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南平浦城:古鎮仙陽煥新顏

2022年06月02日09:47 | 來源:東南網
小字號

原標題:浦城:古鎮仙陽煥新顏

陽墩村廣袤的田野。黃杰敏攝

仙陽鎮地處南平市浦城縣北部,舊稱遷陽、車陽,是福建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首批“鎮級小城市”培育試點鄉鎮。轄區物產豐饒,交通便捷,自小城鎮建設開始,仙陽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煥發了“新顏”。

這裡的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有著眾多的歷史遺址。境內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民居,已發現商代至戰國的文化遺址47處。有著1981年考古發現《史記》所記載的福建的第一城“漢陽城”故址﹔還有獲評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貓耳弄山商代窯群遺址、獲評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管九村土墩墓群,2013年兩處遺址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素來是人才輩出之地。其中佼佼者,五代有保閩立勛的琅琊王章仔鈞﹔保護建州(今建甌)百姓性命,被譽為“芝城之母”的練夫人﹔北宋有《文苑英華》的主要編纂者、詩人楊徽之,文學家、西昆體詩派倡導者、《冊府元龜》總纂楊億﹔南宋有朱熹之父朱鬆的老師蕭顗,參知政事(副宰相)、名滿天下的理學家真德秀等等。

這裡風景如詩如畫,美酒花香惹人醉。境內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印象小密”中國包酒文化博覽園、櫻園休閑山庄等旅游景點。此外所在地至今仍存有南宋理學家真德秀故居“西山故裡”、宋漁梁驛、媽祖廟遺跡,古剎烏陰橋寺等,自古至今,這些古跡都是人們向往的旅游景點。

西山故裡一隅。黃杰敏攝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閩浙贛要道,唐朝時設鎮,縣尉駐此,是為軍事重鎮。唐、宋時期在仙陽漁梁設有驛站,古代中原入閩第一驛站漁梁村“漁梁驛”遺址尚存。境內交通便利,京台高速和205國道縱貫全境,並在集鎮設有互通口。該鎮陸續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2條9.74公裡,205國道仙陽集鎮段升級改造,“點亮”仙陽鎮至工業園區路燈,讓民眾通行無礙。

近年來,該鎮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全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增進民生福祉。自2010年仙陽鎮被列入福建省首批“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開始,先后開發了翔安新村和章家嶺安置區,吸引高山區和周邊鄉鎮616戶、2484人到此落戶安居,2016年百丈村整村搬遷,上洋、山際、永建等高山區村民陸續移居到此,偏遠地區“安居難”“用水難”“行路難”等問題徹底根治,“凋敝”的鄉村在小鎮上煥發出新的活力﹔還建設章家嶺廣場,開辦仙陽中心幼兒園,引進榮華山組團水源,新建污水處理廠,開展全鎮污水管網升級改造,升級完成集鎮衛生院大樓改擴建……交通、用水、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得到不斷發展,小鎮面目煥然一新,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以文化傳承為方向,深挖歷史遺存,打造文化古鎮。修繕西山故居,打造《大學衍義》研究館,理學文化教育基地,並在西山故居舉辦朱子敬師禮、真德秀誕辰祭祀慶典等活動,弘揚朱子文化﹔串聯貓耳山遺址公園、仙霞古道、蕭頤故居等歷史文化遺存,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現“文旅兩興”﹔在殿基村與廈門大學考古隊共建考古實習基地,打造集考古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訓、學生研學於一體的開放性共享平台。

整潔的村道。黃杰敏攝

以科技引領為突破,充分保障糧食安全,推進綠色農業發展。以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鄉鎮、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糧食)示范村鎮建設帶動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實施糧食產能提升、減肥降藥增效,境內糧食播種面積5.08萬畝,建成高標准農田4萬余畝,總產2.16萬噸,糧食產量大部分年份居全縣首位﹔2021年11月24日,“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在仙陽鎮挂牌成立,為仙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開展了20個新品種的種植優選試驗示范、省優質稻金獎品種福香佔種子提純復壯,建立500余畝院士團隊工作站的種植示范基地,探索紫、紅、黑、黃、綠等五色米的地方特色品種示范種植。

以基層黨建為指引,促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蓬勃發展。該鎮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村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環境衛生、公益事業等作出專門約定﹔注重打造“支部+”黨建新樣板,推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並持續完善農村綠化、道路、文娛場所等設施建設,人居環境大幅提升。仙陽鎮殿基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村”“南平市鄉村振興‘一帶N點’示范村”。

生態優美、文化興盛、鄉風文明……在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上,仙陽交付了一份自己的答卷,小城鎮與鄉村良性互動、融通發展,村民們不斷見証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這座古鎮還在繼續書寫它的故事。(柳浪漫 黃杰敏)

(責編:江葦杭、陳楚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