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海滄本土企業投資電影《讓這首歌作証》全國公映引發熱烈反響

2022年11月19日09:55 |
小字號

由廈門海滄本土企業家投資拍攝的第一部紅色題材電影《讓這首歌作証》於11月18日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了著名詞曲作家曹火星創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背后的故事。首映禮現場,該影片編劇王興東、張佑晨通過視頻說,“會唱這首歌的人,並不熟悉這首歌曲背后發生的故事,隻有了解這首歌經歷的故事,才能更好理解這首歌。讓這首歌作証,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崛起,隻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光明,走向繁榮富強。”

時代金曲背后的歷史必然律

據了解,影片講述了河北省平山籍音樂家曹火星同志創作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並將之傳唱到中華大地,激勵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在黨的領導下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斗爭的故事。

電影《讓這首歌作証》海報。林林攝

故事從2015年也門撤僑展開,炮火紛飛中,失去護照的曹希飛拿著曹火星簽名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小冊子向大使館求助,通過講述二爺爺曹火星的故事以証明身份,最終登上了回國的臨沂艦。

1943年,曹火星參加了八路軍鐵血劇社,而他的長兄曹岱則加入了當時的國民黨,兩人雖然身處不同的陣營,有著不同信仰,但彼此理解各自的選擇。抗戰迫在眉睫,革命根據地延安發表社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這給了曹火星極大的藝術啟迪,他結合了房山霞雲嶺當地“霸王鞭”的旋律創作同名歌曲,並領命四處傳唱這首歌。

隨著扣人心弦的劇情推動,深沉博大的家國情懷、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宏大的歷史場面,與歌曲誕生前后溫暖感人卻又跌宕起伏的過程交織,讓觀眾在大銀幕上通過視聽語言的表達,生動了解了這首時代金曲背后的故事。

廈門海滄本土企業傾力打造主旋律大片

第一出品方廈門海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明鈴在當日首映禮上講述了投資拍攝的初衷:“因為情懷,感恩祖國!感恩時代!”據悉,該集團2018年為此專門成立了廈門冊立金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歷經四年,希望能拍出有別於傳統的“紅色電影”。

廈門是“金雞電影節”主辦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同時也是“英雄小八路”、《小城春秋》的故事誕生地。近年來,《長津湖》《水門橋》《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父輩》《萬裡歸途》等一批優秀的主旋律大片,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讓這首歌作証》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故事展開,以貼近觀眾的視角、飽含情感的鏡頭語言、溫暖動人的音樂鋪陳,開啟了優秀主旋律電影的一種全新的講述模式。

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讓這首歌作証》深刻昭示了民族危亡面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信仰光芒、精神力量,深情表達人民至上價值原則﹔通過深入生活挖掘歷史,展現了戰爭年代,中國人面對信仰選擇時的鮮明態度,同時通過撤僑的外層故事,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的傳播延伸到新時代,和觀眾形成共情、共鳴、共振。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毛章清說:“如何讓紅色資源走向市場,走進人心?廈門給出了答案。今天公映的電影《讓這首歌作証》,講述的就是這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紅色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創作過程的故事。這部優秀的紅色電影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一手緊握槍杆子,一手緊拿筆杆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槍杆子可以攻城略地,筆杆子可以捕獲人心,人心就是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毛章清表示,這部正在從廈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紅色電影,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本土性,立了一個新的標杆。

廈門大學電影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過李寅觀看后說,電影《讓這首歌作証》聚焦於著名詞曲藝術家曹火星創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故事,將一首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創作與流傳的歷程娓娓道來。影片從細微處著手,卻以小見大,描繪出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聲唱響在人民心間、響徹在中華大地的壯麗圖景。讓這首歌作証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篳路藍縷,建立新中國的雄關漫道、讓這首歌作証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血濃於水的拳拳真情、讓這首歌作証了走過百年征途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永葆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與責任。

青年企業家羅馬超說:“通過對歷史的回溯,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如何把握時代發展大趨勢,把准時代進步的脈搏,這部電影提供了非常好的觀察視角和精神啟迪。”羅馬超表示,這是一部既好看又能激勵企業文化打造的經典之作,他要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更多的企業同行和朋友。(林林)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