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我领几个口罩。”“亮哥,有没有方便面?”……已是3月11日的深夜,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驻地的后勤保障库房依旧灯火通明,陈旭亮应答着各种需求,一边把相应的物资找出来,一边将申领表格递给领到物资的队员。此刻的他,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医生护士们很辛苦,这么晚了,睡不了几个小时,他们就要去上凌晨的班了。”陈旭亮很心疼他的队友们。等到队友们都回房了,没人喊他名字的时候,他才“打烊”,关上库房的门,开始清点库存,统计出入库的数据。而第二天清早,他又准时上岗。重复的还是那些琐碎的工作——给驻地队员们发放生活物资和医疗防护物资,做好各项统计工作等等,而这些只是陈旭亮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有事打我电话。”这是陈旭亮经常说的一句话。 刘宁摄
34岁的陈旭亮是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后勤保障组里的一员,他在组里主要负责接收福建给宜昌的捐赠物资,把物资入库,再分配安排捐赠物资,把物资发往宜昌市的定点医院,为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必要的资源补给。
库房在驻地酒店的五楼,这就需要陈旭亮在驻守库房的同时,还要兼顾去一楼取货场拉“货”(捐赠物资),唯一和他搭档的,就是酒店提供的一辆货运小推车。支援队前指综合协调部的同事说:“我帮旭亮算过,每天他至少在一楼和五楼之间往返十趟。他的微信步数平均每天超过12000步,而他仅仅只是在驻地酒店的范围内走动。”
小推车是陈旭亮的“黄金搭档”。 刘宁摄
2月24日,福建泉州某企业通过福建省工信厅驻泉州工作组向湖北宜昌捐赠1万件医疗非无菌防护服。这批捐赠物资于3月5日到达湖北宜昌支援队驻扎的酒店。陈旭亮接到通知到一楼取货场交接,堆成小山一样的货箱正等着他。因为支援队人手紧张,“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岗位都不能缺人,所以陈旭亮只能单枪匹马运将这一万件防护服从一楼转运至五楼库房。一路上他气喘吁吁,可是他高兴得很,遇到酒店熟识的工作人员,他都禁不住说“防护服来了,前方的兄弟姐妹们有保障啦!”
陈旭亮和物流工作人员交接货物。 刘宁摄
支援队前指综合协调部的同事说:“我和旭亮相熟后,才知道他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库房要从早开到晚,中途要搬运货物,能休息的时候,陈旭亮又闲不住,一会儿打扫卫生,一会儿整理库存。同事问他累不累,他说累,但马上又很憨厚地说:“小推车比我更累,我出力,它负重。”
小推车是陈旭亮的好帮手。 刘宁摄
“搬运工”陈旭亮可不仅仅“四肢发达”,“头脑”也不简单。他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基建科的土建工程师,日常工作让他养成了动脑筋的好习惯,他也把这股劲儿带到宜昌来。搬运物资的过程中,他发现支援队队员的个人快递包裹也不少,但是这些经过长途跋涉的包裹直接就交由个人,存在污染风险。于是,他建议由他所在的后勤保障部统一代理签收,统一物表消杀后暂存库房。这样一方面能解决队员们上班时间无法接收快递带来的不便,又降低了队员们与外界接触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
陈旭亮在“清洁区”添置消毒物资。 刘宁摄
此外,陈旭亮每天必做的还有一件事儿,就是赶在夜班医护人员回驻地前,把驻地酒店外的临时“清洁区”消毒一遍,同时添置好充裕的消毒物资,让下了班的队友们能够安全地通过“清洁区”,做好个人消杀工作,放心地回到驻地,好好休息。
陈旭亮和葛志勇、吴锦艺(二人均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后勤保障的“吉祥三宝”。 刘宁摄
像陈旭亮这样的后勤保障人员,在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一共有6名,共同承担资源协调、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外派定点医院保障等任务。当医护人员在“火线”战“疫”的时候,他们在后方从早忙到晚,提供着最基础同时又是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可亲可爱,却无声无息。(叶青卿、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