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基于易班平台的“互联网+导师团”体系

2020年06月12日15:21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互联网+”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演变,从而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创造广阔天地。“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适应时代要求,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主动转变观念,抛弃传统单一的权威式教育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平等交流互联互通的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互联网+” 时代思维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开创开放型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福建中医药大学基于易班平台的“互联网+导师团”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创新理念下应运而生的。

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易班是一个集思政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于一身的综合性大学生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说教、语言僵化、流于表面、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等状况,旨在打造思政理念内涵、精神传达互动、资源全面共享的综合性平台。

导师团源于导师制,又高于导师制,通过名师、名家、名医的积极引领,实现各路育人纵队的横向衔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共同体。

“互联网+”与导师团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打通线上与线下教育通道,以易班平台为媒介,以导师团为抓手,实现师生双向选择, 达到育人形式内容与学生个性需求相匹配、育人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培育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目标。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

2017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 “三全育人” 改革创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校易班网络平台建设 (2014年该校成为福建省首批易班试点学校之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互联网+导师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 以学院作为试点单位, 学校组建 “互联网+ 导师团” 全员育人团队。团队成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通过座谈会、个案访谈、理论研讨会等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并赴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 药大学交流研讨,最终形成共识,确定开展基于易班平台的 “互联网+ 导师团” 体系创新实践项目。

营造“互联网+导师团” 文化

以易班“易道行”品牌项目为抓手,学校通过“易+E”“易学风”“易学堂”“易太极”“易生活” 等五大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导师团与学生群体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导师团成员根据各自术业专攻,或集体或个别参与,形成独属于中医药院校的“互联网+导师团” 文化。

“易+E” 即互联网与思想引领相辅相成, 发挥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作用, 既有“师说十九大”,又有学生“表白十九大”,更有“师生共话十九大”,让导师、学生零距离互动。

“易学风”旨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名师的专业精神、专业观念、专业道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其个人人格魅力, 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濡染莘莘学子。

“易学堂”是将专业导师请进易班,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外也能够自主学习,与名师互动探讨,打破课堂界限,实现师生零距离交流。“易太极” 是指以中医药传统太极为代表,鼓励师生共同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进操场,强健体魄,共同成长。

“易生活”旨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开展最美 “易” 瞬间、社团嘉年华等活动,促进师生课余生活的交流互动,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彰显个性的平台,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别样的美好。

通过五大主题活动,营造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到运动竞技、业余生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思政格局。

构建师生双主体协同育人格局

每学期开学初, 导师团成员共同商讨制定本学期导师团工作计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收集师生反馈,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了解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客观分析执行方案的主客观条件,保持师生交流渠道畅通,积极、及时地调整方案。每学期末对本学期导师团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凝练提升,并形成工作报告。

实践证明,导师制在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但是单一导师在全过程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如工作性质的兼职、工作技巧的简单、工作意识的僵化、工作视野的局限等,导师团的组建有效弥补了这些缺陷。

导师团建立后,导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辅导员也不再单枪匹马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是导师团的一员,可以通过协调和互助解决个人时间、精力等方面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导师团相互借鉴学习工作技巧,共同增强育人本领,形成多元合力的育人新机制。

同时,运用新媒体,依托易班网络互动平台,用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方位互动式教育,打破时间、空间、地位、角色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真正实现 “学科教学互动, 思品养成互动” 的师生平等的双向选择。

在传统教育活动中, 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学生的支配者的位置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能力以及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打破这一师生关系的定式, 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找回原生态的平等关系, 实现人格平等, 并且在最常态的密切联系中显现出来,实现教育活动的民主,体现了“不畏师,只求真” 的追求科学精神,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互联网的平等互动,是实施导师团制度的具体手段之一。

办教育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发展。因此, 开展 “互联网+ 导师团” 建设, 最终目标就是使全校师生都能够获得发展。在导师的目标定位上,要求 “师德高尚, 师能精湛”;在学生的目标定位上, 要求“素质全面, 特长显著”。在导师的师德与师能的获得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与特长的发展, 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发展中促进学校的发展。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