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專訪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弱鳥先飛,滴水穿石  加快建設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劉卿 林曉麗
2023年01月15日08:3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在福州舉行,大會期間,圍繞福建寧德市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話題,人民網特別專訪寧德市委書記、寧德代表團團長梁偉新。

寧德市委書記、寧德代表團團長梁偉新出席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人民網 劉卿攝

寧德市委書記、寧德代表團團長梁偉新出席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人民網 劉卿攝

記者:福建省委對寧德的發展定位,是“建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奮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那麼,今年寧德在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上要如何跑出“加速度”的呢?

梁偉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些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多上幾個大項目,多抱幾個‘金娃娃’,加快跨越式發展”等重要囑托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培育出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銅材料等四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撐寧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全市GDP繼2012年突破第一個千億后,分別用6年和3年時間突破了第二個、第三個千億大關,躋身福建全省第五、跨入全國百強。預計去年全市GDP增長10.5%左右,增幅有望保持全省首位、位居全國百強城市前列。

今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這次省兩會的召開,為我們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務實可行的路線圖,發出了開局起步的動員令。接下來,我們將認真落實省兩會部署要求,奮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年經濟增長8.5%,穩定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穩定保持全省領跑勢頭。主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三次產業”全面發展。在穩住一產、提升三產的基礎上,重點穩住工業大盤,推動寧德時代車裡灣基地、福鼎基地全面投產,邦普循環科技、國泰電解液、青山礦卡等達產產值超千億元的25個重大項目接續投產,確保四大主導產業產值突破65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以上。

二是堅持“三駕馬車”同向發力。把握國家和省裡擴內需政策,組織實施千億項目儲備、千億項目投資、千億招商引資“三個千億”計劃,並持續深化“三比三賽”活動,不斷擴大有效投資、壯大發展支撐。同時,加快恢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住宿、文旅等消費市場,並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住房改善、養老健康等消費新空間,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培育消費熱點、釋放消費活力。

三是堅持“三類產品”梯隊培育。立足寧德產業結構和發展潛力,扎實推進按摩器、電動汽車、電動船舶等覆蓋從幾千到幾萬、幾萬到幾十萬、幾百萬到上千萬等價格區間的產品,做到一類產品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個專班和一個以上配套園區和研發平台,做精做好產品,積極搶佔市場,著力打造寧德高質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圍繞寧德市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話題,寧德市委書記、寧德代表團團長梁偉新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劉卿攝

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圍繞寧德市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話題,寧德市委書記、寧德代表團團長梁偉新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劉卿攝

記者:肩扛特殊使命、特殊責任,寧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如何謀劃定位?

梁偉新:寧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上有著特殊使命、特殊責任。踏上新的趕考之路,我們將全面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新方略、新舉措,拿出隻爭朝夕的干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進展,努力形成更多寧德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志性成果,為全國全省大局增光添彩。

一是以建設全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為牽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立足寧德是全球最大鋰電池和不鏽鋼生產基地,以及市場佔有率最高、生產能力最大、研發實力最強、應用場景最廣等多重優勢,順應黨的二十大“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的政策導向,著力打造“滿足國內、面向全球”的綜合配套基地,力爭到2025年鋰電新能源產業產值達5000億、不鏽鋼新材料產業產值達3000億、新能源汽車和銅材料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000億,支撐工業總產值超萬億、GDP超5000億。

二是以建設現代化灣區經濟的試驗區為支撐,著力重塑寧德城市形態。積極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對環三都澳區域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資源配置、統一產業布局、統一基礎配套、統一公共服務,並通過打通G228、沈海高速復線擴容工程等交通動脈,把沿線的鋰電新能源小鎮、汽車小鎮、不鏽鋼新材料小鎮、霍童古鎮、白茶小鎮等經濟發達鎮、專業功能鎮,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形成更加緊密地發展聯合體,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環灣城鎮群。

三是以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區為目標,扎實走好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使命重任,延伸拓展精准扶貧的寧德實踐,統籌推進“五個振興”,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下功夫,在推進鄉村建設上出實招,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上求突破,在促進城鄉共同富裕上見實效,展示好鄉村振興的閩東特色。

四是以建設綠色低碳宜業宜居的先行區為抓手,打造綠色發展重要引擎。充分發揮寧德森林覆蓋率69.98%、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裡等資源優勢,抓住“雙碳”戰略釋放的重大機遇,深化“電動寧德”建設,大力發展儲能、電動船舶、電動重卡等新業態,不斷拓展“光伏+”等新模式,積極搶佔綠色產業發展新藍海,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素質相得益彰。

梁偉新向記者介紹寧德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人民網 劉卿攝

梁偉新向記者介紹寧德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人民網 劉卿攝

記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重要囑托,寧德當前做了哪些探索?要怎麼造福於民?

梁偉新: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對鄉村振興工作作了部署。總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這幾年,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之路”的殷切囑托,我們積極探索實踐,在產業引領、以城帶鄉、文化賦能、生態宜居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比如,產業引領方面,已經打造出“一縣一業”的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大黃魚、白茶、銀耳、海參等農產品市場佔有率均位居全國首位。2022年“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2150億元﹔前三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3%、增幅全省第一。

以城帶鄉方面,大力推行“一書記三大員”制度,並對453個已脫貧村、161個老區基點村、246個少數民族村、44個海島村,分別出台精准幫扶政策,不斷把優質資源導入農村,促進鄉村加速振興。

文化賦能方面,注重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和引入現代元素相結合,精心培育金牌旅游村,新建“東海1號”外海風景觀光道、福鼎漁井村等一批網紅打卡地,打造形成“古村落+文創”“攝影+民宿”“漁業+旅游”等一批文化新業態。

生態宜居方面,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等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水平,森林覆蓋率69.98%、是我國大陸沿海“最綠”的城市。同時,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村改廁改水,並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全面提升鄉村宜居水平。

創新實踐方面,聚焦農村所需、農民所盼,打造了一批具有閩東特色、體現寧德標識的創新舉措。比如,搭建生產要素流轉平台,推動“資產”變“資金”,累計融資126億元,惠及10萬多農戶﹔開展“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復墾農村撂荒地1.5萬多畝,既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又增進了全社會維護糧食安全的共識﹔建成投用485個“互助孝老食堂”,讓1.2萬多名農村孤寡老人吃上了“暖心飯”。

寧德代表團會議現場。人民網 劉卿攝

寧德代表團會議現場。人民網 劉卿攝

新一年,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區,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不斷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重點開展三個行動:

一是實施產業引領行動。全面推行推行“八個一”工程,即:一個產業要有一個規劃、一本藍皮書、一個展示館、一批龍頭企業、一個科研機構、一個數字平台、一套政策體系、一個產業基金,持續做強做特“一縣一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民跨界增收、跨域獲利。

二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結合金牌旅游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動每個縣集中打造3-5個示范村,讓老百姓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為生活新常態。

三是實施強村富民行動。滾動實施強村富民惠民“三個一批”項目1600多個,確保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65%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萬元、30%達到50萬元。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