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入侵生物的福建樣本

2021年05月31日14:1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防控入侵生物的福建樣本

  工作人員在野外進行調查和鑒定。

  工作人員進行科普宣傳。 記者 林智嵐 攝

  工作人員在防治區誘集採樣。 記者 林智嵐 攝

  核心提示:

  紅火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最具入侵性和破壞性的百種外來有害生物之一。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今年4月,紅火蟻已傳播至我國448個縣(市、區)。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九部門聯合發文,指導部署紅火蟻防控工作。

  多年來,福建省採取措施積極防控,通過部門協作、科技攻關、大數據運用等方法,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監測防控技術體系,相關成果曾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對於促進植物保護行業的科技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得到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的充分肯定,對全國紅火蟻防控工作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統防統治見實效

  “從去年開始,紅火蟻消失了,農民可以放心下地干活。”5月11日,在平潭好收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守成高興地說。他告訴記者,他曾被紅火蟻咬過,手腫了兩三天才消。合作社有六七十個農民,在挖土豆、摘花生時很容易遭到紅火蟻攻擊,如果由此影響不能下地勞動,將對生產影響很大。

  施友恭是福州宏盈農業總經理,他位於平潭的農場有1860畝,去年該農場獲授“福建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一個年段8個班級,400多名學生,如果有一個孩子被紅火蟻咬傷,都會帶來嚴重后果。”他拿出一張名片,上面有專業防治公司的聯系電話,“懷疑有紅火蟻就打電話,公司立刻派人來進行鑒定、監測與防治,我們不用出錢,全部由政府買單。從去年開始,農場就沒有再出現紅火蟻了,游客在農場放心觀光、野餐。”

  在平潭嵐城鄉霞嶼村黨群服務中心,櫃台明顯位置放著紅火蟻專業防治公司聯系卡。“聯系卡發到每一位村民手上,發現紅火蟻的村民都會主動打電話匯報,專業公司立即上門防治。”該中心工作人員林丹說。

  2017年,經調查發現平潭主島11個鄉鎮均發現紅火蟻,其中農田受害面積最大,其次為園林綠化。“我們採取財政出資購買社會化服務,採用外包形式請第三方服務公司進行專業化防控,通過2019—2020每年春季、秋季四輪集中防治,全區紅火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平潭綜合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蔡宗信說。

  近年來,福建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大力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發揮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作用,並結合聯防聯控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紅火蟻擴散。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教學科研單位成立技術指導組,組織專家赴全省各發生區,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對疫情發生區域,第一時間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現場,開展防控工作。目前,全省已對紅火蟻各發生區進行了一次以上的全面施藥防治,平均防效達90%以上。

  監測防控標准化

  紅火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最具入侵性和破壞性的百種外來有害生物之一。2005年9月,福建省在龍岩市上杭縣首次發現紅火蟻,是全國第四個發現紅火蟻的省份。“紅火蟻主要通過草皮、建筑材料、帶土樹苗等物品調運傳播,近年來,隨著城鄉接合部開發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紅火蟻就有了可乘之機。”省農業農村廳植保植檢總站站長王茂明說。

  面對來勢洶洶的紅火蟻,福建省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組建一支紅火蟻防控專業隊伍,全力開展紅火蟻封鎖扑殺防控工作。經過8年抗疫,成功控制紅火蟻,2013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業內專家驗收通過龍岩市紅火蟻根除工作。截至目前,該區域調查監測再未發現紅火蟻,也沒有接到被紅火蟻叮蜇的反映。

  自2005年福建省首次發現紅火蟻后,省農業農村廳與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聯合開展紅火蟻調查監測、防控技術攻關,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監測與防控技術,制定了福建省紅火蟻普查、監測、防控、評價等一系列標准和規程,有效解決了紅火蟻防控難題,相關成果獲2014年度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並在全省推廣實施,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該項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於促進植物保護行業的科技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技術”新模式

  近日,在仙游縣郊尾鎮沙溪村的農田裡,廈門宇力山消毒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專業防治。“經過防治,紅火蟻基本消滅。為了降低藥物使用量,現階段不再進行大面積投藥,而採用誘集方法,也就是用誘集簽插一塊紅火蟻喜歡食用的火腿腸,30分鐘后觀察火腿腸上有沒有紅火蟻出現。如果有,就進行定點投藥。”在現場的項目負責人張苗苗說,“今年我們在防治區誘集採樣,很少見到紅火蟻了。”

  仙游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蔡慧娟對記者說:“專業防治人員隊伍素質要高,響應快速、經驗豐富、投藥全面、監測到位,比老百姓自主投藥效果好。”

  記者看到工作人員一邊工作一邊用“雲採集”軟件,按照設定的採集任務和數據表單,拍照並上傳防治施工信息到服務器。蔡慧娟給記者看她手機微信小程序上的“雲採集”系統,上面有專業防控人員每天對紅火蟻出沒點、蟻巢信息進行定位、投藥消殺等實時記錄。“哪個點發現幾隻螞蟻都記錄得清清楚楚,這為我們下一步的防控工作提供很好的參考。”

  5月18日,在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記者看到“雲採集”系統后台的疫情實時數據分析功能,通過調查、防治、數據採集三合一的方法,實時生成紅火蟻發生面積動態圖和防治面積動態圖。該系統要求防治企業做到實時採集每個防治蟻巢、投藥點或誘集監測點的數據,每條誘集監測數據都必須帶有圖片和衛星定位信息,便於管理部門及時掌握發生動態、發布預警信息,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據了解,基於“雲採集”系統的紅火蟻數字化監管體系,2017年首次應用於廈門集美區的紅火蟻專業化防控項目監理中。截至去年底,這種數字化監管體系實現了在全省紅火蟻發生危害調查監測與防控的全覆蓋。目前,該系統收集匯總數據超過450萬條,為福建省紅火蟻精准防控提供依據。

  “‘雲採集’是應用數字技術保障生物安全的創新模式,是國內首個紅火蟻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數字化監管體系。通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與我們所的共同努力,實時採集分析紅火蟻監測防控全程的時空大數據,實現了紅火蟻防控監管的標准化、數字化、精准化和可視化。”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所長趙健介紹說,數字技術應用涵蓋紅火蟻發生調查、防治過程監督、防治成效評估、防治驗收等過程,保障了福建省紅火蟻專業化防治工作的高效精准,提高了防控成效。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