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春檢察:履行公益訴訟職能 守護僑鄉印記

行走在福建泉州永春縣仙夾鎮,群山環抱、碧水繞行,紅磚白瓦的古厝連成了片,斑駁的石牆繪滿了“番客下南洋”的情景,高翹的燕尾脊訴說著悠悠歲月裡,歷史賦予這個小鎮的鄉愁印記。
干警摸排“釘子陣”。永春檢察供圖
這裡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卻有近兩萬的旅外僑親,是閩南著名僑鄉,華僑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夾際村、龍水村等富有閩南特色與僑鄉遺風的傳統古村落,傳承著“東南亞面粉制造大王”鄭倉滿等廣大僑親愛國愛鄉、造福桑梓的優良傳統。
圍繞“讓華僑文化有印記可循、有故事可講、有文物可觀”,永春縣檢察院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積極開展公益訴訟“等外”領域探索,聯合永春縣歸國華僑聯合會及各鄉鎮政府共同維系好華僑同胞與故土家鄉的精神紐帶。
仙夾鎮11公裡的岵夾公路、各通村水泥路、環村水泥路的建設都有僑資捐建,1998年就成為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鄉鎮之一,每一段水泥路都承載海外游子桑梓之情。
烈日當空,檢察官小姚一行行走在仙夾鎮各縣道、鄉道,仔細查看路面減速坎。這些原本是無聲提醒過往車輛減速慢行的“安全衛士”,有的因年久破損,裸露出了殘缺減速坎鐵塊尖角和成排的膨脹螺栓,變成了“安全隱患”,不僅影響路面美觀,還易引發人身傷害和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針對調查核實情況,檢察機關與相關行政職能部門進行磋商,對問題路面聯合開展核查並進行修復,維護好僑捐公益事業的同時,更守護好群眾“腳底下的安全”。
“自從路面上那些釘子被拆除,我們村裡人出行再也不怕摔跤,也不怕扎破車輪胎了,看著就心裡舒坦。”家住仙夾鎮龍水村的郭大爺欣慰地說。
漫步夾際村村道,多種古樹映入眼帘,或枝繁葉茂,或老態龍鐘,歷經千年風雨仍默默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村落,而深藏在年輪背后的故事尤為動人。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自然界裡,由兩樹並合一起生長的連理樹常被擬比為人間男女美好情緣。早年的夾際村山多地少,多數村民為了生計選擇下南洋謀生。一對婚后兩年就被迫分開的小夫妻分別在村口種下一棵拐棗、一棵香樟,二人相約等到樹長到碗口大的時候,丈夫就會從南洋回來。二戰時期,兩人斷了聯系,妻子總是到村口盼夫歸。日復一日,當初種下的兩棵樹越長越近,最后竟長到了一起。那年拐棗結果時,丈夫從南洋回來,接一家老小到南洋安居。故此樹被稱為“連理樹”,與另一頭已近350年歷史的“夫妻銀杏樹”一同被當地村民和旅客稱為“神樹”,受到朝拜。
“我們祖輩都生活在這古樹旁邊,看到它被人為破壞,我們從情感上無法接受。”該村村民通過“公益訴訟·訴訟違法”舉報E平台以圖文方式向檢察機關發送了“夫妻樹”被人為焚燒的舉報線索。為切實有效保護古樹名木資源,永春縣檢察院立即前往現場調查核實,依法履行公益訴訟職能,並通過公開送達的方式向相關職能部門和屬地政府送達檢察建議,督促合力守護“古樹名木”。
夾際地處三縣交界,又因華僑眾多而出名,在局勢動蕩不安的解放前,極易成為盜匪的目標。為進行自我防御,村民在村頭村尾建造5座炮樓,而現今保留下來的就隻有上林祖厝旁的一座。這是一座面積約25平方米,高約12米,外為石頭結構、內裡杉木間層結構的三層炮樓,因年代久遠,內裡已空。在革命時期,本用作防匪患的上林祖厝炮樓發揮作用,成為紅二支隊活動之地。樓壁上密密麻麻的槍眼,為這個傳統僑鄉抹上了厚重的紅色印跡。
永春縣檢察院與永春縣紀委監委共同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專項督查行動,探索建立紀檢監督職能與行政公益訴訟職能貫通協同機制,通過走訪調查,針對炮樓這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上一些薄弱環節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整改完善,促進革命文物系統性保護和活化利用。同時,多層次、多角度挖掘本土鮮活教材,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造永春紅色“故事匯”。
如今,炮樓被重修成夾際人民娛樂的場所,吸引了許多藝術及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每到日落黃昏,村民們三三兩兩到附近納涼、散步,長者總不免向小輩們憶起當年那段紅色歲月。
“竹籃打水水不漏,小可當針大當櫥”。龍水漆籃已有500年的歷史,先后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備受華僑及當地人喜愛。
走進龍水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庭院裡都擺放著些許漆籃編織半成品,隨處可見細長的竹篾在老人們的指尖上下飛舞。近年來,在旅菲僑親、菲律賓中國商會創會會長郭從願先生等海內外鄉賢的推動下,該村組建了龍水漆籃工藝有限公司,吸引了一批返鄉創業人員,修建了漆籃歷史文化展示館、漆籃制作工藝體驗館等,將村民生產生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一隻漆籃,提起了一個山村振興的底氣。
永春縣檢察院主動作為,在該村設立“鄉村振興檢察服務點”,將檢察職能延伸到田間地頭。准確把握龍水漆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屬性和富民產業的經濟屬性,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向群眾普及非遺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相關職能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領域中的專業和職能作用,加強聯系溝通、信息共享,凝聚非遺保護合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