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部署,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去年,福州仓山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启动村(微型)博物馆建设工作。一年多的持续推进,17个各具特色的村(微型)博物馆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周边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教育审美的课堂以及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文物活用 古建筑焕发新生机
位于仓山区陈祺厝的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自去年9月底建成开馆以来,成为不少市民、游客好去处。在这里,不仅可以见到草垛、农渔具、柴火灶、蓑衣等老建新台屿的民风民俗,也可以通过图文、实物了解建新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还可以纵览当地的历史沿革、风土特产、名人志士等。
陈祺厝为合院式清代民居,是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的“安家”,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开馆至今,累计接待人次超过5000人,除了本地的居民,还有不少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建新镇相关负责人说。
仓山古建筑焕发生机的不止陈祺厝一处。位于螺洲镇的省级文保单位“陈氏五楼”的沧趣楼,如今也多了个“螺洲镇名贤文博馆”的称号,里面梳理了自明朝以来螺洲最具代表性的50多位名贤人物的生平故事,还展有吴石将军亲笔信札、林觉民《与妻书》等珍贵文物复制品10多件,为游客开启了一扇朝圣螺洲文脉、瞻仰螺洲名贤的窗口。
严复是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盖山镇上岐村,阳岐严复博物馆依托区级文保单位阳岐严氏宗祠建成,游客只需馆内走一圈,即可全方位了解严复生平事迹、严复与阳岐的联系、严复相关历史书籍与物件等。
闽剧,有着4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新镇洪塘人曹学佺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建在曹学佺出生地附近的曹学佺闽剧展示馆,通过图片、文献、服装、乐器、闽剧片段展示,以及开辟活动场所,定期开展闽剧交流活动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闽剧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引导大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仓山区已建成的村(微型)博物馆中,有一半是活化利用文物建筑作为场所。仓山区主要领导说:“古厝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是珍贵的城市记忆,本着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理念,仓山区将村(微型)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相结合,在盘活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
多元参与 激发文化活力
建设村(微型)博物馆,仓山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包括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通过共建、捐赠、藏品展出等形式参与建设,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承担村(微型)博物馆的日常业务运行,激发村(微型)博物馆的文化活力,更好地发挥村(微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位于烟台山文物登记点卫理公会总部旧址的茶港历史文化展厅便由仓前街道与福建春伦集团合作共建。展厅里不仅介绍了福州茶港起源和福州茶叶贸易的蓬勃之路,还展示了福州茉莉花茶制作的古法工艺和福州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里,游客既能了解福州茶港文化,还能在馥源艺文空间喝茶、品尝美食,度过一段闲暇愉快的时光。”福建春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展厅自去年建成以来,已成为烟台山新的网红打卡点。
与之相隔不远的闽海关文化展览馆,依托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建设,通过实物展品、图文资料及声光电等形式,展示了源远流长的闽海关文化。“展览馆建设过程中,福州海关积极指导展陈布置工作,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和藏品进行展出。”仓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仓山区还通过挂牌,引入春伦茉莉花茶博物馆、建盏建窑艺术馆、大漆艺术馆、山海恒达标本馆、船政文化博物馆等加入村(微型)博物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留住乡愁 打造仓山新名片
如今在仓山,17座村(微型)博物馆各具特色,与现有的博物馆体系形成互补,助力打造仓山公共文化新名片。
接下来还将有不少村(微型)博物馆在征迁地块出现,留住乡愁。目前,位于盖山镇的历史建筑原盖山乡卫生院,正在抓紧修缮,计划打造成村(微型)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当地名人、宗亲文化,竹器等非遗产品等。城门镇计划在下洋村打造一个村(微型)博物馆,相关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
“在做好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同时,我们将加强以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作为展示场所的村(微型)博物馆的监管,确保文物建筑安全。”仓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探索村(微型)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仓山区计划对已开放的村(微型)博物馆,配套相应的讲解员,积极开展讲解员培训工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将村(微型)博物馆文化资源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开辟仓山区特色的中小学生游学线路及党员教育活动基地。
根据计划,仓山区还将对已建成的村(微型)博物馆开展评星挂牌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以评星挂牌为主的村(微型)博物馆管理制度、动态评估机制,切实有效推进村(微型)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王玉萍 仓萱)