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縣俞邦村:喜看新變化幸福滋味濃

2021年06月28日08:28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俞邦村:喜看新變化幸福滋味濃

  初夏時節,雨過天晴。來到沙縣夏茂鎮俞邦村,藍天白雲、荷塘水車、多彩田園,“沙縣小吃第一村”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各地游客專程前來打卡體驗。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俞邦村,在小吃攤邊、特產店裡、村民家門前,同鄉親們親切交談,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大家銘記在心,積極踐行。

  村美民富幸福來

  過去,俞邦村地少人多、資源稀缺,村民增收困難。上世紀90年代初,村黨支部就帶領村民走出山門,到福州嘗試經營沙縣小吃,憑借著“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的實惠快捷,村民們賺回了第一桶金,在家蓋起了新房。俞邦村因此被稱為沙縣小吃第一村。

  如今的俞邦村,88%以上的勞動人口在全國20多個省份經營沙縣小吃,有的甚至還走出國門,在美國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部分東南亞國家均有分布。2020年,全村村集體收入17.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3560元。

  近日,在村裡的休閑長廊,曹承淦和團隊正忙著籌備即將開始的研學夏令營,他的手機響個不停,都是各地旅行社前來對接的電話。

  “目前已經接到了100多人的預訂,暑假馬上到了,人會越來越多。”曹承淦笑瞇瞇地說。在原有基礎上,今年,他一口氣租下10多間民房,用於改建民宿、沙縣小吃特色綜合店等,同時還上線運營“線上俞邦”,網銷當地農特產品。

  1997年,18歲的曹承淦來到福州,在朋友父母的小吃店裡打工,隨后的20多年裡,他在江蘇、安徽、山東、雲南等省都開過小吃店,賺來的票子,在村裡建新房、縣城買別墅,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19年,返鄉創業的曹承淦看中了村裡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小吃文化,靠著經營沙縣小吃積攢下的財富,創辦了旅游公司,發展鄉村游,帶著老鄉在家門口掙錢。

  村黨支部書記俞和法介紹,這段時間來,村子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五一”期間,日游客量更是突破了萬人。如今,村裡的小吃攤由原來的14家增加至26家,旅客服務中心、研學基地等配套項目也相繼落地。

  在“尋根追味”小吃街,攤主俞秀英一邊招呼游客一邊忙碌,一塊塊香甜可口的艾草烙耙新鮮出爐。

  俞秀英原本賦閑在家帶孫子,閑暇時間她利用自家房屋,開了個烙耙攤,沒承想賺上了“旅游錢”。紅火的鄉村游給不少像她一樣在家的村民帶來商機,辦農家樂,賣土特產,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干勁越來越足。

  鄉村振興萬象興

  6月23日,在俞邦村微樂園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加緊進行場地基礎的施工建設。項目充分利用穿村而過的龍峰溪,建設3處戲水平台,進一步豐富村庄旅游業態,打造集親子娛樂、戲水互動等於一體的網紅打卡地。

  村黨支部在區、鎮兩級的大力支持下積極謀劃,啟動了一批25個應急提升改造項目,利用閑置房屋,融入小吃文化、農耕文化進行彩繪,提供游客拍照留念﹔籌建俞邦村史館,以小吃民俗文化為基礎,展示俞邦村的悠久歷史與紅色文化﹔建設枧頭生態停車場,將可滿足近400輛私家車與30部中巴的接待能力……眼下,各項目正緊鑼密鼓地建設。

  夏茂鎮黨委書記張衛華介紹,俞邦村正按照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的原則,圍繞紅色、小吃和生態三大主題,做好“小吃+文旅”文章。

  作為“區域聯建”片區的“龍頭”,俞邦村還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通過“區域黨總支+合作社+企業+村民”聯動聯調機制,整合資金抱團發力,串聯中共沙縣特別支部舊址、紅邊茶、龍峰溪等各具特色的文旅資源,帶動周邊村庄共同發展。今年來,累計輻射帶動各聯建村增收15萬余元。

  俞和法說,區域黨總支組織開展“能人回歸”工程,吸引各聯建村外出企業家、小吃業主等10余人返鄉創業,流轉聯建村集體土地800余畝進行規模經營,種植香蔥、香芽草、紅芽芋等小吃原配料,眼下還在籌建一座主營面干和夏茂板鴨的食品加工廠,力爭圍繞沙縣小吃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村庄。

  “家鄉建得越來越好,很多在外的村民都給我打電話,想回來看看有沒什麼可以發展的。”俞和法笑著說。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