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地今年“白毛毛”為何特別多?

2021年06月15日14:25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6月15日電 (呂春榮、林盈)“家裡有、街上飄、公園見,處處出現‘煩人精’。”近期正值木棉絮集中爆發期,密密麻麻的“白毛毛”襲擾福建多地,讓市民頗為困擾。為何木棉飛絮年年有?為何沒能徹底治理?可否替換樹種?諸多疑問,備受社會關注。

福州街頭隨處可見的飛絮。人民網 呂春榮攝

“白毛毛”年年見 今年為何反常增多?

福州的夏天,木棉飛絮早已尋常見。今年5-6月,木棉花脫去“紅裝”,長出類似青芒果的果實。果實炸開后,木棉絮便隨風四處飄搖,或附著在行人衣褲發間,或粘連在低矮灌木草地,或“抱團”散在馬路邊,有的棉絮足足有半個手掌大。同樣的場景,在廈門、泉州、漳州等地也先后上演。

據了解,每年3-4月為木棉花期,此后果實生長至5-6月成熟裂開,其中絮狀纖維便會隨風飄揚,約持續3-4周。

但今年的飛絮似乎來得更早且更大些,近期更是大范圍爆發。有專家分析,今年棉絮反常增多,與去年11-12月的長時間的低溫有關,特殊節點的溫度恰好滿足了木棉發芽孵化需求,致使棉絮突增。

近期大量木棉飄絮也給市民帶來諸多煩惱:“亂絮迷人眼,出行不安全。”“上下學可以戴口罩,活動課就沒轍了。”“過敏體質一‘絮’千愁,噴嚏打到停不下來。”……

談及木棉飛絮對人體的危害,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梁永輝告訴記者,木棉飛絮本身無毒,對普通人的影響不大,但對於體質敏感的人群還是要注意做好防范。他提醒,漫天飛絮容易飛入鼻腔、嘴巴裡,誘發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皮炎,甚至哮喘等疾病。

不僅是市民,園林部門也很困擾。“街上太多棉絮四處漂,清理起來很費勁。”園林工人如是說。

木棉“大行其道”為哪般?抗台風、觀賞性等成主因

如此“招人煩”,木棉樹為何成“行道樹”?

福州園林中心綠化管理處唐曉峰告訴記者,木棉花樹根系發達,抗台風力強,樹體挺直俊秀,花大紅艷,落而不靡,又被稱作“英雄花”。因其景觀效果好,耐虫害,是種頗受歡迎的行道和庭院觀賞樹。

據他介紹,在福州主城區,榕樹、樟樹、芒果樹佔比六成,會飄絮的木棉、美人異木棉的數量隻有4800多株,佔比僅4%,比重並不大,“而種植木棉,也是出於保持城市植物多樣性的考慮。”唐曉峰說。

此外,廈門市綠化中心陳水龍表示,在廈門木棉種植的歷史超過百年,同安區五顯鎮的兩棵老木棉樹樹齡已有216年,在古寺廟中也多有百年老木棉的身影。“在綠化程度較高的廈門,佔比不大的木棉樹起著不可或缺的點綴和彩化提升作用。”

福州一公園內的木棉飛絮。人民網 呂春榮攝

緣何久治不“愈”?治“絮”作業難度高

顯然,種植木棉有利也有弊。如何趨利避害、有效治“絮”,成當務之急。

據了解,飛絮問題並非木棉獨有,楊樹、柳樹、梧桐等常見綠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目前治“絮”方法不外三種:育良種、打激素、打落果。

關於治“絮”,在廈門,市政園林部門在不同階段介入治理,如在木棉開花時通過噴洒藥液使落花敗育﹔木棉飄絮前,會通過高壓沖水噴洒木棉樹冠、修剪打果,以減少木棉結果量和飄絮量﹔飄絮時期,也會噴水增濕使棉絮降落並集中打掃。但由於作業高度局限及安全問題,最終往往收效甚微。

就福州而言,唐曉峰介紹,由於激素噴藥技術含量高,藥得打到花上才能起作用,且木棉樹體動輒達15米以上,又在城市居民樓間,即便動用無人機打藥也有諸多不便。

唐曉峰坦言,清理飄絮的工作量很大,當前業內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絮”辦法。盡管已有技術團隊正在金山片區進行“提早落果”等藥物噴洒試驗,但目前藥物配比及其他植物適藥情況等結果還不明朗,試驗或還需兩到三年。

短期無法“破題” 是否該棄種木棉?

當前,飛絮久“治”不愈已成事實,未來是否有望“破題”?

對此外界觀點不一。有不願具名的園林專家表示,木棉樹不適合作為行道樹大面積種植。不僅因為每年飄絮都要投入人力、物力另行處置,且收效甚微,治標不治本﹔木棉樹干還有圓錐狀的粗刺,種植在路邊會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因此,應該放棄木棉樹種植。

福建農林大學薛秋華教授則認為,沒有十全十美的樹,色彩明艷亮麗的風鈴木會產生褐色飛絮,葉綠蔭濃、枝層分明的盆架木也常因為花的氣味大被投訴。對像木棉這類的植物,可進行有選擇的少量種植,而不應全盤否定和拒絕。

“不能因噎廢食,一刀切解決問題。千篇一律的綠植選擇從觀賞和生態角度看都不科學。園林部門可以提高養護方面的投入,針對木棉挂果期較長的特性,可以搶在果實炸開前利用高空車、高枝剪等工具落果。”薛秋華建議道。

目前,也有一些探索,在嘗試“破題”,比如,可使用水溶性蛋白膠對木棉樹進行噴淋,使棉絮膠固或降落,有效減少飛絮現象﹔汕頭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辛如如等人在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曾提出通過“截冠整形法”抑絮﹔廣州市則嘗試通過培育多花少果的新品系減少飛絮的不良影響。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