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濱海新城:守護多樣之美 共建美麗海灣

鄰近福州濱海新城百富澳村,坦寬闊的濱江濱海大道旁矗立著一座瞭望台。拾級而上,登至台頂,周圍茂密的木麻黃林隨風搖曳,眼前是綿延無際的碧海銀灘。
“一個月前,生態環境部專家組來到濱海新城,現場考評美麗海灣先行示范區創建工作,對創建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新區集團濱海公司相關負責人謝滔說。
福州濱海新城。陳銘清攝
目前,福州濱海新城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保持在100%,防護林岸帶長達21.4公裡,幾乎與沙灘長度等同,修復與養護海灘面積超200公頃,閩江河口濕地珍稀鳥類物種數量增加近一倍。
生態之美
——海岸廊道共筑綠色屏障
“海灣修復以前,每年一到11月,海風呼嘯,沙灘上根本站不住人,更別提登上十幾米的高台俯瞰全景了。”謝滔說。
福州濱海新城坐擁35公裡濱海岸線,其中25公裡長是連綿的沙灘。因此,沙灘修復成為生態修復的關鍵所在。為了加固滑沙,在福州市生態環境部門指導下,當地全力攻堅,一舉拆除了沿線79座約1600畝養殖場和建筑,並對60余處入海排口開展整治。
邊清理建筑邊補填沙方、補種綠植。最終,由海向陸將形成由寬緩海灘、層層林帶、大片濕地交織的生態新空間。據介紹,防護林寬度達300~500米,前沿種麻黃林、中間種混交林、后沿則栽培景觀林,富有層次,可同時滿足防風固沙和景觀需求。目前已完成工程90%,“綠色屏障”郁郁蔥蔥。
沿海防護林。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不僅變黃沙漫天為遍地綠林,整個防護林還成功隔離了海洋和大部分人為活動,讓海洋自然修復,越變越美。”謝滔說。
生物之美
——珍稀生物種群不斷壯大
中華鳳頭燕鷗、黑臉琵鷺、勺嘴鷸……深秋初冬,一張珍稀鳥類保護名單在閩江河口濕地呈現。閩江河口濕地有“中國十大魅力濕地”之稱,近年來因不斷有珍稀鳥類光臨,頻頻登上頭條。
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閩江河口濕地越冬。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閩江河口濕地和東湖濕地是福州濱海新城的生態保護核心。據統計,在此停歇、越冬的水鳥數量超過5萬隻,此處也是全國單位面積水鳥種類和數量分布最多的區域之一。此外,當地還分布有多種多樣的哺乳動物、魚類,連瀕危物種海蚌也得以大量繁殖培育。
生物種群的豐富離不開海洋環境的提升。這背后,高科技手段賦能的生態雲監管平台功不可沒。
在福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電子屏幕上不斷切換的畫面對海灣大環境實施全景監控。“海浪上閃爍的白色標記就是高清攝像頭捕捉到的疑似垃圾,通過進一步后台智能識別,系統能分析漂浮物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福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處長許兆文介紹,平台智能識別率可達90%以上。
生態雲平台的調度指揮模塊還實現了海漂垃圾快治快處。平台將處置命令“派單”給相應岸段海上環衛隊伍實施及時清理,並形成識別、治理、反饋閉環,真正為海洋生物營造干淨的家。
生活之美
——濱海旅游產業持續升溫
優生態的初心是惠民生。提升海洋價值,實現保護與開發並重,提供更多高質量的親水空間,是福州濱海新城美麗海灣建設下一步的重頭戲。
瞄准人文特色,當地將近年修復的文物登文道碼頭和天妃廟、正在開展保護修復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梅花古城、國保文物顯應宮等融入美麗海灣建設中﹔為提升旅游體驗,將推動濱海度假村、濱海游客服務中心、游客驛站、休閑廣場等建設,打造“網紅海灣”。濱江濱海路也將迎來改造,使其兼具防潮、城市交通、觀光旅游等功能,打造串聯美麗海灣的慢道系統。
“建設美麗海灣,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美麗海灣帶來的幸福感,讓濱海新城名副其實、更有魅力。”福州新區管委會資規部部長林強說。(內容由長樂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