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適齡青年群體呈現晚婚傾向 專家:解決晚婚問題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愛心氣球、熒光棒、小甜點……經過精心布置的江心島露天音樂會現場充滿了青春的氣息,來自福州市各企事業單位的50名單身青年敞開心扉、積極互動,大方展示個人魅力,拉近彼此的距離。日前,由福建省福州市婦聯和福州團市委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三期青年公益交友活動在福州市新晉網紅地標閩江之心——江心島舉辦。
適齡青年群體呈現晚婚傾向
“福州市婦聯將整合資源,定期開展形式多樣、青年喜聞樂見的交友活動。”福州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彭錦華介紹,江心島上還將設立婚姻登記處,打造福州最美結婚領証台,用愛點亮“閩江之心”,讓曾是福州年輕情侶的約會聖地江心島,成為福州名副其實的“愛情島”。
福州市婦聯聯合多部門積極開展青年交友活動,服務青年婚戀需求。福州市政協聯合婦聯等多家單位開展的一項調研顯示:2020年,福州初婚登記男性平均年齡31.4歲,女性平均年齡29.4歲﹔2021年的對應數字為男性31.6歲,女性29.5歲。同時,總體結婚登記數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2020年、2021年全年結婚登記分別為43888對、34176對、32451對,結婚對數在10年間下降超52%,福州市青年群體呈晚婚、少婚傾向。
她們的目光從“婚姻”轉向“自我”
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女性將目光從“婚姻”轉向“自我”。
有調查發現,福州青年的婚戀觀呈多元化趨勢,通常處於三種不同的狀態:一是期待婚姻﹔二是接受婚姻,但主動性不高﹔三是排斥婚姻,以及婚姻的附屬產品。每一種狀態下的青年,婚戀難問題的表現各不相同。
今年研究生畢業的加麗(化名)是一名“90后”女生,雖然父母的擔憂和催促讓她心態上有些焦慮,但“我還沒有遇到意中人,也不想為了婚戀而婚戀,在這件事上相信隨緣。在目前單身狀態下,我盡量多提升自己,同時花些時間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她說,職場女性婚后為家庭付出的往往比男性更多,包括生育可能影響到職業生涯發展,所以,眼下盡量多學點東西,給事業“充電”。
對於晚婚現象,加麗也有自己的看法,“對女性來說,晚婚有弊有利,晚婚確實使女性容易錯過最佳生育年齡,但也可以更成熟的心態、更穩定的事業、更扎實的經濟基礎來迎接婚姻,比因為年齡焦慮而選擇倉促結婚、婚后兩人因性格不合或三觀不一致而離婚更好。”她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更多女性獨立意識更強,她們的目光從以前的“婚姻”和“家庭”轉向“自我”。
晚婚現象已成社會發展新常態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2020年結婚對數及不同年齡段分布,可以測算出當年全國結婚人口中,20∼24歲的人佔18.6%﹔25∼29歲的人佔34.9%﹔30∼34歲的人佔19.3%﹔35∼39歲的人佔8.3%﹔40歲以上的人佔18.9%。可見,晚婚既是“福州現象”,也是全國現象。
“晚婚成為普遍現象,是工商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新常態。”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蔣月表示,一方面,青年人受教育程度提高。我國已經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左右,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是22∼23歲,而碩士研究生畢業已經26∼27歲了。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人找到工作並穩定下來,就已經接近30歲了。有內陸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地平均結婚年齡,男士超過35歲、女士接近35歲了。另一方面,當前青年人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明顯高於父母輩,無論是擇偶還是維持婚姻,無論是物質條件准備還是情感和精神層面合拍度等,青年人的期待和要求都比他們的父母一代要高。客觀而言,要遇到各方面都能匹配的那個他或她,實屬不易。加上職場競爭激烈,青年人為了爭取更好的工作崗位和晉升機會,會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
和很多大齡未婚青年有過接觸,協助他們找出遲遲未踏入婚姻殿堂的原因,並進行針對性改善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婚姻家庭輔導室婚姻家庭咨詢師謝曉艷也認為,福州青年初婚年齡提高、結婚登記人數下降,與社會發展有關。現在男女都有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外界接觸的機會多,年輕人對自己的人生有比較明確的規劃,也有更多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進入社會后,一般會想在職場中站穩腳跟后再考慮戀愛婚姻,這就使得初婚年齡提高了。
“當下很多女青年對婚姻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希望組成家庭后不僅可以一起承擔婚姻中的責任和義務,還有能力去經營婚姻,甚至是女主外,男主內。”謝曉艷坦言,在女性已有經濟能力且更獨立的今天,一些女性不想經歷“喪偶式”育兒的生活,也不想因為婚姻而失去職業升遷的機會,所以她們認為婚姻不是一個必經的道路,人生可以有多種選擇。另外,現在父母對孩子婚姻的選擇,相比過去更寬容,更容易接受和尊重孩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的想法。
“當然,除了諸如收入不理想、購房有壓力、創業不順利、社交面窄等現實因素外,也有一些心理層面的因素。”謝曉艷在心理咨詢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進入親密關系時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受父母婚姻狀況的影響,有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原因,也有習慣於虛擬社交后的線下社交恐懼症,甚至“社死”等。
蔣月建議,要幫助青年人創造更多機會促成姻緣,協助他們更好地維持戀愛關系,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不僅需要當事人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例如用人單位、工會、婦聯、團委等政府相關部門應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務,社會輿論也要做更多的引導。(吳軍華 李菁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