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中國:從茲風起泉州古城

2021年7月25日,隨著主持人落槌定音,“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通過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一場跨越整整20個年頭的接力跑。習近平總書記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積極研究、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01年11月,福建省正式啟動泉州項目申遺工作。2006年、2012年,“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先后兩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泉州項目從原9個城市聯合申報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項目中單列出來,作為我國2018年申遺項目。2018年6月,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古泉州(刺桐)史跡”項目,決定“發還待議”。2019年1月,國務院確定補報泉州項目作為我國2020年申遺項目。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響,原定當年6、7月間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兩度延期。2021年3月29日,第1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特別會議審議決定,第44屆世遺大會將於7月16日至31日在福州市設立主會場、以線上為主方式舉辦,審議2020年和2021年兩個年度的39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其中包括泉州項目……申遺歷程路漫漫、一波三折,希望一次次燃起或熄滅,讓所有關心、參與泉州項目申遺的人們品嘗了期盼、焦慮、失落、振奮等百般滋味,惟憑上下一心、錨定目標、堅韌執著前行。“事非經過不知難”,而今泉州項目申遺修成正果,相擁相抱、喜極而泣的人們,當為泉州傳揚10-14世紀中國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故事,再次盛裝出發,而倍感自信與自豪。
泉州項目在本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審議通過后,中國世界遺產大家庭成員增至56個,其中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38個。這些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普遍以文物、建筑群、遺址等命名體現文化屬性,隻有“泉州:宋元中國的海洋商貿中心”以城市命名並直接體現經濟屬性﹔除北京和沈陽的明清皇宮、明清皇家陵寢之外,沒有別的世界遺產名稱以確切的朝代命名,隻有“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名稱點明具體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宋朝給后人留下的往往是富國弱兵的印象,元朝則以鐵騎雄風征服遼闊疆域留名后世。宋元朝代的歷史雲煙早已散去,如今泉州漲落的潮聲和靜默的系列遺址遺跡遺產,似乎仍在敘說在歐洲人到達亞洲之前,跨越中世紀400多年,范圍遍及東南亞、阿拉伯地區和其他地區的世界海洋商貿故事,這其中蘊含著讓人們品讀歷史豐富性復雜性相襯、區域共性與個性相融的無盡趣味和深刻啟迪。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與2018年提交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相比,泉州項目延遲達到申遺成功的目標。近年來,在國家、省的正確決策和有關部門的專業指導下,泉州市在持續提升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的同時,密切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合作,尋求提供咨詢幫助,深化申報項目突出普遍價值的研究。后來,相關成果提出補充系列遺產點從16個增至22個,並根據機構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結構、生產基地、交通網絡、整體格局六大關鍵要素重新歸類,大幅增加遺產區、緩沖區面積,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全部納入遺產保護緩沖區。基於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今年3月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建議按照標准(iv)將泉州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補報文本。遺產價值更加系統闡釋、更加准確表述和更加全面呈現,不僅為泉州項目順利通過本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打下堅實基礎,而且為申遺成功后講好泉州故事、中國海洋文明故事,促進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供了更具縱深的空間、更富內涵的案例,這無疑是泉州項目更加深遠、更可寶貴的價值意義所在。
從此,泉州或許不應再有“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養在深閨人不識”之憾。泉州社會各界一直積澱著較強烈的歷史文化自豪感,1982年泉州成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是泉州項目系列遺產能夠經受劫難滄桑,抵御城鎮化浪潮沖擊,至今仍得以較系統完整保護的重要有利條件。但所謂“半城煙火半城仙”,泉州作為一座城市從元末明初起開始衰落,直至改革開放后重新逐漸崛起,這個周期太過漫長,因之泉州的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精魂,長久以來有散落成為了市民大眾燒酒味的吟唱和古早味的談資之虞。應當記起和感謝,上世紀20年代,廈門大學著名專家學者顧頡剛、張星烺、陳萬裡和哲學教授德國人艾克等到泉州訪古,開啟了研究泉州的序幕﹔30年代起,泉州人吳文良不遺余力搶救、收藏、捐贈宗教石刻,並耗盡心血撰寫出版《泉州宗教石刻》,為研究泉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4年夏,一艘木帆古沉船在泉州灣后渚港被發掘出來,引發考古界轟動﹔80年代以后,不少學者的專著書籍印行,將泉州研究帶入新的階段……正是前人和專家學者們的心血結晶,為今天泉州項目成為世界遺產種下了因緣。
應當歡喜和慶幸,泉州項目申遺的過程,也是泉州這座城市全面覺醒、全面深入發掘自身獨特價值的過程。泉州項目圍繞申遺開展的國際化、專業化研究,極大地超越了就地方文史論地方文史、就海外交通史研究海外交通史的層面。特別是綜合系列遺產進行研究闡述,整體反映宋元時期的泉州,基於旺盛繁榮的海洋商貿活動,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區域一體化空間—經濟—社會系統”,發揮了亞洲海洋東端的經濟與文化引擎的作用,代表了中華海洋文明參與構建大航海時代前“首個世界體系”的輝煌成就。泉州作為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史實邏輯揭示,不同國家和區域之間互通有無的商品貿易,是促進人們交流交往的最直接、最強大的動力﹔經濟活動是文化創造的基礎前提,商貿往來是文化傳播最便捷通暢的途徑,文化力量從來離不開經濟力量的支撐……相對於海洋和平精神和文明交流互鑒圖景,這些觀念啟示更加朴素直觀、恆久深遠。當今中國,立足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堅定開放發展,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契合時代大主題、大潮流的維度感悟,泉州世界遺產隱含的歷史智慧,啟迪我們隻要堅定不移地沿著當前中國道路走下去,中華民族就一定會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一定能夠為人類和平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申遺不是目的,保護才是根本”,但保護的前提是對遺產內涵價值更深入的把握,保護的目的是對遺產價值意義更全面的弘揚。在泉州項目申遺成功第二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泉州市委主要領導表示,泉州將持續與國際組織及國際知名遺產專家團隊、國內知名的文化遺產機構加強對話與合作,依托8個文化遺產專業機構,進一步挖掘好、梳理好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明記憶,真正把泉州世界遺產瑰寶原真保護好、活態傳承好、有效利用好。人們相信,申遺成功后,泉州這座曾經擁有繁華盛景、如今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有更多的心意、更大的願景擁抱未來。
回望宋元中國,祈願從茲風起泉州古城!
(作者: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游孫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