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區舉辦三場“頌歌獻給黨 奮進新時代”主題快閃活動

2021年06月16日17:01  來源:廈門網
 

“頌歌獻給黨奮進新時代”主題快閃活動走進同新路步行街。方秀卿攝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有一首贊歌……”音樂響起,領唱從人群中緩緩走出。悠揚的樂曲,優美的歌聲吸引群眾駐足聆聽,更將活動場地變成了一個人頭攢動的大舞台——大家熱情高漲,不約而同地揮舞起手中的黨旗和國旗,加入了合唱的隊伍。

  日前,三場以“頌歌獻給黨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快閃活動在同安區舉行。活動由同安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區文聯、區婦聯指導,轄區志願服務團體——金秋藝術團發起,眾多志願服務隊參與。接地氣的活動,給轄區居民送上了精神文化大餐,也為他們抒發愛黨愛國情懷搭建了平台。

  紅旗如海 歌聲如潮

  燃情快閃激發愛黨之情

  碧海藍天,微風陣陣。6月12日下午5點多,同安區西柯鎮東海社區紫金公園內,許多市民游客正帶著孩子游玩。突然間,一群揮舞黨旗國旗、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出現在廣場上,他們高唱著《我的祖國》,拉開了東海社區“頌歌獻給黨奮進新時代”主題快閃活動的序幕。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優美抒情歌聲表達著對黨的熱愛,市民游客也被感染,從廣場四面八方朝音樂起處、紅旗飛揚處聚集,參與到合唱中來。

  “很開心很自豪,能在濱海旅游浪漫線這麼漂亮的地方,唱愛黨愛國歌曲!”年過半百的東北游客方炳昌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他走南闖北,見証了在黨的帶領下,祖國的飛速發展。能生活在這樣的好時代,他滿懷感恩。

  類似的場景,在6月5日下午同新路步行街也曾出現過。現場被紅色快閃的熱情點燃:孩子們用古箏深情彈唱《我的祖國》,男聲組合演唱《游擊隊之歌》雄渾有力,把觀眾的記憶拉回到那個紅色年代。“活動很燃!沉浸式的體驗,讓我感受到大家濃濃的愛黨愛國情懷。作為黨員,我也將繼續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奮斗!”西安社區居民張曉飛說。

  群策群力 各展所長

  紅色文化閃耀銀城大地

  不僅是繁華商圈和海岸社區,活動還走進了同安邊遠山區。

  5月29日,“頌歌獻給黨奮進新時代”快閃在蓮花鎮軍營村褒歌廣場上舉行。數百位志願者、村民和游客相聚在此,揮動旗幟,用歌聲表達愛黨愛國的真摯情感。頓時,廣場成了紅色海洋,場面頗為壯觀。

  中學高級教師、金秋藝術團主持洪聰慧還在高山閱讀學校給鄉村孩子上了一堂黨史課。他將紅船建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中的重要事件,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們娓娓道來。

  “我們一發出活動號召,就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與響應。現場,群眾的熱情和參與度很高,活動效果非常好。”金秋藝術團團長林銀花告訴記者。

  參與單位中,既有同安區職工攝影協會、銀城女子合唱團、黑馬男聲組合等具文藝特長的組織機構,也有同心志願服務隊、靜善義工協會、益家人志願服務隊等擅長后勤保障的志願隊伍。他們各展所長,有的做策劃、出節目、拍照片,有的出音響、保后勤……群策群力之下,三場活動圓滿舉辦。

  據了解,本次“頌歌獻給黨奮進新時代”快閃的時間都在30分鐘左右,短平快、接地氣。從選址上看,活動分別走進鄉村、商圈和社區,最大限度地輻射了同安北部山區、中部老城和南部新城。從內容上看,活動互動性強、易參與,給市民游客帶來豐富精神食糧的同時,也為他們抒發愛黨愛國情懷搭建了平台。

  【同步】

  第二批區級非遺項目授牌

  共18項,包括同安傳統面線制作技藝、銀同黑臉媽祖信俗等

  6月11日下午,同安區對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保護單位予以授牌,向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頒發証書。

  同安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同安區第二批區級非遺項目共有18項,其中傳統技藝類包括同安梭船傳統制作技藝、面塑、同安竹編、同安傳統紙扎技藝、同安傳統面線制作技藝、同安傳統米粉制作技藝等,民俗類包括銀同黑臉媽祖信俗、潘涂接龜習俗等。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7位,涵蓋農民畫、蓮花褒歌、錫雕、同安薄餅、同安封肉等項目。

  同安傳統面線制作技藝的入選令手藝人楊志剛十分欣喜。面線在閩南地區有數百年的歷史,據記載,在清道光、咸豐年間同安地區就已出現傳統手工面線作坊。在閩南,面線蘊含著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是迎賓待客、祝福賀喜、饋贈親友的必備佳品。如今,同安傳統面線手工作坊日益稀少,面線手工制作技藝急需得到保護和傳承。

  楊志剛說:“同安雲洋的手工面線制作復雜,有12道工序,做出的面線不僅特別有韌性和彈性,還有其他面線無可比擬之處——可以吃第二頓。意思就是,雲洋面線久煮不爛,即使放久了,也不會糊成一團。”(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羅子泓 朱道衡 通訊員 余雪燕)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