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各盡努力 賡續人類文明(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郭 旃
2021年07月26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世界遺產不僅是對歷史和現狀的評定,還是對未來的期許和承諾﹔不僅有榮譽和效益,還有責任和使命。隻有堅守專業標准和對人類的承諾,才能守護住珍貴的遺產

 

世界遺產事業久經風霜,能夠成為人類共同關注和支持的事業和體系之一,是基於在各國各地區各族群實踐經驗和理念爭辯最廣泛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遺產與環境保護科學專業體系。客觀認知的科學標准、可持續的保護與管理,成為支撐世界遺產體系不可或缺的專業依據。

自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已擁有56處世界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迄今為止,各遺產地沒有一處遺產被列為“瀕危遺產”,更沒有遺產面臨被除名的境地,交出了一份令人贊賞的成績單。

中國的加入,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了獨特范式,使世界遺產的寶庫得以豐富和完整。中國的許多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復合遺產及對它們的推介與保護,為世界遺產體系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世界遺產的各個分支體系中,中國都有不俗的表現。比如系列遺產方面,中國的系列遺產數量眾多,各具內涵與特色,保護成效顯著。2010年瑞士易廷根專題國際專家會議之后,《世界遺產公約實施操作指南》關於系列遺產的定義和規定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局限於相對單一的組合觀念和形式,發展為人類進化史中更深刻內在邏輯關聯和更多樣表現形態的文化表達。中國的“‘天地之中’——登封歷史建筑群”組合申報項目的創立和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就為這一變化提供了首個裡程碑式的范例,其特殊作用為各締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普遍贊同。

世界遺產不僅能讓各國人民增強身份認知和團結自信,還體現著人類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互通互鑒、攜手共榮。在遺產理論和操作體系中,各國本土化的表達也須被充分尊重和包容。在中國,保護維修要“老當益壯”而非“返老還童”、不得已的增補措施要做到“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遺產與周邊環境“紅花還要綠葉托”等理念,都用我們自己的語言生動詮釋著真實性、完整性、最少干預、可識別等遺產保護的國際普適原則。作為有志於遺產事業的后來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各盡努力,共同推進傳統遺產體系的現代化、本土化和國際化進程。

世界遺產不僅是對歷史和現狀的評定,還是對未來的期許和承諾﹔不僅有榮譽和效益,還有責任和使命。隻有堅守專業標准和對人類的承諾,才能守護住珍貴的遺產。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中國,對待遺產的認識和做法都是動態的,但又有基本屬性、特征和規律,有必須堅守的初心和目標。無論何時,遺產保護都要不忘來路和前人,堅持真實、完整地保護、傳承遺產本體及其相應的背景環境這一根本和長遠目標,永續利用,不迷失方向,不妥協於任何壓力和誘惑。

(作者為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主任委員,記者劉曉宇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 2021年07月26日 第 15 版)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