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當“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不斷涌現:“閩派文藝”叫好叫響

錢嘉禾
2022年07月05日17:0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大會現場。人民網 錢嘉禾攝

福建省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現場。人民網 錢嘉禾攝

在日前召開的福建省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各位代表熱議近年來八閩文藝事業的累累碩果:文學、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曲藝、雜技、文藝評論等各個藝術門類呈現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叫好叫響

“閩派文藝”百花齊放春滿園

“我們所處的時代,對每個習作之人都是考量﹔作家要用筆力承載時代的情感,擔當時代的分量”“我的詩作來源於生活並深受‘閩東精神’的影響,隻有面對大地、面對生活,才能深度思考生命、自然、社會、個我與大我等關系”“我喜歡將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悄然還原到另一個空間,感覺那兒有這個時代久違的精神氣息”……

來自福建霞浦的湯養宗,是位有著“立字為據”使命感的詩人。2018年8月,他的詩集《去人間》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成為魯迅文學獎設立以來首位獲此獎項的福建詩人。

深入現實,思考人生。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授予其的頒獎詞中提到:“湯養宗持續探索寫作的難度,在《去人間》中,對精神的持續砥礪,對生活的智性勘問,對事物隱秘結構打開方式的綜合運用,對字詞的反復掂量,都証明他的詩歌在修辭技藝、精神內質上的不斷更新。”

詩集《去人間》的成就並非孤例。八年多來,“閩派文藝”在全國叫好叫響,攬獲“五個一工程”、曹禺劇本獎、全國美展金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等一系列國家級文藝獎項。

舞蹈《春會來》。福建省舞蹈協會供圖

舞蹈《春會來》。福建省舞蹈協會供圖

八年多來,“文藝閩軍”不斷壯大,福建省級會員26487人﹔增加國家級會員2356人,總數5115人,呈星火燎原之勢。

八年多來,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繪就出火熱時代的真實畫卷——長篇小說《海邊春秋》將筆端對准“被時代撞倒的人”,書寫“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海島村民生活﹔漆畫作品《盛世花開》中茂盛蒼勁的花樹,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少年強則國強”﹔舞蹈《春會來》取材“疫線”,極富創意地表達人們在逆境中彼此溫暖、共迎春天的堅定信念……

漆畫作品《盛世花開》。張玉惠供圖

漆畫作品《盛世花開》。張玉惠供圖

回望來路,“文藝春風”飄遍八閩。廣大文藝家在平凡的世界中,捕捉普通百姓在福建這片土地上的感受與遭遇,刻繪具有代表性的平凡人物的情感版圖和思想疆域,涌現出一大批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出精出新

“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不斷涌現

什麼樣的文藝作品才是精品?繞不開“人民”和“時代”這兩個關鍵詞。

2021年召開的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勉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

與人民共鳴共情,與時代同頻共振。有媒體評論表示,新時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牢記“國之大者”,深深扎根現實生活的土壤,反映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身邊故事,創作“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題材,彰顯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聚焦民族復興的歷史。

在福建,不少文藝工作者早已對此錨定了方向——

“當下有一部分年輕人,不再留戀城市生活,要到另一番廣闊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華。”福建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福建電影制片廠一級導演劉雲舟正聚焦福建的海洋文化與藍色經濟,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籌備有關“青年回鄉建立深遠海智能養殖平台”的電影劇本《青春是片海》。

青綠山水畫《旭日東升 光耀大地》。楊東平供圖

青綠山水畫《旭日東升 光耀大地》。楊東平供圖

一紙青綠,一筆江山,福建省政協常委、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畫院副院長楊東平提煉出閩山閩水之“綠”。他說,在青綠山水畫中,“青”與“綠”作為傳統的主色調,與當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相契合,每一位有追求的畫家都應走進大自然,去領悟這片土地的靈秀、壯闊,使藝術作品煥發出特有的時代異彩。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見証了祖國翻天覆地的發展。”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在百姓日常生活的變遷中,找到了創作的靈感。

陳禮忠以壽山石雕刻畫出欣欣向榮的新時代鄉村圖景——近觀村庄雲霧繚繞、屋舍座座,遠眺山谷一列高鐵駛過。“我希望將我們這一代人的審美情趣、奮斗足跡,通過藝術形式,定格在這‘熱氣騰騰’的畫面中。”

壽山石雕作品《動車經過我家鄉》。陳禮忠供圖

壽山石雕作品《動車經過我家鄉》。陳禮忠供圖

眼下,創作“接地氣”的作品已成為越來越多福建文藝家的共識。因為,隻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回答時代的考問,才能吮吸到這片土地深處的汩汩甘泉。

做大做強

融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

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還與台灣省隔海相望。“福”文化深植在這傳統性、多樣性、包容性融匯互補的土地上,發生在山海緊密相連的生活脈動之中,既傳承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熏染了沿海文化的多元斑斕。

現今,利用好福建的地理優勢,讓以“福”文化為代表的福建文化品牌形成規模,進而推動“福”文化橋牽兩岸、走向世界,是福建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與創新生長點。

如何將“福”文化做大做強?在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福州市作家協會主席余岱宗看來,文藝家在個人創作時應注重“融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他認為,“福”文化樂觀的藝術氣質,是以歷史的深沉性為底色的樂觀氣質﹔“福”文化所敘述的故事,兼具傳統與現代的地域化審美,但又能突破地域審美,體現福建人開放的包容性。

“所以,我們書寫‘福’文化,既要站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的空間高度與時間縱深度,去理解‘福’文化的來龍去脈,又要洞察‘福’文化在當下生活中的時代特征,形塑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既要將‘福’文化的格局向外延展,又要讓‘福’文化的地域特性充分表達。”余岱宗說。

漳浦剪紙作品《平安回家》。高少萍供圖

漳浦剪紙作品《平安回家》。高少萍供圖

在組織引導方面,福建省文聯主席張帆強調要“挖掘民間文藝的共性,推動民間文藝走出去”。莆仙戲、布袋木偶戲、漳浦剪紙、脫胎漆藝……福建的民間文藝資源十分富饒,近幾年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張帆表示,福建民間文藝的傳播范圍往往不太廣泛,隻有充分挖掘出各種民間文藝的潛質及共性,才能讓它們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例如,壽山石雕有著一套特殊的雕刻工藝,雖然這種傳統技藝鮮為人知,但是它所呈現出的美卻是大眾喜聞樂見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盡量保留民間文藝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引導它們走出福建、走出中國、走向國際。”張帆說。

福建布袋木偶戲。庄晏紅供圖

福建布袋木偶戲。庄晏紅供圖

此外,福建省文聯還將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海絲起點·大美福建”東歐攝影巡回展等各類“藝”彩紛呈的文藝活動,作為串聯兩岸、連結世界的“紐帶”。張帆介紹,近十年來,福建省文聯已累計開展對台對外文藝交流活動500余項,有力推動“福”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

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所有歷經大浪淘沙佇立至今的優秀作品,都承載著特定時期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與精神內涵。當下,八閩大地正蓄力吹響時代號角,勇攀文藝高峰,繼續為講好福建故事添磚加瓦、砥礪奮進。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