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福建雲霄“小枇杷”何以成為“大產業”?
位於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的千畝“枇杷林海”蔚為壯觀。雲霄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三月,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的鄉村到處彌漫著枇杷成熟的香味。在陽光沐浴下,黃澄澄金閃閃的果實綴滿枝頭,引來一批批游人和採購商。
“嘗嘗,甜得很。”這些天,年逾六旬的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村民吳元海和老伴每天在果園裡來回穿梭採摘枇杷。當看到有游客走近,吳元海迅速放下手中的活,一路小跑到自家果園前用木凳和桌板擺起的一個簡易小攤,整理上面擺著十幾筐新摘的枇杷,熱情招待他們試吃。
另一邊,村口不時有大巴車、私家車駛入。游客一下車便跑到果園裡拍照打卡,選購枇杷等特色農產品。
“一筐40元,一天就能賣上兩千元。”談到收入,種了二十多年枇杷的吳元海喜笑顏開,“這幾年,村裡打造鄉村旅游,游客多了起來,枇杷不愁賣,每年單賣枇杷鮮果就能給一家人帶來近4萬元的收入。”
果農在果園採摘枇杷。雲霄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我國著名的“枇杷之鄉”,雲霄縣枇杷種植面積達8萬畝,年產量5.5萬噸,年產值超過7億元。當地打造出的閩南地區知名棪樹枇杷生態觀光園,年均接待游客量超50萬人次,枇杷全產業鏈產值超20億元,“枇杷經濟”成為鄉村振興強有力的“引擎”。
雲霄縣縣長沈順來表示,多年來,雲霄縣全力推動枇杷產業做實標准、做優品質、做強品牌,雲霄枇杷走出了一條“生態+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實現“小枇杷”向“大產業”的轉變。
打造品牌 “中國枇杷之鄉”揚名
雲霄枇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証明集體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50多項殊榮。雲霄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前不久,外地水果收購商趙志杰不遠千裡來到雲霄縣,在多個鄉村“轉悠”一圈后,最終帶著滿滿一車枇杷鮮果趕往河南市場。
“每年三四月份,很多水果收購商都會來這裡批量採購枇杷。這次我們好幾個老鄉相約一起早點過來,就是希望能夠採購到更多的枇杷。”十多年前,經過多方考察,趙志杰看中了雲霄縣的枇杷,每到枇杷成熟季,都會前來採購。
那麼,雲霄縣的枇杷何以成為香餑餑?
閩南地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烏山巍峨雄奇,穿越雲霄縣而過。烏山腳下,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擁有大量的富硒土壤,十分適合種植枇杷。
除了優越的環境,果農們的辛勤也是這裡枇杷“出圈”的原因之一。枇杷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下一番功夫,當它開始結出小果時,需要為每串枇杷套上專用的果袋,防止果子受霜凍虫咬,保持水分不流失,兜住甜甜的汁水。
與福建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聯系合作,引進枇杷優新品種﹔評選枇杷優質果,引導激勵果農果企提質增效﹔連續多年舉辦枇杷文化節,集中展示推介當地枇杷產業風採……此外,長久以來,當地實施一系列舉措持續打響枇杷品牌。
如今的雲霄縣已成為著名的“中國枇杷之鄉”,也是中國優質枇杷基地重點縣和服務果業全國先進單位。雲霄枇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証明集體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世界地標博覽會金獎、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中國和歐盟地理標志互認產品等50多項榮譽。
“通過品質認証,將有利於雲霄枇杷打響品牌,拓展市場,進一步提升雲霄優質枇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助力農村經濟發展。”雲霄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方鎮和表示。
延伸鏈條 多環節增值
果農在打包整理剛採摘下來的枇杷。雲霄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清洗枇杷、剝皮去籽、下鍋、燒火……這幾天,一到晚上,雲霄縣雲陵鎮下坂村村民張文生就忙著熬制枇杷膏。當滿滿一鍋晶瑩剔透的枇杷膏即將出爐時,他便拿起手機,拍了視頻,發到朋友圈“吆喝”,不一會兒就收到接連不斷的預定。
張文生家種有100多畝的枇杷,預計今年能採收兩萬多斤的枇杷鮮果。今年枇杷成熟以來,他已熬制了三大鍋枇杷膏。
“一鍋大約能裝60瓶,每瓶賣25元,就有1500元的收入。”張文生高興地說,今年他家的枇杷以及枇杷膏、枇杷花茶都脫銷了,賣出了好價錢。
要想提高枇杷的“身價”,就要實現全產業鏈的發展。
在雲霄縣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口用來熬制枇杷膏的大鍋和爐灶。每到枇杷成熟季,每個攤販不僅賣鮮果,還賣成罐的枇杷膏、枇杷糖水以及成袋的枇杷花茶。
此外,雲霄縣不斷完善枇杷加工體系,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協調發展,推動枇杷葉、花、果多元化開發,推出枇杷花茶、枇杷罐頭、枇杷糕點、枇杷酒等多個加工系列產品,推進枇杷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枇杷的花和葉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能做枇杷花茶和枇杷膏,我們通過引進加工企業,將枇杷綜合利用,帶動農戶致富增收。”雲霄縣農業農村局熱作站站長陳天佑介紹,棪樹村共種植枇杷1500多畝,年產枇杷約150萬公斤,通過不斷拓展產業鏈條,去年該村的枇杷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100萬元,人均收入2萬多元。
搭乘電商 線上線下“火力全開”
游客在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採購枇杷。雲霄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是我們的千畝枇杷生態觀光園……”說話間,吳素華熟練地抬高手機鏡頭,這時成片的“枇杷林海”在直播間裡完整地呈現出來,不少網友直呼“被震撼到了”。
“枇杷什麼時候成熟”“想看一看採摘場景”“枇杷剝皮有哪些技巧”……隨著直播間人氣越來越高,吳素華熱情地和網友互動,耐心解答各種疑問。
吳素華是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頭號“網紅”,被人親切地稱為“枇杷姐姐”。這緣於近年來她參加電商培訓學習,從果農變身主播,推廣鄉村美景,並為枇杷打開了銷路。
“枇杷滯銷的時候,8毛錢一斤都沒人要。”吳素華說,棪樹村地處偏僻山區,以前交通不便,村民又局限於傳統的銷售模式,等著別人上門收購,枇杷滯銷時爛在園子裡,非常可惜。
2008年,吳素華返回家鄉棪樹村創業,2010年開始在QQ視頻上與朋友互動,幫助村民銷售枇杷。2019年,她開始接觸電商直播帶貨,帶領村裡的年輕人幫助村民銷售枇杷等農產品。
“有一天我遇到村裡的一名大學生,她紅著眼眶告訴我,家裡辛苦一年,果子賣不出好價錢就交不了學費。”吳素華說,那天之后她就在村部簡陋的圓桌旁,架起一台手機,開始直播銷售枇杷。
短短一個多月,枇杷線上銷售營業額達300萬元,直播帶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此,棪樹村開始培育挖掘本土農村電商新生力量,讓他們走進田間地頭直播,制作有關枇杷採收的短視頻發布到社交平台,主動為群眾找銷路。如今村裡已經有20多名“農民主播”,並進駐了多家電商企業。
根據本地資源特點,雲霄縣不斷拓寬枇杷銷售渠道,融入“互聯網+”發展理念,引進電子商務企業,把每年枇杷文化節“搬”到網上,通過直播、微商、短視頻大賽等網銷形式,推動枇杷線上線下銷售“火力全開”。
通過“觸網”,雲霄縣香甜的枇杷走出了大山,名揚海內外。
農旅結合 “枇杷雪景”成“網紅”
依托枇杷品牌效應,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雲霄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來自廣東的游客黃春枝一家駕車到達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內洞村,一下車便跑到千畝枇杷生態觀光園拍照打卡,在“銀裝素裹”裡游園賞景踏“雪韻”。
當枇杷開始結出小果時,為防止果子受霜凍虫咬,當地果農就為每串枇杷套上銀色果袋。人工造就漫山遍野的“枇杷雪景”,吸引不少游人前來觀賞。
“這裡景美生態佳,鄉村旅游設施完善,很適合一家人前來旅游。”在網上看過當地“枇杷雪景”的黃春枝說,漫步在千畝枇杷林裡的蜿蜒曲折木棧道上,參觀枇杷採摘場景別有一番風味。
每到枇杷成熟期,一波又一波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不斷“涌入”雲霄縣鄉村,體驗枇杷採摘樂趣、品嘗地道農家美食、採購枇杷鮮果等特色農產品……
“枇杷品牌打響后,鄉村有了人流量,發展旅游就有了信心。”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挂職干部湯子杰表示,依托枇杷的品牌效應,棪樹村吸聚了大量的人氣,為此該村整合自身枇杷產業優勢和天然景觀資源,拓道路、興產業、修棧道、建園林,通過“生態+現代農業+鄉村游”發展模式,引入文創元素,打造集旅游景點、生態採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
如今,棪樹村建成了枇杷文化館、10多間民宿和旅游配套設施。隨處可見的彩色牆繪和漫山遍野“枇杷雪景”讓棪樹村成了網紅打卡地。數據顯示,去年以來,棪樹村旅游收入超100萬元。
與此同時,鄉村旅游的不斷火熱聚集了更多人氣,帶來了更多的客流,讓雲霄縣的枇杷更加暢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