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張運明:暢通“雲醫保”,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福州1月14日電 (呂春榮、錢嘉禾)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醫療資源變得空前緊張,容易造成患者在醫院聚集。對此,在福建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福建省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張運明提出了關於“暢通‘雲醫保’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建議。
福建省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張運明。受訪者供圖
“‘雲醫療’是指患者通過互聯網醫院、在線平台復診、咨詢,藥物配送到家的一種新型醫療模式。”張運明表示,通過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線上優勢,利用線上線下模式(O2O),能有效緩解挂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的“三長一短”問題﹔同時,互聯網醫療平台通過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能夠不分時間、不分地域、不分院區,實時調動醫生資源,解決線下就診的時空制約問題。
但張運明也指出“雲醫療”落地需要注意防范的政策風險點。比如,“互聯網+”醫保服務的邊界難以界定——醫療不同於其他服務,是以生命健康作為標的,創新醫療服務供給模式的核心是保障醫療服務質量,鑒於“互聯網+”醫療所依賴載體的虛擬性,必須保証線上診療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再如,“互聯網+”醫保服務監管較難。目前“互聯網+”醫療的相關監管技術、制度和手段等還不成熟,“互聯網+”醫保服務要面臨多個層面的監管難題,包括行業准入、硬件設施標准、醫療服務質量、醫生診療與用藥規范、醫療機構與零售藥店合理收費和費用管控、患者醫療信息安全等。
那麼,如何暢通“雲醫保”,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
張運明建議,一是強化認識,明確邊界,規范診療行為。目前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主要包括常見病和慢性病復診、門慢門特處方藥開具與配送,而涉及到醫療安全和臨床路徑變異大的非常見病、多發病和危急重症的首診,以及鎮靜劑、毒麻藥品等處方外流,則不宜放開“雲醫療”政策口子。
二是政府主導,系統貫通,破解共享瓶頸。在“橫向到邊”層面,建立以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信息系統,並實現所有層級醫療機構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的互聯、互通、互享、互認,優化診療流程,助推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和遠程醫療,消除當前的信息孤島和碎片化問題。
在“縱向到底”層面,借由全國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建設,在區域平台上完成與國家和省際平台的技術對接,並不斷完善和拓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內容,實現從健康管理、臨床診療到康復護理的“全人、全程、全生命周期”醫療服務覆蓋。
三是協議管理,依規約束,有效控制風險。一方面,將醫療質量、費用總控、診療規范等納入醫保協議,加強定點醫療機構和藥店的線上協議管理,並建立相應的服務考核與退出機制﹔另一方面,建立醫保醫師制,與醫保醫師簽訂在線合理診斷、合理用藥等服務協議,規范其在線診療行為。
四是以技制技,過程監管,強化質量控制。互聯網所依托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能夠通過可視化的實時數據,進行臨床分析、社會分析和診療行為分析,為線上服務的風險預警、過程追溯和及時處置提供了監管可能。
五是激勵付費,獎優罰劣,防止過度醫療。採用病種或人頭服務包干形式,綜合考慮臨床路徑、價格水平、醫保支付能力、患者體驗等因素測算不同等級互聯網醫保服務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包價值,並在合理總額預算基礎上實行病種或人頭打包付費,減少醫療成本和不合理的就診次數,防止醫保資源濫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