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闽南文化 厦门有新动作

2020年05月07日08:35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保护闽南文化 厦门有新动作

  厦门鹭江街道老剧场文化公园的闽南曲艺汇舞台经常循环展演南音、讲古、答嘴鼓等闽南曲艺,让普通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闽南传统艺术。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厦门地铁站里的闽南语宣传海报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闽南建筑风格融入厦门地铁站的设计。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送王船 苏华琦 摄

  1日,再次细看了《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内容,82岁高龄的周长楫稍感宽慰。这位闽南语研究专家,对闽南文化尤其是它的载体——闽南话在厦门的消亡速度多有忧心。

  4月22日,全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厦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6月1日起施行。

  传承与消亡赛跑

  “漂亮的闽南红砖建筑,要是成为城市建设的底色,会不会更有特色呢?”1日,逛完翔安大嶝红砖古厝聚落群后,来厦旅游的北方同学随口而出的一句话,却让深爱闽南文化的厦门人叶子陷入深思。

  “全国各地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红砖厝融入城市建设中,定能成为闽南城市的特色标志。”叶子说,虽然深知闽南文化的传承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却从未想到,城市建筑也能跟文化传承扯上关系。

  无独有偶,对闽南文化见解颇深的媒体人陈加伟也曾谈到城市辨识度问题。

  “厦漳泉三个城市,哪个还有闽南特点?三个城市间有多大区别?与其他城市又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见到的红砖建筑都是旧的,而在最近三五十年中,‘红砖文化’在新的建筑中却没有得到任何体现。”2015年3月,在人民网举行的《两岸交流与闽南文化》研讨会上,时任福建广电集团综合频道总监的陈加伟这样说。在他看来,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对厦漳泉来说格外重要,今后建设大型酒店可以考虑融入闽南文化的元素,“这是对闽南文化最外在层面的传承”。

  事实上,在厦门,闽南文化传承断层,最突出的是闽南方言的传承。厦门有关部门曾用1000条闽南日常用语做实验,发现80岁左右的市民能识得90%,50岁左右的市民还能识得70%,而30岁的市民只识得30%。在外来文化跟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断层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如今,闽南话逐渐在年轻一代中流失,用‘传承与消亡赛跑’形容不为过。”周长楫感慨说,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传承、发展闽南文化,首先要保护闽南方言。

  此外,许多闽南非遗项目或者濒临灭绝,或者后继乏人,有的闽南老字号甚至遭受山寨冲击,闽南文化的原生态环境跟人文环境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在厦门传承了300多年的漆线雕为例,厦门优必德漆线雕传承人沈锦丽就曾亲眼所见,自己视若生命的漆线雕竟然被人以树脂为原料快速加工而成,外行人凭肉眼很难分辨真假。山寨冲击,让本来传承就困难的闽南非遗生存更难。

  让传统融入现代

  传承断层现象,引起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

  作为闽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以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之一,厦门闽南文化资源丰富,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闽南文化。《办法》更是从文化生态角度,创造性地提出活态、整体性保护闽南文化遗产的意见,期待引导市民形成文化自觉。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工委副主任李明哲表示,厦门旨在运用法治手段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衔接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各环节,系统构建全面、科学、有效的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软环境改善提供“硬核”法治支撑。

  据厦门市文旅局社文处处长黄天福介绍,《办法》亮点不少,如建立保护名录制度、闽南文化管理员制度,划定重点保护区域,建设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引进台湾人才跟团体,并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闽南文化研究等。

  其中,最关键性的制度设计,是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制度。黄天福说,名录实施动态调整,对列入名录的对象进行分类保护,就是要从地域空间、传承人、保护队伍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强化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让优秀的闽南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和日常生活,也是一大亮点。“闽南文化的许多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应当融入日常生活于无形,成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交流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李明哲认为,保护闽南文化,更应着眼于其赖以产生、存续和发展的社会生活本身,重视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留住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除了推动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落地实施、创造闽南文化宣传体验氛围、扶持闽南文化产业化外,保护发展办法提出将闽南文化的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以及相关闽南文化产品等合理应用于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设施等的设计、装饰或者命名。

  “或许有一天,红砖建筑、嘉庚建筑等极具闽南特色、厦门特色的那抹红,会成为厦门城市最具辨识度的底色。”一位网友在博客上表达了期待。

  实施细节需细化

  《办法》被广泛看好,但不少专家认为,在实施过程中,不少环节在衔接上仍需进一步细化。

  审议初期,有关“闽南文化”的定义,就争议颇多。李明哲说,除了“闽南”的地域空间概念外,闽南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如何体现?特别是一代代外地人融入厦门后共同创造传承发展了闽南文化,这些都该如何体现呢?

  在推动闽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方面,要鼓励还是要刚性规定,也是争论不休。最终,《办法》提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动闽南话学习、推广和应用,如本市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推行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播报等。

  引发更大共鸣的,则是多个部门的衔接问题。

  《办法》提出,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研究课程。“让闽南文化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对闽南文化传承本是好事。”李明哲说,这涉及文化部门跟教育等其他部门的衔接,通过人大立法来推动,成为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跟义务,但推动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学校已承担了太多的教学任务,需要进一步细化安排”。

  “鼓励的事等于没说,应该要硬性要求。低年级先会说,中高年级了解语言结构,大学研究创新传承模式,闽南话的传承才后继有人。”厦门市人大代表杨锦强建议,让闽南话进课堂,要作为必修课程加以系统学习。当然,首先要为学校补齐这类师资。

  尽管很多环节还需细化,但以人大专门立法保护发展闽南文化,仍被多方看好跟肯定。“这对闽南文化保护是一个新起点。”在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合安看来,保护闽南文化、弘扬闽南精神,对厦门乃至闽南地区而言,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能进一步唤醒市民的文化自觉。

(责编:陈蓝燕、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