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爭創國家優質實驗室 全方位打造生態環保鐵軍先鋒隊

2021年06月05日10:47  來源:廈門網
 
原標題: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爭創國家優質實驗室 全方位打造生態環保鐵軍先鋒隊

環境監測人員正在開展近岸海域海洋監測工作。

環境監測人員正在對土壤進行取樣。

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組織空氣監測培訓會。

疫情防控啟動后,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立即部署,對醫院污水站進行監測。(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供圖)

今年世界環境日到來前,一場主題為“共建美好家園——環保設施向台企台胞開放”的活動於5月29日在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圓滿完成。此次活動旨在增進台企台胞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了解,增強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生態福祉的情感認同。

這場活動只是一個縮影。在省生態環境廳領導下,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全體干部職工以“忠誠、干淨、擔當”的奮進姿態,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質量完成國家、省生態環境監測任務,創新推進生態環保鐵軍先鋒隊建設,助力廈門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

現場

台企台胞實地感受環境監測工作

“2020年,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列入全國第四批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名單,環保監測設施開放面積約3000平方米,擁有檢測項目齊全的水、土、氣等環境要素監測能力,配備環境監測儀器設備200多台/套。”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稱,此次活動由該站主辦,廈門市環境科學學會、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協辦。活動當天,在廈門生活、工作的30位台企台胞參與了此次活動。

5月29日上午,活動第一站來到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參觀人員先后前往中心站實驗室、空氣自動監測站、輻射監測站等,並觀看了環境監測、海洋監測工作的視頻。“現在的環境監測技術已經很先進,企業不能再存僥幸心理,必須做好生產管理,杜絕污染產生。”參觀人員鄭正生是某企業生產部負責人,在他看來,此次活動有助於企業直觀了解生態環境監測,理解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的工作內容,增強進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

隨后,大家前往廈門市環境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海滄垃圾焚燒發電廠,參觀垃圾分類、垃圾焚燒處置過程等。“廈門生態環境部門很注重政策法規的宣導,組織參觀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在廈工作的台胞黃明鈞說,平時環保人員就經常進廠指導,對於企業污染治理給予很多實質性的幫助。

據悉,自2017年生態環境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啟動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以來,福建省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持續推進,公眾開放覆蓋面不斷拓寬。“未來,我們還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參觀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環境監測、生態環保工作,努力繪就生態環境社會共治‘同心圓’。”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表示。

成效

全方位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

環保設施開放活動中,台企台胞參觀了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實驗室。

補齊短板

體制改革加快推進

環境監測能力強不強,事關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工作,這也是必須練好監測“內功”的重要原因。

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深入貫徹“減污降碳”總要求,緊緊圍繞“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總思路,加快補齊生態質量監測短板,扎實推進高質量、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強、測得准、說得清”的目標,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

據了解,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8年開始發布監測系統實驗室能力考核優秀單位,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成為了福建省唯一一家連續三年獲此殊榮的地市級監測站。

2018年下半年,廈門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上收為省生態環境廳直屬事業單位,更名為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歷經人員分流、職責調整,完成了涅槃重生的跨越式發展,機構調整中順利實現了“人員確保到位、機構確保運行、監測確保開展、工作全面落實”的目標。

隨著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們重點提升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能力,加快落實覆蓋監測全要素、全指標、全過程的監測標准規范。”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心站監測分析能力通過資質認定的項目有8大類230項,覆蓋水和廢水,海水,空氣和廢氣,土壤、沉積物、生物體,固體廢物、聲學及振動等領域,具備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和環境空氣全部監測能力﹔通過實驗室計量認証年度評審和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福建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各次測試分析考核。

履職盡責

扎實開展生態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一直以來,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立足本職,扎實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為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打下堅實基礎。

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開展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監測創新探索——首次開展了九龍江流域監測﹔率先在福建省開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監測的海洋微塑料、海漂垃圾和海灣健康評價,率先開展流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在空氣質量預測預警方面建立了先進的高分辨預報預警綜合業務平台﹔持續開展東亞酸沉降監測網國際履約監測等專項監測工作等等。

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這背后,是成千上萬個監測數據作為堅實的支撐。“十三五”期間,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開展了大氣環境(環境空氣、降水)、水環境(主要河流、飲用水源地、小流域、黑臭水體)、近岸海域環境、聲環境(區域、交通、功能區噪聲)、農村環境、土壤環境和生態環境等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累計下達污染源監測任務單3000多份,完成污染源廢水監測超過2000廠次、廢氣監測超過800廠次、噪聲監測超過700廠次,提交污染源監測數據超過10萬個﹔完成農用地土壤詳查樣品分析測試任務,分析土壤詳查樣品超過3000個﹔對道路機動車尾氣排放狀況進行現場抽檢機動車1000多輛﹔承擔湄洲灣以南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累計年完成250多個國省控點位2000多個海水樣品採集,出具檢測數據約5萬個。

【回顧2020】

●黨建引領 組織集中學習22場次

“一個支部就是一團火,一個黨員就是一盞燈。”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始終以黨建帶隊建,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忠實承諾。

2020年,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黨支部組織集中學習22場次、專題講座2場次﹔完善31項規章制度共191頁﹔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宣傳稿78條,福建省生態環境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微信公眾號採納20多條﹔錄制生態環保鐵軍宣傳視頻2條10分鐘,實現環保設施向公眾“雲開放”和線下開放,線上流量超過1萬人次﹔聯合社區、學校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3場,發放宣傳材料2000多份。

●立足本職 提交監測數據約4萬個

2020年,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共提交監測數據約4萬個,其中省控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監測數據1.4萬個﹔國控地表水採測分離監測數據0.4萬個﹔近岸海域等海水監測數據1.8萬個,海洋沉積物監測數據300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數據393個﹔地下水水質試點監測、國控地下水調查監測數據2800個,重點污染源廢水監測數據500個、廢氣監測數據100個﹔承擔了廈門市地方監測事權污染源監測的部分檢測工作等。

開展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包括對自動監測站點進行信息匯總、數據挖掘、質量控制、綜合分析、流域調查等技術工作﹔與福建省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大隊聯合開展支流污染源調查,協同完成3次排查工作,獲取監測執法數據300多個。

完成217家重點排污單位的執法監測數據審核、14家VOC重點源監測數據審核、980家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污染源信息審核﹔按時按量組織完成“十四五”斷面監測摸底工作。

率先組織開展了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監測研究工作,依據《海洋微塑料監測技術規程(試行)》要求,監測范圍為九龍江口-廈門灣區域,選擇5個圍繞廈門本島的點位作為廈門灣海洋微塑料監測點位。

持續開展東亞酸沉降監測網國際履約監測,“十三五”期間,廈門市按照東亞酸沉降監測網網絡中心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要求開展了濕沉降、土壤和植被監測等相關酸沉降監測工作,提交各類監測數據,認真執行相關標准規范,確保監測數據的准確可靠。

●技能扎實 完成51個驗証考核項目

完成2020年度環境監測質量控制計劃和2020年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質量保証和質量控制方案編制﹔全站27人通過了1063個項次上崗証考核﹔通過了東亞酸沉降監測網網絡中心下達的第20期2019年度國際間實驗室能力驗証考核,該考核包括4類樣品、51個項目﹔完成常規環境質量數據的審核,提交地表水水質質量控制數據904個,海水生態環境監測質控數據498個。全年組織各類專業技術講座內部培訓20多場,參加學習的超過500人次﹔ 2020年獲得全省環境監測職工技能比武團體三等獎。

●助力疫情防控 400余人次主動值班

累計開展70多次防疫專項監測,志願支援社區開展基層疫情防控管理300人次以上,主動參加單位防疫值班400多人次﹔協助完成廈門市疫情防控監測信息及生態環境質量快報。

【展望“十四五”】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開啟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目標邁進的起步之年。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以更加突出精准科學依法治污、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目標,積極推進生態環保鐵軍先鋒隊建設。

福建省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將力爭建設成為有特色的國家優質實驗室,擁有水、氣、土、海洋等類別全項目監測能力,建設海灣型城市空氣質量預警預報技術研究團隊、現代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團隊及海洋環境質量監測團隊、海灣湖庫富營養化監控團隊和流域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團隊。

●建成九龍江流域水生態環境預警體系

通過九龍江流域各監測機構的跨區域協調,聯合開發九龍江流域水質預警體系,初步實現全流域污染源管理。

●高質量開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

實現對我省近岸、近海海域介質中的常規理化指標、生物毒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重金屬物質、病原體微生物等全要素的分析監測能力﹔開展海洋生態調查研究和生態系統評價﹔形成應對重大環境風險的應急監測能力﹔推進海域生態環境跟蹤監測與修復評估。

●建成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中心

建成區域環境空氣質量聯合預報預警中心,實現區域和城市基本具備7∼10天環境空氣質量預報能力、15∼20天污染潛勢預測能力,提升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准確率,同時開展區域多情景污染管控效果模擬與預評估。完善量值溯源/傳遞體系,建設顆粒物/臭氧量值溯源/傳遞/校准實驗室。

●推進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開發地表水、海水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環境空氣中117種揮發性有機物分析項目監測能力﹔增強土壤重金屬檢測的能力﹔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工作機制。

●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科研

開展閩西南及其近海區域星-地融合近地面顆粒物污染遙感技術研究、海峽西岸大氣顆粒物微觀特性監測研究﹔開展藻類群落結構的變化、藻類生態動力學特征與海洋環境變化的關系、藻毒素和毒理學、有害藻類赤潮等研究。

●培養生態環境監測人才

提升全站專業技術人才綜合能力,引進高水平人才帶動實驗室水平整體提升﹔做好公益性質實驗室開放,推進建設閩西南生態環境監測人員實訓基地﹔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生態環境監測人才庫,帶動區域生態環境監測隊伍素質整體提升。(文/廈門日報記者 許曉婷 通訊員 方青鬆 圖/廈門日報記者 張奇輝 除署名外)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