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福州魚丸的“前世今生”

2019年漁博會上,福州連江這粒500多斤巨型魚丸,打破世界紀錄。福州市文旅局供圖
福州魚丸是一道傳統地方名菜,屬於閩菜裡的福州菜,有著“福丸”之稱,是閩都文化、閩菜文化、福文化、“海上福州”的一張名片,凝結著福州人開拓進取、創新創造、團結友善、包容開放的精神。
具體何時出現雖無記載,但福州魚丸孕育、雛形、定型都與福建的海洋文明息息相關。從新石器時代的漁獵採集——獲取魚類和澱粉類薯果﹔到漢唐宋元的舟車楫馬——造船技術、制瓷工藝發達,飲食文化、對外貿易昌盛﹔再到明代鄭和下西洋、陳振龍引進番薯,最終從“一條魚”演變成了“一粒丸”,誕生了現代的福州魚丸。
漢唐漢宋——舟車楫馬
【先秦】
魚丸取材於魚。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文化(距今5000-4300年)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搖籃。出土的魚骨、陶器、貝器等文物,提供了先民捕獲、蒸煮、加工魚類的可能。
連江的黃鵝(岐)嶼遺址,則將曇石山文化的分布北擴至羅源灣一帶。
【漢代】
漢代,東冶港的設立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海魚獲取及海上貿易提供了便利。連江出土的西漢獨木舟,印証了先民掌握一定的航海技術。
三國時,東吳設典船校尉和溫麻船屯,福州成為重要的造船基地,並航海直達夷洲(台灣),開創了大陸與台灣的海上交通。
【唐代】
唐代,福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港口城市,與廣州港、揚州港並列為三大貿易港,海洋貿易和對外文化交流盛況空前。
公元725年,唐玄宗改閩州都督府為福州都督府,“福州”之名首見於歷史。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開辟甘棠港,進一步擴大海上貿易航線。
【宋代】
宋代,飲食文化發達,魚糜食品已見於飲食市場。
《東京夢華錄》載“南食店”——南方風味店,售有“魚兜子”——用魚肉加雞蛋、澱粉等做成的丸子。同時,制瓷業發達,精美瓷器與魚糜食品相得益彰。其中,連江浦口的三十六龍窯盛產青瓷。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臻於鼎盛。福建商人、水手開始僑居東南亞各國,帶去了福州飲食文化。
明清時期——引薯入閩
【鄭和遠航】
明代初期,福州造船業在國內首屈一指,鄭和船隊具有領先世界的技術水平和優越的航海能力。
1405年到1433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遠航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通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北非一帶的海上航線,建立起完善的海洋貿易網絡,帶去福州魚類食品及制作技藝,傳播福州的飲食文化,為番薯引進、魚丸出口埋下了伏筆。
地處閩江口的連江粗蘆島福斗山,是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誓師地。
【引薯入閩】
明代晚期(1593年),福州人陳振龍將呂宋(今菲律賓)番薯帶回福州培植推廣。番薯澱粉可增加粘性和彈性,便於魚糜食品成型。因此,番薯的引進奠定了現代福州魚丸成品的基礎。同時,玉米、馬鈴薯等一批海外作物先后傳入福建,為魚丸成型提供了多種澱粉。
明清之間,經過百姓和廚師的反復試做和技法鑽研,以番薯澱粉為原料的福州魚丸在連江等沿海出現。
近代現代——閩菜小吃
該時期,福州魚丸的做法與口味基本成型,已成為特色閩菜和風味小吃。
清末,福州菜中已有“七星魚丸”之名。民國時期,福州城的魚丸店、魚丸攤不下百家,肩挑魚丸擔沿街過巷,常用湯匙敲打碗叫賣,生意興隆。
新中國成立后,福州的永和魚丸、秋官郞魚丸、海欣魚丸、大福星魚丸等一批百年老店以及知名魚丸店蓬勃發展。
永和魚丸店:現位於三坊七巷等地,中華老字號,創建於1934年,擁有潔白、鬆軟、清香、味美的特色,其制作技藝是省級非遺項目。
秋官郞魚丸店:現位於上下杭等地,源自連江浦口,創建於1927年,具有“彈、滑、脆、爽”等口感,其制作技藝是縣級非遺項目。
海欣魚丸店:發源於連江浦口,中華老字號,創建於1903年,曾以選料精細、魚香芬馥、湯汁飽滿、食之爽脆而聞名鄉裡。
大福星魚丸:位於南后街等地,中華老字號,彈力十足、滿嘴鮮香,有著“不吃大福星魚丸,枉到三坊七巷玩”的美譽,其制作技藝是區級非遺項目。
來源: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