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閩江學院——

培養應用型人才 服務地方建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記者 吳丹 王崟欣
2023年01月31日09: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養應用型人才 服務地方建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從市區出發,穿過閩江、烏龍江,一路來到旗山腳下大學城深處,閩江學院坐落於此。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農田。

冬日的福州還很溫暖。陽光洒滿校園,學生結伴從記者身邊走過,青春氣息扑面而來。

校門入口一側的石碑上,16個字格外醒目——“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這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理念,也是閩江學院長久以來堅守的辦學指導思想。

2021年3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需要設置專業、打好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閩江學院堅持應用型辦學宗旨,立足福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立德樹人

為學生成長把准方向

採訪的第一站,是一堂思政課。

還沒走進校史館,便聽到課堂上傳來陣陣笑聲。

走進一看,沒有桌椅、沒有傳統課件,校史館展板前,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東與學生們面對面,氣氛輕鬆活躍。

“身為應用型高校的學生,每個人都要學會一技之長,同學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本領是什麼?”陳東指著展板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提出問題。

“組織能力,我是學管理的。”很快有學生搶答。

“很好,要解決為誰組織的問題。作為老師,我們的使命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陳東說。

“講好故事,我是學新聞傳播的。”第二位學生接過問題。

陳東略作沉吟,“要給誰講故事?”

“給人民講故事。”學生回答。陳東接著說:“我們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就是要求我們有國際視野。”

“我們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為什麼要上思政課?思政課關系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陳東繼續說道。

一節課的時間裡,沒有人玩手機、開小差,學生臉上滿是專注。

陳東介紹,閩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有40多位老師,教學各具特長。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樓裡,黨總支書記張慶守正忙著和教研室主任研究下學期的思政課該如何上。在學院老師新提交的教學計劃中,有一門面向全校開設的思政公共必修課:每位老師都結合各自課程特色,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每一堂課。

辦公桌上,有幾本包裝精美的畫冊,張慶守自豪地介紹,這是學生的思政課作品集。一頁頁翻開,油畫、水彩畫、鉛筆畫,繪畫手法五花八門﹔“一帶一路”“探月工程”……畫作主題豐富多彩。

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閩江學院的思政課別有新意,針對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精准施教,將專業特點融入思政課教學。比如,在美術學院,學生以專業作品匯報思政課的學習成果﹔在人文學院,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育的目標,既要塑造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使命感,更要增強他們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信心與底氣。思政課正是一個重要抓手,辦好思政課,我們責無旁貸。”張慶守說。

面向市場

培養應用型人才

行走校園,美景很多。但最美的風景,在課堂與實驗室裡。

閩江學院工科樓A座一共5層,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學生科創平台、專業實驗室位於這棟樓裡。走廊很靜,一間間實驗室在走廊兩側一字排開。

推開數字福建智能化生產物聯網實驗室的大門,約莫30平方米的空間,擺放著幾張方形工作台,轉換器、主芯片、電機等就散落在工作台上。

在中間的工作台,3名同學圍著一台電腦,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復雜的線路圖。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學生趙毅華介紹:“我們3人是一個項目團隊,正在討論的這項課題已經開展一年了,是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產學研項目,需要為企業設計出一套康養智能化系統。”

360度旋轉的攝像頭,通過藍牙實現一鍵呼叫。在趙毅華的演示下,通過小小一台攝影儀,便可實時觀察家中老人的相關情況。

“從最初的構想,到一點點推算、落地、完善,產品的每一次完善,都是無數次討論和反復試驗出來的。”趙毅華說,隻要沒課,大家幾乎都泡在實驗室裡。

提起項目進展,3名主創人員不約而同地翹起嘴角。趙毅華回答:“企業很認可,產品已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一旁的團隊成員補充道:“開心得睡不著覺。”

在閩江學院,這樣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還有很多。據介紹,學校鼓勵老師積極“走出去”,與企業建立合作課題,並通過課題把學生帶到團隊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小項目到大項目,逐步提升學生的研發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企業的研發有了更多的靈感,用人需求也得到了極大擴充。

“要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長。”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林文忠說,“課題的合作加深了企業與學生的雙向了解,不少同學就在這樣的合作過程中被企業點名招走了。”

立足福州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從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出來,拐個彎就是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剛體驗了理工類專業的嚴謹,又迎面感受到濃濃的時尚氣息。

學院走廊櫥窗裡,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學生作品,就像走進了一場時裝秀。臨近期末,幾乎每間實驗室內都有學生。

第一間紡織實驗室,一團棉花經過一道道工序,實現了由團到片,由片到線的形態變化﹔第二間實驗室,棉線織成的布料被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再往前走,第三間實驗室傳來“沙沙”的作業聲,學生正忙著完成學期末作業,剪刀與布料交錯間,一條裙褲誕生了。

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院長李永貴介紹,不同於一般大學以服裝設計為主,閩江學院的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圍繞產業鏈開設專業、設計課程,制定實現了覆蓋紡織原材料、服裝設計、成品制作的全流程培養方案。

“立足福州,面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閩江學院是這麼規劃的,也是這麼做的。

福州紡織服裝業發達,擁有相關企業近千家。依托福州市紡織工程學會秘書處單位,學校組織老師通過調研、日常交流了解企業和行業一線需求,並從市場需求出發,與企業共同申報課題﹔引導學生畢業論文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倡導真題真做﹔通過共建產業學院,與企業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上深度共建。

“企業有新材料、創意設計等方面的需求,通過密切交流,我們能第一時間掌握企業真實需求,與企業合作申報課題,幫助其解決發展難題。同時,一線的交流成果也反哺了教學,我們的課程都是根據企業和行業發展實際設置的。”李永貴說。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特別的班級——“長源班”。

班如其名,“長源班”是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與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共建的班級,從學生選拔,到課程設計、考核,雙方深度參與。“一方面立足企業真實運作情況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也能促進企業發展。”學院老師柯惠珍介紹,目前,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已與3家企業開展深度共建,均是福建省紡織與服裝界的龍頭企業。

柯惠珍手頭上正在忙的一項課題,就受到了這種深度共建的啟發。“傳統紡紗以棉線為主。但近兩年國際形勢對我國棉制品造成一定影響,不少企業訂單下滑。”柯惠珍說,在與長源公司反復溝通中,雙方合作申報了福州市“揭榜挂帥”科技重大項目,項目內容便是共同開發棉纖維的替代產品,“一旦新型纖維研制成功,將是紡織服裝業原材料的一項重大突破。”柯惠珍信心滿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閩江學院,前身是福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閩江職業大學,前者的創建是為順應國家教育事業需要,后者則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多年來,閩江學院深化產教融合,突出開放辦學,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堅定不移走應用型辦學之路,實現了從高職高專向應用型本科大學的轉變。

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閩江學院將不斷探索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通過組建“訂單班”“創新班”等,引入企業導師,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向深向實。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31日   第 01 版)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