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創新發展沖鋒號——寫在廈門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之際
廈門市科創綜合實力不斷突破,涌現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圖為砷化鎵功放芯片產業化平台。 廈門市科技局供圖
盡管事務繁忙,但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的行程表上,一個城市被圈了出來——廈門。今天,他將有一個新的身份——廈門市科技顧問。
據不完全統計,這兩天,20多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陸續抵達廈門,如此重磅的科創陣容,無論是廈門,還是國內其他城市,都難得一見。吸引他們的,是今天召開的廈門市科技創新大會。
科技創新之重要,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這句話就能看出來:“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廈門首個“千人大會”落腳科技創新,足見科技創新在廈門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足見廈門市委市政府搶機遇強優勢挖潛力、切實把發展動能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的拳拳用心和有力行動。下好“先手棋”、勇闖“無人區”、搶佔制高點,廈門正開創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變量”的魔力
人們常用“關鍵變量”形容科技創新,認為其具有推動“從0到1”突破、“從1到N”跨越的魔力。
“從0到1”,這正是廈門福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常鋒埋頭在做的事。“努力了14年,終於看到了曙光。”電話那頭,他激動地說。
3月17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北京發布,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廈門福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項目成功入選。
該項目的推進,得益於充分挖掘“納米王子”——富勒烯的新功能。“我們走的是最難的底層材料創新之路。目前前期研究階段已基本完成,即將要做工業中試驗証和市場推廣。”朱常鋒很是感慨。借力產學研,福納科技推動富勒烯從“實驗場”走向“應用場”,使得我國在富勒烯這一高新技術領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科技創新的魔力有多強?位於海滄的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可以視為一個微觀觀察標本。
10年前,萬泰滄海一年產值僅幾百萬元,名不見經傳。但產品上市后,企業迎來精彩蛻變。這裡的產品,即國內首支宮頸癌疫苗。宮頸癌疫苗創新之路歷時10余年,充滿艱辛,上市后惠及成千上萬女性的同時,也讓企業產值成功破百億,聲名鵲起。
國內第一支宮頸癌疫苗、全球第一支神經生產因子藥品、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國內首輛商用級無人駕駛巴士、全球最先進的柔性AMOLED生產線……一項項新成果,充分展示出廈門創新的硬核“體質”,科技創新供給由量變走向質變。
去年,廈門GDP增速排名位居全國15個同類城市首位,這其中,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發揮著“關鍵作用”。2022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產值3420.22億元,包括海辰新能源、瀚天天成在內的388家“含金量”高的科創企業,同比增長超過100%。
一項排名,佐証著廈門的科技創新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2022》顯示,廈門上升12位,首次入圍全球百強科技集群。
創新生態的魄力
已走過42年征程的廈門經濟特區,血脈裡流淌著科技創新的基因。一千多年前,廈門就誕生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蘇頌。
當時針指向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時,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在廈門,被放到一個全新的、更高的維度來認知。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我們在百年變局中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也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唯一途徑。”魏少軍這樣表示。
放眼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將科技創新作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環顧國內,先進城市不斷聚力科技創新搶佔機遇。再看廈門,城市面積不大,打破空間、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對發展的限制,傳統路徑行不通,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
對廈門而言,科技創新,這既是城市競爭的需要,更是一個經濟特區擔當國家和民族歷史責任的抱負。
錨定目標,闖難關、涉險灘、蹚新路!
今天的科技創新,不僅是關鍵技術的比拼,更是創新體系的較量。立足城市發展實際,遵循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廈門科學、精准地謀劃一條科技創新的“廈門路徑”。
這條路徑濃縮為“四個一”:咬定“一個目標”,即切實把發展動能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上來﹔實施“一個工程”——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建設“一個平台”——廈門科學城﹔營造“一個生態”,也就是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氣溫”適宜,“陽光”“空氣”“水分”充足,讓企業茁壯成長,構建4+4+6現代化產業體系。廈門科技創新發展目標直指:打造成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無限可能的動力
產業鏈、創新鏈“雙向奔赴”,不斷激發新動能,這樣生動的畫面,每天都在上演。
今年年初,廈門鉅瓷科技有限公司獲得比亞迪的投資。 “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在氮化鋁粉末這一細分領域,我們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做到了全國第一。”鉅瓷科技總經理石磊自豪地說,公司依托北京科技大學秦明禮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高品質氮化鋁粉末和制品,目前已與國內多家頭部企業建立合作,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擴充產線。
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科技創新能夠“跳多高”“跑多遠”。
在廈門,一款PEM(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設備一經發布就引發多方關注。它配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100kW制氫系統,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這個創新產品,來自嘉庚創新實驗室。
“以前一項技術從發展到進入市場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現在依托嘉庚創新實驗室這一大平台,可能幾年就能實現。”嘉庚創新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鄭南峰教授介紹道。設立僅3年多,嘉庚創新實驗室已在氫能、鋰離子電池、光伏、未來顯示等領域,攻克了鹼性電解水制氫等20項關鍵技術。
高標准建設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籌建海洋省創新實驗室,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廈門充分整合優勢研發力量,筑牢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核”,努力突破一批“廈門產”原創性引領性創新產品和技術。
廈門科技創新的主引擎——廈門科學城,在這個春天跑出了加速度。項目儲備庫入庫“高研值”項目150多項,廈門數字工業計算中心、國際領先摩方超高精度3D打印技術項目等近50個項目落地,首個“創新飛地”——廈門科學城(北京)創新成果培育基地啟用。
再回到文章開頭提及的廈門市科技創新大會,此次大會叩開“廈門創造”的大門,進一步吹響創新發展的“沖鋒號”,並布下了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彩蛋”。
來自市科技局的信息稱,廈門將聘請40位頂尖專家作為廈門市科技顧問,與10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同時簽約多個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
我們相信,此次大會將一石激起千層浪,科技創新的浪潮,將在廈門奔涌向前。(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