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類的記憶 世界的遺產

——觀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

陳耀華
2021年08月26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召開期間,大型系列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本片系統梳理中國已有的世界遺產,聚焦世界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題,兼顧全球視野與本土精神,較好地介紹了我國世界遺產的突出價值,展示了中國政府在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利用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傳遞了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從首批播出的14集來看,該片突出了中國世界遺產的全面價值。針對不同遺產類型,探索和展示了遺產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增強了人們對遺產價值的整體認知。

我國自然條件多樣,文明歷史悠久,中國古人對自然的哲學性審美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使我國眾多世界遺產呈現出自然和文化的復合性。我國目前擁有泰山、黃山、武夷山、峨眉山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天人合一”的詞語則直接出現在麗江、西湖、五台山等文化遺產的提名標准中。這是我國世界遺產的資源特色、理念特色。以丹霞地貌著稱的武夷山九曲溪蜿蜒十余裡,奇峰秀水,漁歌互答,是武夷山的標志性自然景觀。朱熹曾在此講學,很多文人墨客在此泛舟流連,煮茶垂釣,留下詠嘆佳作。這些武夷山摩崖石刻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思想。

本片突出了中國世界遺產的國際貢獻。朱子理學跨越了時空,對東亞文化產生持久的社會影響。凝結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智慧創造的蘇州園林,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營造理念也傳播到海外。泰山等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申報成功,也推動了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的進步。如九寨溝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后,關閉景區內賓館,外遷經營項目,恢復植被2萬余平方米,限制旅游人數,遺產旅游和社區發展走向了健康之路。

我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36年,世界遺產數量已經名列前茅。中國政府對世界遺產事業的支持和重視,各級政府對遺產申報的熱情、堅持和投入,在該片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在積極申報的同時,我國鄭重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對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開展全方位保護。比如,良渚古城遺址不僅制定了專門的遺產保護管理辦法,而且多規協調,對接杭州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多個專項規劃,對穿越遺址區的重大基礎設施進行改線。同時,成立良渚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開展廣泛國際合作,以扎實的學術研究為遺產保護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本片還呈現了我國在長期保護實踐中探索出的創新性傳承方式。左江花山岩畫通過銅鼓表演、民族服飾、藝術繪畫、刀劍制作、岩畫武術等方式,使2000年前的崖壁岩畫符號得以復原和再現。滄浪亭裡的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拙政園中的時空長廊夜游《拙政問雅》,將隱存古典造園美學的遺產款款激活。鼓浪嶼則通過家庭樂隊、社區足球、百年詩社等方式,讓曾經的中西融會、宜居家園,泯化進斗轉星移的日月河山間,煙火於生活的人間四季裡。

本片告訴我們,世界遺產作為自然瑰寶和文明精華,蘊涵很多古人對人地關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的智慧,對今天仍具有重要啟示。世界遺產必須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保護好、傳承好這些珍貴的遺產資源,讓遺產永續,文明才能薪火相傳,人類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為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日報》( 2021年08月26日 第 20 版)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