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永泰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紀實:創新思路快一步 鄉村振興加一鞭

2021年11月11日10:17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連續一周走訪永泰,新鮮事接踵而來——

福建省永泰縣入選全國美麗鄉村重點縣建設試點,系全省唯一,將獲得中央財政獎補1億元﹔沿著大樟溪,一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把兩鎮十村庄串點成線,一村一特色,目不暇接﹔深入村子,90后“新村民”入選村兩委,高學歷研究員駐村工作,返鄉創業青年參與政府項目,新想法、新項目層出不窮﹔與村民暢聊,他們不僅在家門口就業,還入股公司、合作社,曾經的貧困戶過上年收入20多萬元的小康生活。

探尋背后故事,是永泰縣圍繞“創新”做文章,探索出一套鄉村振興工作法,謀劃出一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開出一張鄉村治理新藥方,爭當鄉村全面振興示范縣。

一套工作法

要當示范,就要勇於突破。永泰的第一抓手是——創新工作法:構建政府、村民、社會“三方”協同機制,探索出以黨建引領的“工作組+合作社”鄉村振興共同體模式。

工作組由鄉鎮領導、村主干帶頭,團結鄉賢能人、鄉建團隊、國企代表等群體組建而成﹔合作社由村集體、企業、鄉賢、村民等有機組合,共同注冊成立合作經濟組織。新工作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吸引、整合、調動社會資本和力量共同參與振興。

這樣的創新工作法在大喜村已初見成效。

青山綿綿、湖水清澈、竹林靜謐、白鷴翩翩,大樟溪畔的大喜村充滿詩意。這裡是國家森林村庄,鷴來人家、雨和民宿、喜氣山房等特色民宿廣為人知。

村村都在搞振興,大喜的資源優勢在哪裡?短板是什麼?發展定位又要如何與眾不同?在縣鄉指揮部領導下,今年村裡成立了以縣鄉村振興干部研究院+村兩委的工作組。工作組通過幾個月的田野調查分析,為大喜的發展梳理出了脈絡:

優勢——基礎完善的生態資源﹔短板——農產品單一,田地有限,人口少﹔定位——農文旅結合發展,做大生態游學研學,農產品走多元化路線。

有了方向,還要有平台。在工作組的調研分析決策下,村裡把原有的3家合作社調整為1家——大囍生態農業合作社。

合作社的帶頭人就是村支書黃時杰,全體村民以土地入股、資源入股,成為股東。“以前3家合作社單一、同質,無法做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收也不明顯。”黃時杰表示,合作社做的第一個項目是獼猴桃立體農業。

以青山為幕,以沃土為台,在大喜水庫沿岸,村民們兩三結群,一邊忙著鬆土、除草、平整土地,一邊謀劃:下個月獼猴桃就能種下去,還要搞旅游……

村民張忠愛站在田埂上算了一筆賬,除了土地租賃的收入外,獼猴桃鮮果銷售每年保底有12萬元,再加上開展獼猴桃採摘體驗,又有十幾萬元。“還要搞獼猴桃花卉餐飲,村裡還會再組織研學團隊來搞獼猴桃花攝影等,又是一筆收入。”張忠愛說,以前隻知道靠種田賺錢,現在不一樣了,村民可以搞種植,也可以搞服務,還能當股東。

圍繞“生態游學研學”的發展定位,合作社還在謀劃50畝林下林芝種植、148畝李果採摘等項目。下一步,村裡還將繼續依托“鷴來谷”觀鳥攝影基地、小海狸團隊駐村工作室、雨和民宿等資源,建設森林教室、開展生物多樣性研學活動。

縣鄉村振興干部研究院駐村辦公室顧問張金來表示,駐村小隊除了分析梳理全村的資源,還整理出一套高效的工作制度,包括收文制、例會制、財務分析制、農產品生產供銷體系等,大大提高了村兩委處理日常事務的效率。

“從數據來看,線上鮮果銷售基本不賺錢,還是要以推廣為主。”“今年的伴手禮搭配大家看看有什麼想法?”……在村部,兩名駐村研究員正在與村干部開例會。這樣的會,駐村辦公室已召開了23次。

當問起村裡的變化時,村干部張孟華滔滔不絕:“現在我們打造出了喜文化品牌,建立了大喜的微信公眾號,還有自己的微信商城,李干、筍干等系列大喜伴手禮產品銷往全國。”他感慨說,短短1年不到的時間,村子有力凝聚力,村民更有自信,干部更有干勁,干事創業的氛圍日益濃厚。

“按照目前的態勢,今年村財有望達到54萬元,比去年多一倍!”黃時杰說。

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工作組+合作社”鄉村振興共同體模式在盤富村有了新變化,工作組除村兩委外,主要發揮鄉賢的核心力量,形成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2019年底,由46名鄉賢成立的盤富村基金會出資,全村村民入股,盤富村成立福州富竹裡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鄉賢陳家彬任總經理。

“公司股權結構上,25%為固定生態股,75%為認購股和技術股。”陳家彬說,生態股歸全體村民所有,每年年終分紅。75%股份主要用於項目對接、投資等。

投資1200萬元,開發深度體驗鄉村生活綜合體﹔投資1800萬元,建設5棟民宿100個房間﹔打造野豬寮野趣民宿,由村集體和村民認購……在公司化運營下,盤富村的文旅產業高歌猛進。

在公司下面,村民持股成立永泰富竹裡生態農業種植合作社。目前,全村已復墾140畝梯田,形成了水稻、油菜花輪種的有機種植產業鏈,年產值130萬元。村裡還種植獼猴桃82畝,明后年量產后預計收入超200萬元。

“全縣共選取大喜村、盤富村、春光村、白杜村、龍湘村和嵩口古鎮進行新工作法試點,旨在通過先行先試,再復制推廣。”永泰縣委書記雷連鳴說。

一條示范帶

“從福州驅車,在梧桐高速出口下,首站抵達坂埕村,在這裡體驗田園風光,再一路從沿著大樟溪游玩至春光村,晚上入住湯埕村,泡泡溫泉。”10日,在春光村,一群自駕游的游客熱情分享了他們的行程安排。

大樟溪沿岸,即便是工作日,依然游人如織。與去年相比,永泰的鄉村游人氣更高了。游客們普遍感覺:有特色、可游玩的村越來越多。

究其背后原因,是大樟溪沿線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創新建設成果。今年以來,永泰以大樟溪為軸線,串點連線擴面,打造以梧桐、嵩口“兩鎮十村”為核心的鄉村振興示范帶,立足“一村一特色”,串珠成鏈、抱團發展。

鄉村振興帶裡,有一村一定位的典型示范。湯埕村主打溫泉康養,坂埕村重點發展田園體驗,春光村做好水岸風光,坵演村打造紅色研學基地,三峰村做大特色農業,龍湘村探索鄉村智治……展開大樟溪沿線鄉村振興示范帶規劃圖,十個村的定位非常清晰。“縣、鄉、村三級同步謀劃,立足各村資源稟賦,每個村重點做大做優一個特色看點,杜絕同質化競爭。”永泰縣相關負責人說。

鄉村振興帶裡,有強強聯合的協同機制。坂埕村緊鄰高速口,還有鄉賢回歸經營採摘農場,弱勢在於村子名氣不大,停車位等基礎配套不足。而隔壁春光村則是網紅村,大樟溪的水岸風光遠近聞名,配套齊全,但旅游業態不足。單獨分別去兩個村,游客總覺得意猶未盡。

連線成帶發展后,梧桐鎮招引鄉賢在大樟溪畔的“榕水謠”景區豐富業態,游船、卡丁車、魚鱗壩等系列配套游玩設施將兩個村緊緊連了起來。

“你們是第一次來嗎,我帶你們逛,那邊有回音壁……”一有游客進村,在入口擺攤的村民陳顏談嫻熟地上前指揮停車,並自薦要當義務導游。他談到,他早年在外打工,前幾年返鄉當起志願者,專門負責推介村裡的景點和美食。“現在工作日每天都有幾百人來打卡,周末可達兩三千人。”陳顏談說,他最多一天要帶8批游客。

梧桐鎮黨委書記張岩鋒說,聯動發展還帶動了周邊的光榮村,越來越多投資人向村子送來橄欖枝。現在鎮裡正與更多鄉賢企業家、國企等合作,計劃在春光村投資樟溪民宿、建設茉莉花觀光工廠,在坂埕打造螺寨島蘆葦迷宮、百草園,改造廢棄水道為鄉村泳池。

鄉村振興帶裡,有優勢互補的融合平台。溪口村毗鄰網紅村月洲村,可兩村發展卻不盡相同。如今,隨著溪口村被列入鄉村振興示范帶,寂寂無名的小山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拐點。

拓寬村道、沿溪修建觀景平台和休憩涼亭、規劃停車場……走進溪口村,村庄建設工作如火如荼,秋收工作也在緊張進行,門前屋后滿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溪口腹地平坦,是通往月洲、大喜的必經之路,距離嵩口互通收費站僅有15分鐘。我們打算立足於地理優勢,把溪口打造成為游客到訪的‘中轉站’‘接駁口’。”溪口村支部書記張孟秋說道。

“我們將月洲、大喜、溪口‘打包’設計,通過優化土地格局,突出各自優勢,實現農文旅融合創新、三產聯動發展。”嵩口鎮鎮長余仰東表示,根據溪口現狀,鎮上在規劃農業用地使預留大片土地,並引導村內有實力的農戶成立合作社,發展生態農業。

一張新藥方

全域旅游大步邁進,永泰迎來如織客流。這一方面帶來金山銀山,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鄉村治理的新考題。如何管理好鄉村,更好地服務群眾?這幾日,一場關於網格員的改革創新正在醞釀。

在永泰縣,在村一級共有十類網格員,包括綜治協管員、民政協管員、殘疾人聯絡員等。他們大部分為兼職人員,十大員每月補貼合計1380元。

“最初這樣的治理模式是有效的,能夠在一線發現問題,為村、鄉鎮、縣提供決策依據。”永泰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但隨著村子發展壯大,有些崗位逐步出現人崗分離、職責不清、效能低下等問題,有的崗位甚至成為村主職干部的“自留地”,難以實際有效發揮作用。

對此,永泰縣創新探索基層治理服務,將十類網格員合而為一。“通過規范整合,合理設崗,提高待遇,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增強崗位吸引力。”上述負責人說,整合后將設置283名村居一級專職網格巡查員,參照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管理,真正激活網格員隊伍在基層治理中的神經末梢作用。

在全新的網格化治理中,數字化“智治”也是永泰的一大特色。龍湘村是全省移動通信系統認定的首個平安鄉村示范村,村裡發揮共建黨支部堡壘作用,採取企業投入一點、政府扶持一點、群眾出資一點的辦法,推出“智慧看家·雪亮鄉村”公共視頻系統。

“多虧了這個‘看家神器’,老人小孩在家我也更放心了。”在外地經營著一個酒庄的村民邱興強從村干部口中得知了這個項目,立即決定在自家安裝了3個探頭,他還將價值不菲的白酒運回了位於龍湘村的老家儲存。

目前,龍湘村已安裝125條寬帶、82個公共視頻探頭。“31個公共區域和家庭探頭與村委會共享,覆蓋了全村路口、公園、水塘等重點區域。”龍湘村黨支部書記林露露說,這不僅能滿足村民看家護院、照顧老幼的基本需求,還為政府綜治、安防、創衛工作等提供有效保障。

下一步,龍湘村將與台灣打開聯合設計團隊合作,深化鄉村治理數字化探索,打造鄉村智治樣板。

此外,永泰已先后實施八期“雪亮工程”建設,接入社會資源探頭2300多路,實現100%行政村公共安全視頻建成聯網。建成“智慧看家·雪亮鄉村”示范村(社區)24個,試點創建平安智能小區18個。

更宜居、更美麗、更和諧,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這不僅要靠制度管理,也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共同參與。

一來到富泉鄉協星村,置身觀景長廊,滿目青山綠水,微風輕拂讓人心曠神怡,走走逛逛,發現家家戶戶門前整潔有序,不少村民在庭院裡修剪花草景觀,恰似要比美。

“確實是在競爭呢!村裡正開展文明積分制,通過美麗庭院行動,定期組織衛生評比,發動大家用勞動生產、環境衛生、家教家風等來換取積分。”村民雷朱蘭就是積分兌換的積極分子,她說,紙巾、米、油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能用積分兌換,大家都很願意參與。

今年8月起,永泰試點推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明積分制,對衛生整潔的家庭進行積分獎勵,村民可憑積分到“愛心公益超市”兌換各類生活用品,讓“小積分”兌出“大文明”。

金秋看永泰,沉甸甸的豐收,寫在大地上,映在鄉親們心裡。那是一種不斷豐盈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吳金垵 謝星星 葉欣童)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