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連江“魁龍坊”:一片璀璨的歷史星空

2021年10月09日15:17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閩江滾滾,敖江滔滔。兩江於此連接,相擁入海,這就有了連江的地名。連江作為縣治,已有1700多年歷史,隻不過早期不稱連江,叫溫麻。那時閩江口以北、太姥山以南閩東沿海的廣袤大地都屬溫麻縣。連江縣城曾是它的縣域治所。只是到了唐武德六年(623年)才由溫麻析出置縣,稱連江。1700多年的風雨淘洗、日月淬煉,為連江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溫麻望邑,美秀無匹”“魁龍坊,翔鴻鰲”。連江縣城西面的魁龍坊,賡續溫麻文脈,薈萃地域文化,文人輩出,群星閃耀,是了解多彩連江歷史,特別是明清歷史的“活化石”。徜徉其間,可邂逅許多文化名人,感受這片歷史星空的燦爛輝煌。

魁龍坊建於宋代,坐落於天王前街與化龍街相交處,跨兩街十巷。街區坊巷縱橫交錯,清幽整潔,分布著數十座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民居,連棟簇擁,飛檐翹頂,青磚粉牆,馬頭牆此起彼伏,其中不乏高牆大院的官邸豪宅。置身其間,恍如穿越歷史,走進明清時代。

魁龍坊內,魁龍橋最為著名。這座蘊含“龍門奪魁”之意的小橋,始建於宋嘉定九年(1216年),幾經毀修,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頗為壯觀的亭橋,上為涼亭,清風習習,下為小溪,流水潺潺。此橋雖短,連江城裡卻無人不知。何故?原來橋建后,所有的連江舉子進京應試,知縣皆在這“龍脈要穴之地”為他們送行。說來也怪,不知是“龍脈”契合,還是感於官府“盛情”,路過此橋進京趕考者,金榜題名的學子日益增多。從橋邊石刻的“魁龍榜”上開列的進士名單可知,連江縣自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橋第二年)起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00多年間,中進士人數達367名。其中宋咸淳元年一科,就有22名連江學子金榜題名。雖然總體上榜數不及莆仙等文獻名邦,但在當年隻有5萬人(南宋)的縣份來說,這個數量也算不容易,連江文風鼎盛可見一斑。上榜者越多,魁龍橋名氣自然也就越大,成了學子心目中“鯉躍龍淵”之地。

從魁龍橋走過的進士不乏名人。明宣德八年(1433年)一科,連江學子趙恢為一甲第二名,榜眼。他任翰林院編修后提為侍讀,為經筵講官,給皇帝講解經傳史鑒。此后300多年,連江人胡紹嶧,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進宮殿試,獲甲榜第三名,成了探花郎,時年61歲。年過花甲的白頭翁居然高中,一時傳為佳話。皇帝見其年邁,不堪擔任繁重工作,便起用其為教授,委任泉州府學。這位老眼昏花的探花,倒也兢兢業業,專心傳經授學,培養人才,居然活到了90歲。榜眼有了,探花有了,隻差一個狀元。不過,在魁龍橋修建前100多年的宋淳熙元年(1134年),連江就出了個“兩優釋褐”狀元鄭鑒。這樣算起來,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連江全了。

進入魁龍坊,迎面而來的是游璉先生。這位500年前的明代八閩賢士,如今人們在巷口為其立起高大塑像,展示其翩翩風姿。游璉於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及第,曾任山東登州知府、海南兵備副使、江西省布政司參政等職,為官清廉,民懷其德。在登州為官時,他曾重修蓬萊閣,御史贊他可與宋代登州太守蘇軾媲美﹔在海南任職時,因剿匪有功,百姓豎“平黎之碑”,並建生祠以記其功。游璉對抗倭名將戚繼光還有舉薦之恩。據傳,游璉在江西布政司任上,為培育人才,曾提拔山東舉子戚繼光。戚來福建剿倭前,其母特地交代說:“此行須拜訪游公,他是你獲取功名的恩人。”游璉病故后,戚繼光還前往小灣山游璉墓前祭拜,並重修游璉墓陵,供后人瞻仰。

魁龍橋上還“邂逅”了吳文華先生。吳先生晚年捐贈80畝義田興建的學宮就在魁龍橋邊,為辦學事他經常行走在魁龍坊間。這所名曰“連江理學院”的學宮就是連江實驗小學的前身。吳老先生捐辦義學數百年來,一泓文脈就像橋下的流水一般靜靜流淌,生生不息,萬千學子從中吸取營養。吳老先生若泉下有知,當感欣慰。

吳文華於嘉靖三十年(1556年)中進士后,宦海生涯30余年,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可謂“國之重臣”。他秉公執法,不避權貴,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時人贊其:“駿烈光乎一代,清風冠於八閩。”明萬歷帝登基時,下詔表彰天下施政成績超群的人物,25人中吳文華名列榜首。吳老先生返鄉后在家鄉斗門山建起七層含光塔。“含光銜日,鳳城披金”,至今仍是連邑一道勝景。老先生學識淵博,著作頗豐。其書法筆走龍蛇,有懷素遺風。先生平生酷愛壽山石,為壽山石收藏第一人。

陳第先生故居與魁龍坊僅一巷之隔,也常來往於魁龍坊街巷間,魁龍橋頭我們“不期而遇”。陳第先生連江人都很熟悉。與魁龍坊相鄰的陳第公園內聳立的陳第塑像,一手撫劍,一手握卷,體態魁梧,眼神犀利。先生號溫麻山農,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不忘桑梓,不忘故園。早年跟隨戚繼光抗倭與戚成了莫逆之交。他為戚繼光獻上的“土撬平倭策”,一舉掃平騷擾馬鼻灘涂的400多名倭寇,為保家衛國立了大功。晚年去官回鄉后,游歷名山大川,70歲多高齡還游遍“五岳”,得意地給晚年自己號“五岳游人”,故有“南方徐霞客”之稱。

陳第自稱“吾性無他嗜,唯書是癖”,經過幾十年窮搜苦求,共搜集了各種書籍1900余種,一萬多卷。他著作甚豐,在學術界與顧炎武等大師齊名。他考察台灣風情寫下的《東番記》,為我國研究台灣的首篇珍貴歷史文獻。陳第著作全部收入《四庫全書總目》。令人不解的是,講普通話“來”“奶”分不清、滿口蝦油味的連江人,居然還出了一位古音韻學家,當代語言大師王力先生稱陳第為古音韻研究的“開路先鋒”。軍事家、旅游家、音韻學家三頂桂冠都落到了陳第身上。“……試問當世諸君有超而上者,誰耶?”陳第的愛國精神和學術造詣人們極為尊崇。

魁龍坊走出的名人還有:宋嘉熙二年(1238年)曾任參政知事、正二品副相常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0年)進士游義生。常為連江歷代擔任京官職位最高的鄉賢。游曾任山東監察御史,因憤切進諫捍衛孟子亞聖配享地位,招來橫禍,入獄身亡。游璉便是游義生的后人。故不畏權貴、正直清廉成了游氏祖訓,遂產生了“衛孟忠臣昭汗簡,平黎偉績著青緗”頌揚游氏官宦的名聯。坊內孫氏宗祠楹聯曰:“同榜科名三桂萼,歷朝風憲七蘭台”,說的是明代進士孫欽與堂兄弟孫后、孫禹“一門三舉人”,唐末至明末孫氏出了七位御史。自宋以來魁龍坊孫氏一門共出了28名進士,80名舉人,真可謂“人才輩出,聲名鵲起。”

魁龍坊如今尚存明清和民國古民居23處,風格獨特,古香古色。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三座十廳”的游家宅。位於魁龍橋邊的這三座游氏古厝,始建於明代中期,沿街而立,齊頭並列,相擁成簇。第一座為游家支房祖厝,第二座為“德光堂”支祠,第三座為游家族人私宅。古宅為穿斗式拱橫梁構架,梁架上鏤空透雕典雅精致,鬆、菊、梅、竹及蝙蝠造型生動,雕刻精巧細膩。古宅內有老屋數百間,還配有花園假山。游璉致仕后便退養於此。因古宅三座相連,每座各三進,故有“三座毗連九進十落厝”之稱,古厝正門刻游氏祖傳楹聯:“柳色明青瑣,花香入紫薇”,橫批為“薇省傳香”。借“青瑣”“紫薇”唐玄宗時官職代稱,期望游氏官宦之家的家風家德代代相傳。

數百年的文脈流傳,魁龍坊處處漫溢文化味,從古厝名稱就能感受出來。“玉壺廬”,讓你感受“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情韻﹔“修齊齋”,使人品味修身齊家的門道﹔“賢心苑”,讓你重溫見賢思齊的古訓﹔“杏村苑”,請你感知名醫的高尚醫德﹔“秋江吟院”,詩詞唱和,書香彌漫﹔“市井人家”,百姓居所,傳統風味﹔還有萬國公館、玲瓏小鎮、雪裡小院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一處古厝就是一首詩、一幅畫。

從魁龍橋向東沿街走到盡頭,有一面寬厚的石牆,宋鄭思肖先生的詩句“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赫然在上。鄭老先生長年奔波在外,與家鄉少有聯系,但其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杰出的詩畫才華,早為家鄉人民所仰慕,亦為國人所欽敬。令鄉親引以為豪!如今雖然先生離世已700多年,但鄉親們從沒忘記這位“民族意識濃烈的人”。先生的詩句,將激勵著魁龍坊街區乃至連江人民,賡續文脈,忠貞愛國,一心一意,追逐中國夢!(林思翔)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