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觀茶
作為福建人,你要掌握岩茶的這些“硬知識”

“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是福建人的生活寫照。福建人好茶,閩地有好茶。中國茶葉分六類,福建就佔了“半壁江山”,其中烏龍茶類的大紅袍、鐵觀音,紅茶類的正山小種,白茶類的福鼎白茶都非常有名。福建人有多愛茶,對茶的開發就有多極致。一杯茶,被賦予保健、品鑒、社會價值﹔一片樹葉,被寄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夢想。茶中有世界,茶裡有乾坤。人民網福建頻道特推出“觀茶”專欄,邀請茶葉專家、學者,一起話茶、品茶。
第一期的觀茶專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國英。
已故茶界泰斗陳椽有一句對武夷岩茶工藝的評價,“武夷岩茶的創制技術獨一無二,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人民雄視世界。”
岩茶制作技藝真有這麼神奇?好工藝能為岩茶帶來什麼?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藝難在哪?
“武夷岩茶的工藝流程在所有茶類裡面,應該是最復雜、最多的,對品質的影響程度也是非常明顯的。”劉國英開門見山。
武夷岩茶傳統制作技藝,純靠手工,從茶葉採摘到成品歷經十余道工序:萎調、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揀剔、烘焙……
“哪一道工序最為關鍵?”
“一個是初制做青工藝,另一個是精制烘焙工藝。”
劉國英分析,岩茶香氣的形成有多種因素,比如品種、場地、氣候、栽培管理措施等,但最后表現出來的香氣高低,主要還是取決於初制做青工藝。“工藝做到位了,香氣表現得更高。同樣的原料,可能不同的人做出來,它的香氣高低會差異很大。”
岩茶做青工藝,劉國英正在揺青。受訪者供圖
“那烘焙工藝會影響什麼呢?”
劉國英說,消費者通過茶湯顏色的不同能明顯地感受到烘焙火功的高低,這是對烘焙工藝最直觀的感受。同時烘焙會影響岩茶的香型,就是香氣的特征,是花香還是果香還是木質香,或者兼而有之,除了前面所說的香氣形成因素影響外,烘焙的影響至關重要。
他補充道,烘焙工藝還會影響岩茶的滋味,“我們喝到的茶湯滋味,有些發酵更輕一些,或者更青澀一些,偏向綠茶,有些喝起來偏向紅茶,有些又喝起來更醇厚一些,這些都跟精制烘焙有關。”
既然烘焙工藝如此重要,是否有規律可循?
“岩茶的傳統烘焙工藝紛繁復雜,無定法可循,如何控制火候,全靠制茶師傅心口相傳的經驗。”這正是烘焙工藝的難點所在。
而烘焙技藝中最難的要數炭焙工藝。“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術,採用炭焙燉火才能達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獨特品質。”好的岩茶由烘焙火點、時間、溫度不同而帶來瞬息萬變的口感,往往要求制茶師傅通宵蹲守,依靠對空氣溫度、濕度的敏銳感知,每半小時左右試一次。武夷岩茶制作技藝的艱辛復雜由此可窺見。
焙火輕的岩茶,易返青?不耐放?
輕火茶,真如岩茶圈所傳,不耐放?易返青?
聽罷,劉國英笑了笑說,“做壞了的輕火茶不該由工藝風格來背鍋。隻要做青環節走水走透,焙火環節焙透,工藝到位的輕火茶照樣很耐放,比如‘空谷幽蘭’就是個典型。”
岩茶容易返青,源自茶葉含水量偏高,致使茶葉中的一些內含物質發生變化,從而產生異味。
而返青的原因無外乎兩種,一是工藝不到位,做青走水走不透,或者焙火焙不透﹔二是泡袋不密封或存放環境不當,雜味、水汽進入茶包,被岩茶吸附,從而讓茶葉發生變化。
在劉國英看來,現在因為技術和存放條件都改善了,越來越多的人敢做輕火茶,同時,有了像“空谷幽蘭”一類工藝做到極致的輕火茶的成功經驗,大家對輕火茶的風格有了重新認識,市面上“文火慢燉”的輕火茶就逐漸流行起來。
“那返青、做壞了的岩茶,喝了對身體有影響嗎?”
“單單工藝做壞,更多影響的是口感,不會影響健康。但如果茶葉中有農藥殘留,或者保管不當變質了,才會影響健康。”
何謂岩茶的“活甘清香”?
岩茶的靈魂是“活甘清香”,那這四個字具體指什麼?其他茶類是否也有?
“‘活甘清香’不是工藝特征,它是岩茶的茶葉品質特點,但這個特點離不開傳統制作工藝。如果把岩茶做成紅茶或綠茶,就不具備這個‘活甘清香’。”
“活”字很玄妙,“活”是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覺,要表現的是岩茶的變化。“這種變化,從大范圍來說,每泡茶可能風格特征都不大一樣﹔具體到一泡茶上,在沖泡過程中,給人感覺是變化無窮的,每一沖茶的香氣、滋味可能都不一樣。”
舉個例子,一泡肉桂,第一沖花香馥郁,滋味綿柔﹔第二沖可能花香中帶著果香﹔第三沖可能果香更顯……而茶湯在口中持久留香,其香氣如同香水一般也分前、中、后調,而有所不同。所以,“活”是岩茶最大的特點,富於變化。
“甘”如字面意思——甜。劉國英說,所有茶類都有“甘”,只是程度不一樣,但岩茶回甘的濃烈程度會比紅茶、綠茶強很多,所以將“甘”位列評判岩茶好壞指標的第二位。
“清”則是指岩茶要做得干淨、純正,“是什麼茶就是什麼茶的味道,是什麼品種就有什麼品種的味道。”同時,茶湯澄澈、水路清晰,滋味純粹、無異味。這些都是“清”的表現。
“香”在他看來,所有茶類也兼具,只是香型不同,香型濃郁程度也有所差異,而岩茶的香型種類、濃郁程度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品飲效果,都具有非常獨特的魅力。
什麼條件能做出好品質岩茶?
是不是一定要三坑兩澗的原料、非遺大師的技藝才能做出好品質岩茶?
“好品質岩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一定是三坑兩澗的原料,但不能是茶山管理不好的原料﹔不一定是非遺大師的技藝,但不能是不講究極致的工藝。另外,優秀的茶樹品種和一流的採摘氣候也是做出好品質岩茶的必備條件。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評價茶客對好品質岩茶的追求,劉國英這樣說,“我們對茶葉品質的追求是綜合性的,不單單是山場一個因素,也不僅僅是品種的因素,更不能完全取決於工藝。品種、山場、氣候都是原料的基礎,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通過工藝賦能,茶葉的內質才能更好地被表達出來。”
“一定要客觀、全面了解岩茶的工藝和影響因素,才能更好地判斷茶葉的好壞,也能幫助大家正確地選擇好茶。”採訪末,劉國英不忘提醒岩茶愛好者,理智消費岩茶。
今有陳椽高評,古有梁章鉅贊譽:“武夷焙法,實甲天下”。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岩茶成為第一個被列入非遺的茶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