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村庄規劃 為鄉村振興“把脈開方”

2021年05月26日08:10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村庄規劃,為鄉村振興“把脈開方”

  在羅源縣飛竹鎮秀嶺畬族村,村裡的孩子在晒辣椒。記者 林輝 攝

  省城鄉規劃院為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規劃“紅色、綠色、古色”三張牌。圖為果農在為葡萄套袋。記者 林熙 攝

  浦城縣富嶺鎮大水口村迎來竹蓀豐收。記者 林輝 攝

  規劃編制團隊在明溪縣瀚仙鎮龍湖村工作。(資料圖片)

  修建后的明溪縣瀚仙鎮龍湖村荷花池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全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日前在福州舉行。會上強調,加強縣域城鎮和村庄規劃,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大力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村庄規劃既要摸清鄉村資源的家底,完成農村生產、生態、生活空間的合理布局,同時分析資源要素,科學確定村庄發展定位,讓規劃能用、管用、實用、好用。”對村庄規劃,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調研員陳艷華表示。

  如何因地制宜對村庄“把脈開方”?怎樣讓規劃在鄉村振興中起到先導作用?近年來,福建省在村庄規劃方面做了多種嘗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經驗。記者走訪多個村庄、採訪多支規劃團隊,通過一些案例,試圖讓這些問題的答案清晰起來。

  綜合編制

  統籌各方搭好台

  勾勒一批“望山見水、鄉愁入夢”的新型鄉村,村庄規劃將為鄉村振興帶來哪些積極因素?福建省的規劃師們在示范村規劃編制中,摸索出了一套實用的經驗。

  三明市明溪縣瀚仙鎮龍湖村是北宋著名理學家、閩學鼻祖楊時的誕生地,也是楊時幼時識字、讀書的主要活動場所。2019年,這座千年古村入選省級村庄規劃第一批試點村,當地政府邀請省地質測繪院編制村庄規劃。

  在先期調研中,編制團隊發現龍湖村由於用地方式較粗放,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破壞。此外,村庄原為鄉鎮工業重點村,現存較多廢棄廠房及附屬房。

  立足龍湖村資源稟賦及存在的問題,編制團隊對龍湖村域內的田水林路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通過調查,確定整治內容包括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提升改造、產業項目部署等四個方面,繼而平衡土地賬和資金賬,建立全域綜合整治項目表,明確了建設內容、建設規模、責任主體、投資規模、資金籌措、建設年限等,做到各項資金和項目可落實、可實施。

  “鄉村發展建設不能隻依靠政府‘輸血’式投入。”龍湖村編制團隊成員、規劃師方啟欣表示,他們在龍湖村的嘗試,一方面注重統籌各部門涉農資金,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配套,為未來社會資本引進、返鄉農民創業、村民自主經營等搭好台﹔另一方面通過增減挂鉤節余指標交易獲得的資金收益,支持鄉村生態和文化保護、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建設等。

  目前,龍湖村已獲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指標交易金上千萬元。在這些資金的支持下,村裡完成楊時門樓、立雪亭、龜山閣、登山步道、水尾仿宋古廊橋和文化牆等景點建設,重新修繕櫺星門、門匾、下馬碑等古建筑,建設楊時展館、耕讀文化園等。現在每逢周末,不少游客來到這裡參觀,吃農家菜、住農家屋,村民的腰包日漸鼓了起來。

  精確施策

  科技手段盤家底

  因地制宜,精准把脈時代要求、發展需求、村民訴求而開出的土地“處方”,美了鄉村又富了村民。

  長泰區珪后村處於廈漳都市圈半小時經濟圈輻射范圍內,是國家第五批傳統村落,先后累計投入各類財政性資金達7000萬元。福建工程學院和省耕地保護中心牽頭,聯合廈門大學、閩江學院等單位組建技術聯盟,以政策資金為引子,以問題為導向,生成系列產業、設施、環境項目,促進村庄規劃實施。

  福建工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趙家亮博士告訴記者,團隊對珪后村進行了剖析,認為該村發展基礎優越,但存在更深層的問題——財政性投入大,轉化為村集體資產不足﹔耕地質量下降,生態退化﹔鄉村風貌遭受部分破壞等。對此,團隊通過規劃指引,實施舊村復墾、旱地改造水田等項目,預計新增耕地500多畝,可獲得指標交易資金數千萬元。流轉數棟老建筑為村集體資產,並整治修復,作為村民鄉情館、農耕文化館、農產品電商平台等。此外,當地正在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沿河兩岸生態護岸、荷花塘網紅景點已成型。

  高科技手段也被廣泛運用到這一輪的村庄規劃中。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隨著人口外流,村子出現了空心化問題,植被毀壞、農田荒蕪、房屋空置。2018年7月,受台風影響,桂峰村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山洪,村內大部分區域山洪泛濫,多處文物及古建筑受到威脅。

  對此,省地質測繪院規劃團隊對全村180棟建筑進行入戶調研,為每棟建筑編號入庫,對建筑年代、風貌等級、質量等進行分析,形成全村古建筑大數據,並制定院落保護修繕方式。同時,團隊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古建筑進行立體掃描,為桂峰古村落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知道了家底,厘清了思路,我們對后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更有底氣了。”桂峰村村支書蔡華續說。

  兩村聯編

  互利互補留空間

  一個村庄“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涉及經濟、文化、產業等多個方面,編制村庄規劃花費不菲。如果村庄間自然地理環境相近、社會發展水平一致、經濟文化特征相同,規劃“聯編”可謂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上佳選擇。

  漳州市詔安縣東門村、南門村位於梅嶺半島東南端,三面臨海,古老的懸鐘古城是兩村最大的交集。兩村產業均以漁業捕撈和養殖為主,近年來,兩村依托旅游帶動村民收入增長,年接待游客量均在10萬人次以上。

  2019年,兩村探索採用“聯編”方式編制村庄規劃,將農民建房引導、歷史文化保護、旅游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海洋開發利用等內容統籌考慮。

  “從兩村的歷史沿革和民情風俗考慮,聯編有利於山、水、田、海、村的整體風貌和懸鐘古城格局,實現公共設施和市政配套共建共享,集約發展。”漳州市規劃院有關負責人說,南門村擁有多處濱海旅游景點,且較為集中,東門村古建筑多,有發展民宿的潛力。東門村、南門村旅游文化景點較多,可發展為梅嶺鎮小型旅游服務集散地。

  由此,規劃師建議,依托東門村、南門村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完善住宿、餐飲及旅游配套設施,融入詔安“山海聯動”旅游體系,打造樂居、樂游、樂業的美麗漁鄉,為區域陸海聯動、互補互利的新發展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在村庄規劃中,有一種獨特的規劃方式。由於上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尚未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及其管控規則還未定稿,許多應對新時期發展的用地政策還處於摸索階段。因此,以“留白”的方式,給村庄未來留發展空間。

  明溪縣瀚仙鎮龍湖村鄉村旅游尚處在起步階段,考慮到可能涌現出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因此此次規劃從指標上“留白”,村民居住、農村公共公益設施、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等用地可以申請使用,並從空間落位上“留白”,目前難以明確具體用途的建設用地暫不確定規劃用途。

  好用實用

  自下而上補短板

  兩年來,全省已完成1000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規劃編制工作,同步開展其他有條件、有需求的村庄規劃編制約1170個。初步統計,福建省需要編制村庄規劃的總數約為7885個,除去目前已開展的2170個村庄規劃,計劃全省每年新編制2000個,到2023年底做到應編盡編和規劃管控全覆蓋。

  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通過制定技術要點、成立專家服務隊、強化下沉指導、落實經費保障等措施,有序推進示范村規劃編制工作。“我們會加強實施評估,在維護規劃剛性的同時,充分體現規劃彈性,促進規劃有效、快速落地實施。”陳艷華表示。

  陳艷華認為,村庄規劃應該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規劃,“希望更多村民動起來,積極地參與規劃,有效地執行規劃,才能真正實現規劃好用、管用和實用”。

  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還出現了縣鄉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規劃編制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的困局。陳艷華說,今年將繼續組織專家通過在線直播、現場教學等方式進行規劃培訓,力爭在鄉鎮、村干部實現培訓全覆蓋。同時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鄉(鎮),通過聘請、挂職、志願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引進本地區在職或退休規劃師、建筑師等專業人才下鄉,提供“陪護式”規劃技術服務。

  新時期的村庄規劃也為高校培養相關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正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增設自然資源領域的政策課程,以及在與空間規劃有關的大數據、空間遙感技術課程增加課時拉開梯度,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院長助理、城鄉規劃專業負責人曾獻君表示。(張穎)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