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鄉村建設向美而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近年來,被譽為“魚米花果之鄉”的漳州全力抓提升、縮差距,不斷推動鄉村建設取得新實效,村容村貌明顯改觀,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形成。今年,漳州市委、市政府以“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活動為抓手,開展“六比一看”競賽,將“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村建設品質提升”納入競賽內容,為美麗鄉村建設按下“加速鍵”。
鄉村建設 規劃先行
“有了規劃,旅游項目逐漸變多,村子發展勢頭越來越好!”說起村子的變化,漳州市詔安縣梅嶺鎮東門村的漁民兼導游吳友江難掩喜悅之情。
2019年,東門村、南門村探索村庄規劃聯編,統籌考慮兩村的農民建房引導、歷史文化保護、旅游開發、生態保護、海洋開發等,共建共享公共設施,集約發展,被納入省自然資源廳“多規合一”村庄規劃編制試點。如今,依托優美的海岸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東門村、南門村的“食、宿、行”產業鏈逐漸成形,兩村年均接待游客量在10萬人次以上。
因地制宜為村庄“把脈開方”,才能有的放矢。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漳州市成立由城鄉規劃、土地規劃、測繪、建筑等多專業組成的村庄規劃專家服務團隊,常態化為全市村庄規劃提供指導與技術支持,已深入15個縣(區)、開發區、59個鄉鎮、82個村庄實地踏勘,指導完善規劃成果。”漳州市農村建設品質提升工作組辦公室副主任葉綠保介紹,近年來,全市統籌考慮產業發展、人口布局、生態保護等因素,推進村庄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全市1604個建制村、117個鄉鎮已全部完成“一村一方案”“一鎮一計劃”的編制工作。
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出“縣鎮聯編”“多鎮聯編”“鎮村聯編”“多村聯編”等創新模式。長泰區岩溪鎮珪后村等11個村庄成為省級村庄規劃成果典型案例。
環境整治 扮靚鄉村
在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內,色彩斑斕的七星瓢虫屋掩映於漫山遍野的綠意之中,游客往來其間。過去數年間,污水與垃圾處理、村庄亮化、環境綠化等工程在此陸續落地,畬寨面貌煥然一新。
借助“四好農村路”的鋪就,官畬村走出“深閨”,迎來八方游客,也從20年前全縣最窮的村庄,躍升為全國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近年來,漳州統籌推進“一革命四行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建設品質。全市實施13個縣域農村生活污水PPP項目,覆蓋72個鄉鎮、656個建制村。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補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建設資金籌集,市財政安排10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農村公路路網不斷提升。農村飲用水安全也不斷改善。東山縣成為全省首個自來水“村村通”的縣,還率先構建“智慧水務”系統,形成智能化、遠程化、可視化供水模式。
產業拉動 美麗持續
春賞花、秋品果,四季皆可親山水、享自然。在長泰區古農農場白石社區,因花塢裡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入駐,閑置的豬場、鴨場、農房等“沉睡”資源被激活。借助企業出資改造,當地的環境設施大大提升,並逐步被打造成集休閑農業、康養、生態為一體的旅游勝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當地群眾從低檔果林種植轉向樹葡萄、黃金百香果、麒麟果等高優農業及優質花卉種植,近200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每年創造勞務總收入約1000萬元。
無獨有偶,在龍海區雙第華僑農場洲仔管理區,通過人居環境整治,當地舊貌換新顏,吸引了鷺凱生態庄園、鄉下人園藝等項目入駐。鷺凱生態庄園於2019年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近兩年迎來游客約20萬人次。
產業筑基,為鄉村建設持續賦能。近年來,漳州著力深化改革,將國有和鄉鎮農(林)場居住點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范圍統籌考慮,引進龍頭企業,借助其資金優勢,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並以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