎮並不鮮見。福源畜牧公司是國家級畜禽養殖標准化示范場、福建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存欄生豬4.29萬頭,年出欄商品豬10萬頭。生豬全部養在5至10層高的豬舍內,墊料和豬糞變作有機肥,年產有機肥10萬噸,供應周邊農戶種植使用。
“我們根據鎮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力科學布局,以龍頭企業帶動,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目前有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合作社3家、省級家庭農場4家、優質農產品標准化示范基地3個,初步建立起循環、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南山鎮相關負責人說。
附加價值高了
在南山鎮華興街村,60多歲的種糧大戶林孝信的合作社基地內放滿了10多台農機,既自用,也為其他農戶提供農機服務。“我種了70多畝地,水稻、百合輪作,實現機械化作業,售價比普通稻米貴,全部賣給鎮上的南糧米業公司。”林孝信說。
林孝信所說的南糧米業公司,是鎮裡建設的3個農產品初加工中心之一。從“賣難”問題著手,該企業採取訂單農業模式,開發稻鴨米、黃金胚芽米、高山米等3個產品,引導生產端標准化種植,發展綠色水稻種植面積1000余畝,帶動林孝信這樣的傳統農業大戶轉型升級,解決“種難”問題。
除了水稻,鎮裡的葛根產業加工中心也提上了日程。南山特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葛根基地500多畝,現有社員130多戶,建2個分點加工廠,並入股順昌畬家本草開發有限公司共同開發葛根產品。現有葛根茶、葛根粉等系列產品,讓產業全鏈條延伸。
南山鎮曾做過計算,這3個農產品初加工中心的投用,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而且全年可降低農產品損耗率10%。
百姓口袋鼓了
對於村尾村村民來說,南山生態園有限公司不僅對鄉村特色產業是個利好,而且推動產村融合發展,一個宜居宜業的鄉村產業融合綜合體呼之欲出。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有效實現了產業要素聚集,帶動了村尾村60%農戶、近220個勞動力就業,從業農民年均收入達3萬多元,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升了我們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村尾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武說。目前,村尾村每年吸引省內外游客達七八萬人,旅游營業收入達1200多萬元。
特色農業的帶動,讓百姓的口袋鼓了起來。走進龍灣村,得益於美麗鄉村建設,村裡建設1206畝桃、葡萄、獼猴桃等特色“四季果園”,游人紛至沓來。園主、延平區大自然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龔祖興說,該合作社常年帶動當地50多名村民,打造“住農家屋、摘農家果、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旅游模式,既守住了綠水青山,也富了一方百姓。(趙錦飛 詹國兵 胡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