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營經濟:搏擊商海立潮頭 敢為人先闖新路

2021年06月21日08:04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搏擊商海立潮頭敢為人先闖新路

  福建是我國民營經濟最早的發軔之地。40多年發展,福建民營經濟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發展到如今相互配套、集群挺進的規模態勢,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變。一代代民營企業家乘著改革東風,搏擊商海、勇立潮頭,闖出敢為人先的新路。

  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幫助民營企業實現創新發展”。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考察時指出:“抓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都會全力支持。”

  諄諄教誨,為福建民營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牢記囑托,福建民營經濟砥礪前行,開足穩增長的強大引擎,筑穩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

  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4.3%,佔全省GDP的比重近70%。此外,民營經濟還貢獻了70%的稅收、80%的就業崗位,呈現出“體量大、佔比高、活力強、拼勁足”的特點,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愛拼會贏 做創新發展主力軍

  權威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量達34GWh,連續四年穩坐全球第一。

  “四連冠”背后,沒有捷徑,唯有創新。

  據寧德時代相關人士透露,過去一年,企業的研發費用高達35.7億元,同比增長近20%。“目前,我們的研發范圍涵蓋材料研發、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測試分析、智能制造等各領域。”

  走進寧德時代,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鋰離子電池企業重點實驗室、CNAS認証的測試驗証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無不彰顯企業研發實力的強大。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未來5年,鋰產業將快速進入TWh時代,世界各國都在爭奪這一市場,要保持領先就需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鍛造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寧德時代已經開始深入探索電動化和智能化相結合的場景應用。去年,企業還斥33億元巨資建設21C創新實驗室,探索新能源領域前沿科技,再蓄創新動能。

  寧德時代,是福建民企的縮影。

  放眼八閩,歷經市場洗禮和檢驗的福建民營經濟,在堅守實業的同時,有了更大的能力、更高的本領、更廣的視野,成為創新主力軍——

  龍淨環保煙氣治理技術全球領先,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成功打破德國巴斯福等國際品牌的壟斷,位列全國同行業領軍地位。

  青拓集團採用全封閉長流程工藝技術,獨創鎳鐵水紅送的“RKEF與AOD爐雙聯法”冶煉不鏽鋼生產工藝,實現不鏽鋼生產的革命性變革,全球首創。

  九牧行業首創5G雲制造,從銷售端到工廠端實現生產數字化、管理可視化和個性快速定制,依托30個研究院、60多個轉化中心實驗室,企業正加快從生產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

  ……

  在創新驅動下,以民企為主體,福建的紡織鞋服、食品、冶金、建材、工藝美術等產業集群享譽全國,動力電池、汽車玻璃、石材、錦綸等產品更是穩居頭部。

  來自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當前民企已成為福建省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貢獻了70%以上的科技成果,95%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將全力推動企業特別是民企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成果應用的主體。”省委書記尹力表示。

  圍繞“產業優”,福建省近年來一方面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另一方面鼓勵傳統產業以科技創新提質升級。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多層次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

  加大力度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去年全省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113家,創歷年新高。

  將“引進生”機制擴大到民營企業,福建省已遴選出兩批產業領軍團隊共43個,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海洋高新、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部分團隊已攻克“卡脖子”技術。

  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福建省累計推動4.7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培育形成17個省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台、107個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杆企業……

  當前,福建省正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專項行動、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專項行動,支持民企中的行業龍頭、領軍企業整合產學研力量,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劍指培育更多“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產業增加值“雙倍增”。

  風清氣正 實力踐行社會責任

  去年初,疫情突如其來。

  “能否轉產防護服?”大年初一,市裡開完會,柒牌公司常務副總裁洪炳文忙向董事長洪肇設請示。

  “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完成醫用防護服保供任務!”這是洪炳文得到的答案。

  隨即,火速調回核心工人團隊,請來防護服生產專家,反復優化調整設計,四處協調緊缺的原材料,連夜組裝生產設備……

  7天,第一件符合醫用標准的防護服誕生。柒牌成為首家轉產並獲得無菌型醫用防護服生產資質的服裝企業。

  這是去年眾多閩企暖心故事中的一個。

  2020年,面對疫情,福建省廣大民營企業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在迅速轉產防疫物資、加快復工復產、踴躍捐款捐物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爹地寶貝、恆安、卡賓等民企第一時間復工復產,不吝投入、不計得失,加班加點生產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全省6000多家企業、商會紛紛慷慨解囊,累計捐款捐物達19億元以上。

  民企積極復工復產、慷慨解囊的同時,也面臨企業用工難、疫情防控難、交通物流難、供應鏈協同配套難、市場拓展難等難題。

  對此,福建省精准施策,相繼出台了扎實做好“六穩”工作24條措施、推動企業和項目復工復產21條措施、復工穩崗12條措施等政策,省直有關部門開展多種多樣的援企暖企行動,支持民營企業渡過難關。

  這是“親”“清”政商關系在疫情防控之中的生動演繹。

  近年來,福建省建立健全省市縣(區)黨政領導與企業家懇談會、挂鉤幫扶等機制,深化服務民營企業“三個一百”活動,打造互聯互通的“政企直通車”平台,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反映的困難問題。以“政企直通車”為例,去年累計收到企業信件9000多件,辦結率100%,有力推進全面復工復產、增產增效。

  福建省還著力優化民企發展環境,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電力、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領域相關業務以及養老、醫療、教育、文體等事業﹔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實行包容審慎監管﹔開展政府採購和招標投標領域營商環境整治,依法清理糾正各種以不合理條件排斥、限制民營企業的做法﹔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上線“福建省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登記(投訴)平台”,建立健全投訴舉報處理和防范拖欠的長效機制……

  風清氣正氛圍之下,越來越多民營企業、企業家將發展成果變成踐行社會責任的自覺行動。

  59歲傅玉仙如今在村裡的聖農集團雞腸加工車間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正是聖農集團為光澤縣鸞鳳鄉中坊村“定制”的產業項目,讓年齡偏大、家庭收入低的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據悉,至2020年底,福建省“千企幫千村”行動中,1445家民營企業和商會組織結對幫扶1498個貧困村,投入資金9.7億元,惠及6.7萬貧困人口。大東海集團、沈郎油茶公司被評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

  而在助學、助醫、助困等方面,福建民營企業家更是積極參與。來自省光彩事業促進會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9月換屆以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通過省光彩會實施光彩項目197個,捐贈資金達2.39億元。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從1987年至今個人捐款累計逾160億元。近期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宣布計劃出資100億元,籌建“福耀科技大學”,瞄准助力解決中國制造業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斷檔問題。

  行穩致遠 紅色引擎護航發展

  回顧福建緯璇織造有限公司21年的發展史,變化引人注目:公司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工廠,發展成為集紡織、印花、繡花、梭織服裝、針織服裝於一體的規模企業……

  飛速發展背后,離不開黨建的保駕護航。自黨支部成立以來,該公司將黨建融入公司治理和生產經營,實現黨建與企業發展同進雙贏。

  黨建引領方向、增添動能。省委組織部、省委兩新工委連續5年在省內外紅色教育基地舉辦出資人、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培訓班,增強民營企業家對黨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

  黨建基礎牢不牢,組織覆蓋很重要。福建省持續開展“兩個覆蓋”攻堅行動,通過“地毯式”摸底排查,及時完善更新全省民營企業黨組織台賬﹔通過重點組建、片區聯建、同業共建、派駐幫建等方式,推進民營企業黨組織組建工作,全省民營企業黨組織覆蓋率超過85%﹔突出抓好園區、互聯網企業等重點領域黨建工作,推動全省109個市級以上園區、樓宇進行黨建“大體檢”。

  相關部門持續開展黨建強企“聯合行動”,廣大民營企業也扎實推進非公黨建各項工作。黨組織在促進企業生產經營、技術創新、團結凝聚職工群眾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有效發揮。

  智恆科技公司是一家物聯網龍頭企業。在與福州市合作的“舊表改造上百個小區,十幾萬隻水表”的項目收官階段,企業遇到了短時增量驗收困難,公司黨組織號召公司全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組成多個攻堅小組,加班加點,最終確保該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實踐充分証明,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沒有高質量的民營企業體系,就沒有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大學教授陳斌彬表示,福建應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引導民企完善管理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這既是福建民營經濟做優做強的必然舉措,對實現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行穩致遠也意義重大。”(林侃 林清智)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