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所“學院”意欲更名“大學”,背后有何考量?
“學院”變“大學”?福建工程學院更名又有新動態。近日,福建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2023年度第一批擬申報高校設置事項的公示》。公示顯示,福建工程學院擬更名福建理工大學。
據悉,福建工程學院於2019年開始申請更名。2019年9月,受福建省教育廳委托,福建省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組對福建工程學院申報更名為福建理工大學進行了實地考察。經考察,福建工程學院順利通過福建省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對學校申報“更名大學”的考察評審。此后,受疫情等方面影響,更名工作進度有所放緩。
福建工程學院校園風光。來源:福建工程學院網站
高校更名在福建省內已有先例
不隻福建工程學院,這兩年,福建還有多所高校意欲更名。
關於更名,泉州師范學院以及地方政府已“准備”多時。2022年8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支持泉州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的意見》提到,支持泉州師范學院建設一流應用型高校、申報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並更名為大學。
閩江學院的更名工作也早已“開跑”。根據公開報道,2021年3月閩江學院在福州政務平台回應“更名事宜”時稱:“我校已全部完成職責范圍內的申報程序,並積極做好迎接教育部高評委專家進校實地考察的各項准備工作。”
另一所高校廈門理工學院,其更名計劃也已列入《福建省高等學校設置“十四五”規劃(草案)》。
而在上述幾所高校之前,福建已有多所高校成功更名。如2015年,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更名為陽光學院,成為福建省第一所由獨立學院轉設的普通本科高校。同年,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獲批轉設為廈門工學院。2018年12月,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獲批轉設為閩南科技學院。2019年6月,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獲批轉設為福州工商學院。
“學院”為何熱衷於更名為“大學”
事實上,在全國范圍內,高校更名也並不鮮見。公開報道顯示,2000年至今,全國已有超過600所高校進行過更名。其中,校名變更次數在兩次及以上的高校,不下百所。另有數據顯示,2012至2017年出現一波“高校更名潮”,有超過200所高校更換了校名,其中僅2015年就有72所。
高校為何想更名?“把校名從‘學院’更名為‘大學’﹔把校名中的市改為省,以至大區域﹔去除校名中機械、職業等‘陳舊詞匯’,增加文理、科技等時髦詞匯等,是我國高校更名的整體趨勢,一段時間中還出現更名潮。”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過去20多年來,我國部分大學熱衷更名、合並、擴大規模,一方面有迎合社會輿論的因素,即希望給大學取一個“高大上”校名。
熊丙奇認為,另一方面,是由於在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看來,“大學”是比“學院”層次更高的高等學府,不論招生、建設教師隊伍,還是尋求社會合作,大學都比學院更具有優勢。
高校更名之后有何影響?以“學院”更名“大學”為例,據悉,區別主要見於辦學規模、學校與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與科研水平、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例如,在辦學規模方面,學院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在5000人以上,大學則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於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
又如,在師資隊伍方面,學院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數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應不低於30%,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專任教師人數一般應不低於專任教師總數的30%﹔大學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的人員比例一般應達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一般應達到20%以上。
不隻影響高校招生、師資,一位教育界學者在受訪時表示:“更名關系到學校級別、層次和待遇等問題,或會幫助高校在招生機制、政府行政撥款等方面獲得更多資源。”
以福建為例,高校更名背后確有現實考量。此前有媒體評論分析,從2020年起,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普通類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並為本科批,這個時候,是“大學”還是“學院”,對考生填報志願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比如上述提到的廈門理工學院、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等高校,本身是本科二批院校,但是有部分專業在本科一批招生。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並后,且更名為大學后,對於考生來說,自然歸類到本科一批,相應的,這些高校錄取分數將水漲船高。
專家:高校更名應該應時應需,不可盲目
此前,針對“高校更名潮”,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要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准審批“學院”更名“大學”。
“高校更名當應時應需,不可盲目。”熊丙奇表示,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每所高校的重要辦學任務,是形成自身明確的辦學定位,在這一定位上辦出高質量和特色,不能再追求規模和體量發展。
“形成學校明確的辦學定位,需要充分發揮學校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強調對教育事務、學術事務進行專業同行評價,以此推進學校辦學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也引導社會公眾轉變對大學的看法,讓高校辦學擺脫功利教育環境。”熊丙奇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提出,更名對高校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最重要是要走上良性發展的路子。“最關鍵的是避免過於看重更名,從而忽視了高校辦學的‘實’處。”
另有觀點認為,高校熱衷於更名為“大學”,體現了其對自身各方面水平更高質量的要求,但“學院”並不意味著不如“大學”,畢竟“雙一流”高校中還有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這樣的學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