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成熱話題,醫衛界政協委員帶來“冷”思考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福州1月14日電 (林盈)隨著防疫政策優化調整以及疫情形勢變化,在今年福建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怎樣破解“看病難”成省政協委員們熱議的一個話題。
在政協醫藥衛生、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界別的分組討論中,多位來自醫療衛生領域的委員帶來自己的思考。
分組談論現場。人民網 林盈攝
在縣鄉村看好“小病”
“群眾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有一部分原因是社區和縣鄉村醫院條件不夠好。”在分組討論中,一位委員談到了分級診療落實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不少委員直指痛點:目前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人員短缺、資源匱乏、設備落后、藥品不足等短板尚未補齊,強基層這道題必須解。
如何讓小病解決在社區和縣鄉村,把分級診療落實到基層“毛細血管”?
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孫蓬明關注到了村醫這一群體。村醫負責農村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疫情防控等工作,是農村基層衛生事業的“守護者”“看門人”。他認為,要提高村醫的技能培訓,推動鄉村醫療服務站的建設,這樣才能真正打通醫療保障“最后一公裡”。
“我們做過調查,村醫對慢病的管理方面的知識還有對腫瘤的初級篩查、識別、轉診的標准和途徑以及對傳染病的認識方面都有比較迫切的培訓需求。”孫蓬明指出,希望能夠借助“數字”的手段,把這些迫切需求的培訓知識送達村醫身邊。
政協委員在分組討論中發言。人民網 林盈攝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謝良地也從基層醫療機構角度提出,建議提高社區綜合治理能力,強化人員培訓,合理搭配管理團隊人員。同時,進一步落實和促進基層全科醫學的發展。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林紹彬提出,要加強縣鄉村三級衛生網絡建設,重點加強村醫隊伍建設。他關注到,近幾年,村衛生所、社區衛生院、疫情定點醫院和亞定點醫院等醫療機構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響,建議政府撥付專項資金予以補助支持。
針對基層藥品不足的短板,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院長吳光輝建議,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養老機構醫務室建設,盡快為其配齊配足抗病毒藥品等,做好患病早期醫療救治工作。
用好待遇留住村醫
盡管村醫在農村基層衛生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當前村醫群體面臨養老保障不足、老化斷層青黃不接、工作能力不強、績效工資制度激勵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等問題。
“以我們沙縣為例,140多名村醫當中,40歲以下的村醫隻有20來個。”三明市沙縣區政府副區長張美娥介紹,調研發現,現有村醫中有許多從“赤腳醫生”轉變而來,存在著年齡偏大,收入待遇低等現狀,且養老保障不足,診療水平有待提高。
縣鄉村基層分級診療離不開村醫作為健康守護者的力量。她指出,村醫待遇由公共衛生、績效薪酬、政府津貼、運行補助等方面組成,要提高村醫工資待遇特別是基礎工資部分,保障村醫退休后的待遇至少達到民辦教師退休的待遇水平。
同時,提高村醫培訓實效,在培訓課程的設置上注重臨床實用,培訓師資上要多方面考慮,結合培訓、指導和跟蹤督導,真正提高村醫隊伍的診療水平。此外,她還建議,健全村醫激勵政策,拓寬村醫職業晉級渠道,給予一定政策支持,營造良好職業發展環境。對於達到一定服務年限的“鄉聘村用”年輕村醫,可以在入編考核時,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從而為村醫隊伍吸引和留下人才。
以“互聯網+”為醫院減壓
除了通過加強基層醫務人員隊伍建設深化分級診療外,也有多位委員提出了以“互聯網+”醫療服務破解“看病難”問題的可能性。
多位醫衛界別委員就“看病難”問題提出建議。人民網 林盈攝
福建省立醫院北院副院長侯建明指出,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線下醫療機構壓力加大,“看病難”問題凸顯。應用“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的“雲上醫院”或能起到為線下醫院分流、解壓的效果,他建議要加大政府投入、企業參與的數字醫療建設力度,推動患者醫療信息共享。
龍岩市互聯網精英聯合會會長廖杰遠提出建設全省互聯網醫聯體的建議。他認為,可由福建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建設一家省級互聯網醫院,聯動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組建覆蓋全省的互聯網醫聯體。
同時,在福建省級互聯網醫院下建設“雲藥房”,聯合現有醫藥生產經營企業,建立面向醫聯體成員單位的集約化醫藥保供通道,重點保障基層患者救治所需藥品和醫用物資的及時供應。
對於醫療體系尤為薄弱的偏遠縣域農村地區,廖杰遠建議以鄉鎮為單位配備可實時接入互聯網醫院服務、能完成二級醫院水平檢查檢驗項目的“流動醫院”——雲巡診車,入村下鄉開展定期巡診服務。
福州東南眼科醫院副院長趙廣愚也提出,建議探索在智慧城市APP中開設醫療板塊,將互聯網醫院統一接入﹔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相關企業合作,探索開展“互聯網+護理”、電子處方、藥品配送、“線上+線下”全流程診療等創新服務,從而緩解“看病難”問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