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竹產業:奔跑在新賽道上

2022年03月04日08:30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福建竹產業:奔跑在新賽道上

竹自行車黃海 攝

竹制家具 黃海 攝

制作篾香 黃海 攝

永安竹天下文化旅游產業園 黃海 攝

核心提示: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這份被視為行業風向標的文件,從兩個時間節點明確了全國竹產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到2035年,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

得益於“以二產促一產帶三產”策略,福建竹產業近年來實現長足發展。全省毛竹林面積、竹業從業人員數量、總產值、出口創匯金額4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在可持續發展的語境下,在生態環保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竹子正不斷開拓新的應用場景。“以竹代木”“以竹代塑”成為社會資本競逐的新賽道。一根竹子撬動萬億產值,正是市場對竹產業的最新期待。

但隻有克服勞動力成本高企、精深加工水平有限等“路障”,福建竹產業才能真正在這一充滿想象力的賽道上,躋身頭部賽手行列。

竹加工撬動800億元產值

永安市小陶鎮垇頭村竹農管聯煒的50畝毛竹林一度失管,如今卻成了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按照本地行情,一噸毛竹收購價700多元,每年靠為竹材加工企業供應原料,能賺三四萬元,佔了全年收入的六成以上。”管聯煒說,除了賣毛竹,村裡不少竹農還跑起了運輸,或去竹材加工廠務工,成了產業工人,“一對夫妻檔在加工廠一年收入十來萬元”。

然而,在2000年以前,垇頭村的7000多畝竹山卻長期放任其野蠻生長。“加工企業少,毛竹需求量低,竹農耕山積極性自然不高。”管聯煒說,如今看來渾身是寶的毛竹早年利用率低下,上山挖筍、做做竹編就已經算是“物盡其用”了。

竹材加工業的興起,拓展了一根竹子的更多可能性:竹片可以做地板、家具、板材,竹葉提取物可以制成保健品,竹纖維可以應用於紡織業,竹屑、加工廢料經高溫煅燒就成了竹炭……依托豐富的毛竹資源,永安市已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為主,竹香芯和竹機制炭佔優勢的產業集群,全市現有林竹企業206家,去年納稅額突破1億元。

永安的竹業龍頭企業福建省八一村永慶竹木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利用竹材生產集裝箱底板。早期的集裝箱底板多用熱帶硬木,主產於東南亞的克隆木是主要樹種。但隨著木材資源日益緊缺,作為替代品的竹材逐漸成為市場寵兒。

“加工業的興起,帶動了毛竹需求量。”公司董事長徐先豪說,去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集裝箱需求量激增。這家專注集裝箱底板生產的企業,去年銷售額超過16億元,是2020年的近4倍。目前,永慶公司在小陶鎮的工廠每天消耗毛竹量近700噸。正因如此,當地毛竹收購價格要遠高於周邊地區。

在加工業帶動下,竹山成了竹農眼中的“金山”,曾經失管的竹林也轉向了精耕細作。“建機耕道,修蓄水池,定期劈草管護,從粗放施用復合肥改施對土壤生態更友好的有機肥。”管聯煒說,通過科學經營,竹林不僅產量高了,硬度、韌性也有了很大提升,收購價自然也更高。

以竹加工為發力點,帶動竹林培育、筍竹市場、竹林旅游等全產業鏈發展,正是福建竹產業的發展策略。“福建毛竹林面積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位列全國之首。我們堅持‘以二產促一產帶三產’,持續推動竹產業發展。”省林業局林業改革與產業發展處四級調研員伍清亮說,早在2016年,省政府辦公廳便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竹產業發展七條措施的通知》,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扶持竹產業發展。

這份被稱為“竹七條”的文件,著重扶持竹產業關鍵技術、設備研發與引進,撬動效應顯而易見。2016年到2020年5年間,全省累計實施筍竹精深加工項目413個,帶動總投資達17.93億元,建設竹山機耕路6000公裡,豐產竹林超過6萬畝。

來自省林業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竹業總產值786億元,2021年這個數字有望突破820億元。全省現有各類筍竹加工企業2300多家,解決工人就業20多萬人,帶動150多萬名竹農增收致富。

綠色風尚催生產業新賽道

經過3年技術攻關,武夷山正華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研發的竹吸管終於實現了量產,並爭取到了日本、東南亞市場的訂單。公司董事長江益民有信心盡快打開國內市場。

信心源自“最嚴限塑令”。2020年,我國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被納入首批限塑名單。作為替代品,紙吸管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但由於使用體驗不佳備受詬病。具有防燙、耐用等性能優勢且更加環保的竹吸管,因此被寄予彎道超車的厚望,且市場潛力巨大。江益民援引了一組行業數據:在“最嚴限塑令”出台前的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年消耗量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

江益民從事竹加工已近30年。1997年,他便在老家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辦廠,為鄰省浙江的竹材加工企業供應竹坯料半成品。之后,江益民轉攻竹簽市場,針對不同食材開發出了300多種產品,在日本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在綠色風尚下,他將目光投向了“以竹代塑”領域。

“塑料制品將逐漸退出家居生活系列。”江益民認為,“以竹代塑”再次拓展了關於一根竹子的想象力。除了竹吸管,竹刀叉、竹牙刷、竹剃須刀等一次性快消品都是正華公司當前的主打產品。眼下,江益民還計劃引入竹纖維重組技術,開發一次性垃圾袋。

相比起“以竹代塑”,福建竹產業已經在“以竹代木”的賽道上奔跑多年。2005年,政和縣竹企福建品匠茶居科技有限公司便以竹茶盤為切入口,試水“以竹代木”市場。但最初市場接受度不盡如人意。“當時,在福建生產的竹茶盤,到了北方地區,10個有9個開裂。”品匠公司行政部經理陸曉燕說,竹材本身水分、澱粉、糖分含量高,易虫蛀開裂。

如今,經過多年技術探索,這一難題已迎刃而解。經由高溫碳化等工藝處理后的竹材,擺脫了固有缺陷。政和也在竹茶盤這一細分市場掌握了話語權,全縣每年出產的竹茶盤佔據全國近八成的市場份額。

隨后,品匠公司開始向竹家具領域拓展產品品類。但要改變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並不容易。“一開始,我們對標傳統木家具,力求在表面紋路、顏色上與其一致。”陸曉燕說,經過多年市場培育,這一局面才有所轉變,竹家具開始從小眾市場進入大眾視線。

椅子、桌子、櫃子……在政和,“萬物皆可竹”。以品匠為代表的一批竹家具企業,也開始從單品銷售,轉向空間定制。“我們提出了竹空間、竹書房等概念,為客戶提供包括硬裝與軟裝在內的全套定制服務,打造全竹空間。”陸曉燕說,目前竹空間定制已經在民宿、工裝市場得以應用,下一步將開拓家裝市場,為家庭提供竹產品全屋定制服務。

“竹子3年成材,每年出筍、產竹,且不受砍伐限制,經營周期短、經濟效益高。”伍清亮說,作為生態環保材料,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風尚下,竹產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0年,福建全省消耗竹材9.57億根,相當於替代了925萬立方米木材,少砍伐155.5萬畝森林。

呼喚創新發展突破產業瓶頸

賽道已布好,賽手們准備好了嗎?業者認為,要充分分享萬億市場蛋糕,還有諸多產業瓶頸亟待突破。

政和縣鎮前鎮湘源村竹農張明強一直為毛竹“下山難”犯愁。“在政和,一噸毛竹收購價600多元,但是砍竹、運竹成本就達到300多元。”他說,目前毛竹採運仍以人力為主,油鋸、割灌機、索道等機械運用相當有限。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抬高,竹農經營效益始終在低位徘徊。

毛竹“下山難”是行業的普遍煩惱。伍清亮說,福建竹山以戶承包經營為主,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機械推廣使用程度低。由於效益有限,多數竹農只是將竹山作為副業來經營,“特別是一些邊遠、交通不便的竹山,依然靠天吃飯,疏於管理”。

對此,政和縣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謝子芳主張,推動竹林適度規模化經營,引入社會化服務。“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採購竹林管理與採伐運輸所需要的機械,以市場化的方式為竹農提供統一標准化服務,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毛竹生產成本。”謝子芳說。事實上,以生產托管為主要形態的社會化服務,在農業領域已推行多年。尤其在水稻領域,耕種防收等環節已經實現了高度機械化。

竹加工環節,同樣面臨著成本高企、創新不足等瓶頸。通過走訪調查,江益民發現,南平全市80%以上的竹企仍以傳統的竹材加工為主,竹制品、竹膠板、竹地板、清水筍等傳統低附加值產品佔據了九成的份額。竹理化功能材﹑特定材、竹生物醫藥等高附加值產品則發展遲緩。

“全國竹產業機械設備的行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專業研發相關設備的企業及科研院所偏少。”江益民說,在南平隻有少數企業建成自動化率較高的半自動化生產線,大量生產線仍然脫離不了人工配合。

如何提高竹產業創新力?永安市的策略是,構建竹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發展精准導入創新資源。在永安,竹加工企業不需要自己採購價格高昂的設備,隻需要將產品送往竹產業研究院共享檢測實驗室,就可以完成全套檢測:紫外線老化試驗箱,隻需要幾天時間,就可以呈現在室外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會發生的損傷﹔可編程恆溫恆濕試驗箱,可以模擬測試竹產品在特定氣候環境中的發霉、開裂等情況﹔模擬運輸震動台,則能夠模擬測試竹家具包裝在運輸過程中顛簸環境下是否容易損壞……共享檢測室,是永安市竹產業研究院為本地竹加工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之一。

“我們踐行竹業科技服務社會化原則,將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引進竹鄉,為竹產業轉型升級搭建常態化服務的公共平台,同時建立國內領先的竹產業專家顧問庫,建設全國首個以竹創業為主題的眾創空間,全力孵化小微竹類創新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劉秀說。(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黃海 劉建波)

(責編:陳藍燕、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