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莆田市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2022年11月30日16:11 |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今年來,莆田市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把黨的組織鏈條延伸到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推動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單元、最后責任主體。

堅持黨建引領,統籌謀劃精細治理

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體制機制,構建統一領導、各方協同、有序推進的工作格局。

一是強化領導推深做實。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承擔日常工作。市委書記每月主持召開1次領導小組會議或專題會議,31名市級班子領導干部分別挂鉤1個小區,453名市直單位班子成員分別挂鉤聯系1-2個小區,強力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二是健全制度系統謀劃。建立“1+4+21”制度體系,出台《莆田市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試點方案》1個總體方案,組織體系、能力提升、運行機制、重點業務等4大板塊子方案和成效評估、資源保障等21項配套制度。建立工作清單、板塊清單、項目清單,制定時間表,明確路線圖,細化任務單,形成閉環管理。完善“每月一推進、季度一調度、半年一小結、年終一總結”工作機制,市、縣兩級召開拉練觀摩47場次,推動工作落實。

三是形成合力聯動推進。打造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黨建聯席會議等平台,推動職能部門、駐區單位、共建單位、物業服務企業等資源共享、利益共聯、矛盾共商、實事共辦,形成黨建“同心圓”,治理“一盤棋”。開展“百名組工干部進千村”活動,300多名組織系統干部挂鉤聯系所有村(社區),全員進村入戶,幫助建強基層戰斗堡壘。

織密組織體系,延伸鏈條明責賦能

延伸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觸角,實現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一是優化治理層級。建立“市—縣—鄉—村—網格—單元”六個治理層級,逐一明確各層級職責,實現一體化調度、穿透式指揮。按照全面優化、織密網格、細分單元的原則,全市重新劃分10260個網格、123839個單元,讓基層“末梢”變為治理“前哨”,形成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局面。

二是延伸組織鏈條。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把黨小組建到單元裡,建立網格黨支部7025個、單元黨小組5904個,選配黨員樓棟長(黨員聯系戶、黨員先鋒崗)3.3萬多名。由網格、單元黨組織負責人分別兼任網格長、單元長,6000名村(社區)“兩委”干部、640名社區工作者下沉網格、進入單元,常態開展“掃樓敲門”行動,讓群眾第一時間找得到組織、全天候看得到黨員。

三是促進功能提升。劃定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范圍,提出11條認定標准、細化32種表現情形,集中整頓30個軟弱渙散村。制定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0項清單和“八不准”行為規范,深入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練兵比武”活動,舉辦“書記交流日”150場、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項目拉練”290次、專題培訓180場、“擂台比武”活動77場,提升基層干部治理能力。

注重整合資源,下沉力量高效保障

推動服務資源和工作力量集聚下沉、精准投放,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應。

一是結對共建重心下移。全面推行“機關+農村”“機關+社區”結對共建,安排市直單位分別與101個村、75個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一對一”簽定共建協議,經常性開展“組團服務”,應急時下沉“組團作戰”。在疫情防控中,3萬多名機關黨員干部迅速下沉集結,帶動近10萬名黨員就地參與防控工作,以最快速度掌握涉疫動態。

二是優化流程閉環處置。明確賦權事項目錄清單,推進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下沉,實現鄉鎮(街道)“一支隊伍管執法”。建立“網格(單元)採集、街鄉派單、部門報到”響應機制,創設“常態巡查—源頭發現—信息採集—任務分派—問題處置—核查反饋—跟蹤問效”等七步事件閉環處置流程,採集處理疫情防控、矛盾糾紛等事件6.24萬起,已辦結6.01萬起,辦結率96.3%。

三是數字賦能資源共享。建立“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平台,設置15個應用場景和8個應用專題,接入惠民寶APP、鄰裡家家親、時間銀行等平台,共享數據5.2億多條,發布各類民生信息4.6萬條,8000多名能人賢士入駐平台提供服務。加快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推動六個治理層級黨組織分級“上網”,在職黨員、離退休干部黨員、流動黨員等分類“入格”,實現黨建和綜治、城管、信訪、應急管理等數據穿透、信息關聯。

集聚治理優勢,激發動能共建共享

充分發揮黨員、志願者的示范作用和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效能。

一是壯大基層治理力量。打造以村(社區)“兩委”干部、網格或單元黨組織負責人、網格員、社區工作者等為專職力量,村(社區)包聯干部、下沉干部、在職黨員、志願者等為補充的基層治理隊伍。堅持黨建帶群建,組建500支巾幗紅、夕陽紅、創業青年等志願服務團隊,共同參與公共服務、治安維穩、文明創建等基層治理,實現良性互動、睦鄰友好。

二是發揮在職黨員作用。推廣運用“時間銀行”志願服務平台,引導3.4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小區)報到、入駐平台服務,通過“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開展志願服務3.05萬場次、總時長257萬小時。發動2.5萬名在職黨員加入各居民小區戶主微信群,擴大“朋友圈”、傳遞正能量,並對接群眾線上反映需求,提供組團式、專業化服務。

三是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推行基層治理積分制,採用“紅榜加分、黑榜扣分”,通過積攢福分、兌換服務、互利互助,以“小積分”撬動“大治理”。在全市563個居民小區建立“能人榜”,動員4萬余名小區能人參與“鄰裡一家親”服務,為群眾提供預約上門服務5200余次。組織5800名快遞員、外賣員到網格(小區)黨群服務站報到,開設“紅色驛站”,為他們提供專項暖心服務,推動新就業群體由“管理變量”成為“治理增量”。

(責編:江葦杭、余尤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